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2019-06-28 00:18蒋小凤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

蒋小凤

【摘 要】 本文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对策建议。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落实绿色发展举措;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准确把握环境治理重点任务;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美丽中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战略,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造福子孙后代的重要举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一部署安排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一、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的成效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直面人民群众对生态方面的诉求,提出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在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认识之深刻、举措之扎实、推进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

1、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生态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发展共同关心的时代主题。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也应义不容辞,必须履行责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处都会大力宣传和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等理念已经深植于人心,对各地发展更是反复强调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来谋求发展、领导干部考核过程中实行最严格的生态责任追究制度等具体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已经成为当下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成为全社会各族人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2、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步晚,但我们的执政党敢于直面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首先针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的现状,十八大之后,党中央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初步完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指明了体制改革的具体任务和路线图。在实践过程中,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很多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治理能力大大提升。同时,《环境保护督察方案 (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等方案密集出台,从制度上保证各领域改革顺利推进。2015年1月1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正式施行,《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税法》等一批新修订的配套法律法规也已完成并运行,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为体制改革保驾护航。十八大之后,相继出台的“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途径。2018年1月1日,环保税正式开征,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举措之一,利用经济杠杆约束和引导企业、个人等社会主体行为。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制度改革方案及行动计划,彰显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能力,大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3、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显著,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针对不断蔓延的污染势头,党中央提出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这三个方面是群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也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当前,PM2.5达标的城市比2012年大幅增加,“十二五”期间制定降低资源能耗、环境保護等指标任务超额完成,“十三五”期间也取得了新的成就。2016年单位GDP能耗、用水量分别比2012年降低17.9%和25.4%,主要污染物减排效果好,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显著,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尽管我国环境治理还面临很大挑战,但能耗高、污染蔓延的趋势已经得到有效遏制。

二、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

人类文明发展历经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目前正在迈向生态文明,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愿望。《寂静的春天》这部经典著作,对工业文明敲响警钟,也敲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人类逐渐认识到传统发展模式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严重性,开始不断反思和总结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话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国际化的浪潮中,我们必须持国际共有的、公认的语系才能够融入融合。

第一轮世界工业化进程中,率先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走的是一条先浪费后节约、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不仅国际发展潮流使得我们不能走这条道路,而且客观上来说,我国不可能再走西方发达国家走的老路,因为根本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能源让我们去消耗。所以,我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发展必须走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之路。

2、国内背景

(1)中国的国情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现实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突出地位。同时,在报告中指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短板约束日趋紧张、生态系统日趋退化等严峻形势和现实发展国情,指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之艰巨。

虽然我国国土总面积辽阔,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从资源能源储备和人均占有量来看,我国却是一个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例如,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值的30%,人均淡水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石油等主要资源贫乏,人均占有量还不到世界人均的1/10,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国情。我国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是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却存在短缺资源不同程度的浪费。同时,环境质量也不容乐观:空气污染、河流水功能失调、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等污染现象不断增加。资源能源消耗大、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污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因素。我国国情的现实状况告诉我们想要跨越资源生态环境这道坎,就必须调整发展方式,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民创造出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2)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对民意的回应。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大踏步前进。经济发展了,人们的钱包鼓了,楼房高了,但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水却很难寻觅了。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包括对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优质的生态产品的需要。各种突出的环境问题已经触碰到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生活底线,引发了大众对于生态环境的焦虑和不满,甚至恐惧,因此生态体制改革到了必须立刻去做的时期。

三、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相应策略

1、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落实绿色发展举措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发展不协调的局面。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短板日益突出,我们党敢于直面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五大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理念是我们党根据我国国情,顺应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作出的正确决策,标志着国家治理理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一次新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绿色发展理念也已经成为指导我国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关键在于绿色发展举措的落实。首先,大力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以高能耗、资源浪费为代价,牺牲环境求得发展的传统生产模式不可为继,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转型升级,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生产全过程的绿色转型,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绿色化程度。其次,积极引导居民消费模式的绿色转型,倡导居民绿色生活。树立崇尚勤俭节约,减少损失浪费的价值理念,提倡家庭节约用水用电,推广使用节能家电,减少使用一次性日用品,鼓励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尽可能地降低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数量。

2、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准确把握环境治理重点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改革开放以来,与快速发展同时积累起来的生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天天生活在环境之中,对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掩耳盗铃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强调“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就是要从影响人民群众生活最突出的事情做起,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首先,打赢蓝天保卫战。空气的污染表现在“天上”,实则致污因素在“地上”,主要还是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出了问题。一方面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兴科技和绿色无污染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及标准,利用环保税等经济杠杆,推动重点企业和行业进行污染整治和治理,整治不达标的坚决依法关停并退出。其次,加快水污染防治。自古以来,人类傍水而居,水是万物生命之源,是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城市黑臭水体仍然大量存在,必须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加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保障建设。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一些地方长期以来对河湖重索取轻保护,重当下轻长远,重局部轻整体,河湖承载力不堪重负,且在河湖管护上目标不尽相同、责任相互推诿、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效益、长远考究。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就是要充分发挥各地方党委政府带头作用,强化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形成河湖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合力。最后,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土壤污染和大气、水污染不同,须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的原则,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要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3、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这三条控制线,就是着眼于经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目的在于处理好生活、生产和生态三者间的空间格局关系,是美丽中国建设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实施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综合治理,保持生物体的原真性、多样性和完整性。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推进荒漠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山水林田湖草休养生息制度,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扩大土地轮作休耕试点。

4、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生态文明建设除了要有先进的理念引领、详实的改革建设方案,还要有严格的监管体制作为制度保障。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的不当行为直接相关,领导干部作为重大事项决策者,对生态环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必须落实好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施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为了杜绝短期行为,对于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即便调离也将严肃追责。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完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增加生态环境指标,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7.

[2] 韩保江.让生态文明建设向世界昭示中国特色会主义新优越性[N].央广网,2017.

[3] 王建廷.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J].理论与现代化,2018.1.

[4] 屈莉莉.浅析生态文明理念下美丽中国的建设[J].新西部,2018.3.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
县级政府依法行政的问题研究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