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菊红
(启东市人民医院骨科,江苏 启东 226200)
股骨颈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临床通常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其可使关节疼痛明显缓解,矫正畸形,使关节运动功能得到修复,但术后很容易出现相关并发症,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等,因此,临床需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予以有效的护理干预,使并发症的出现明显减少[1]。现对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予以如下报道:
选取的53例研究对象都来自本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女35例,男18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69.49±5.32)岁;手术方式:均为人工全髋关节转换术。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手术方式等资料的对比上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比组21例予以常规护理,包括术前检查与生命体征监测等;实验组32例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内容如下:(1)术前护理:主动关心患者,了解受伤经过,对疼痛等不适作出及时处理;认真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与感知觉,指导足趾运动与踝泵运动;给予翻身垫患侧低坡卧位;关注全身情况及原有慢性疾病,积极调理成能耐受手术状态;进行各项护理评分,防止各种并发症发生;开展心理护理,消除紧张焦虑;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2)术后护理:首先,体位干预:术后患肢体位对人工髋关节脱位的预防与并发症的降低有积极影响,术后当天可将患肢适当抬高,保持外展中立位,6小时后健侧翻身予夹好大软枕,防止髋关节外旋或内收引起脱位,并协助行患肢腓肠肌按摩;其次,康复锻炼:术后当天可指导患者行踝泵运动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开展功能康复锻炼,循序渐进,术后三天可指导床边坐起,术后七天可协助床边站立。我们将第一到第七天的运动锻炼制作成图像画册给患者进行宣教,并介绍成功病例鼓励患者;最后,并发症干预:按照术后常见并发症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如存在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可指导家属对下肢腓肠肌等进行按摩,对皮肤温度与颜色等认真观察,如果发现异常情况需马上通知医生,为了对坠积性肺炎有效预防,指导患者科学的深呼吸方法,由上到下轻拍患者背部。
评定与记录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根据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予以评定,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会经济等内容,分数越大,表明生活质量越高)与并发症(包括便秘、假体脱位、压疮、深静脉血栓与感染等)。
根据Harris评分标准予以评定,内容包括行走辅助、畸形以及疼痛等。优表示评分超过91分,良表示评分在81~90分内,可表示评分在71~80分内,差表示评分低于70分。
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统计,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用%、(±s)表示,分别用x2、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如表1:实验组患者关节功能优良率96.88%,比对比组的76.19%高(P<0.05)。
表1 关节功能优良率 [n(%)]
如表2:实验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经济以及总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比对比组高(P<0.05)。
表2 生活质量评分(±s,分)
表2 生活质量评分(±s,分)
分组 例数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社会经济 总生活质量实验组 32 21.82±1.99 20.44±1.85 25.72±2.31 91.06±2.41对比组 21 17.76±2.23 16.37±2.09 20.60±2.57 76.45±2.36 t值 - 6.9257 7.4410 7.5482 21.7623 P值 -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如表3: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25%,比对比组的38.09%低(P<0.05)。
表3 并发症发生率 [n(%)]
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常见的骨科手术方法,伴随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与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髋关节置换术在髋关节病变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而有效的护理干预是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内容[4]。
常规护理模式中因为护理人员忙于医嘱,对患者的心理需求与术后康复训练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没有充分重视,只是常规开展健康宣教与心理护理,没有形成护理制度,责任没有有效落实,导致临床护理效果不明显[5]。伴随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护理工作的核心发展转变,转变为生物、心理与社会为主的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其坚持以患者为核心,更好的满足患者的治疗与护理需求,借助体位干预、康复锻炼以及并发症护理等措施,加快患者的康复时间,促使患者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6]。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关节功能优良率96.88%,比对比组的76.19%高;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比对比组高;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25%,比对比组的38.09%低,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总之,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使患者髋关节功能有效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