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艳
【摘 要】 宋代文人笔下有大量专门吟咏一年中四时八节景况的节序诗词。这些诗词真实、生动地呈现了宋代人们的节日生活,展现了社会和时代的风貌。同時又体现了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完美结合。文章以节序诗词为对象,对诗词所反映出的节令饮食进行研究,探究这些饮食习俗中所蕴藏的医学思想,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知识、经验和行为,彰显节日背后丰厚的中医药文化内涵。
【关键词】 宋代;诗词;节日;饮食习俗;中医药文化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3-008-05
Abstract: There are a great number of verses devoted to all kinds of solar terms during a year in the literati of Song Dynasty. These poems vividly present the festival life of people in Song Dynasty, and show the social and contemporary features. It also embodies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festival culture, folk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Based on section sequence poetry as an object, this thesis mainly researches the festive season food, to explore these festival diet customs in medical ideology, disease cure, knowledge of prolong life, experience and behavior, which can reveal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hind festivals.
Keywords: Song Dynasty; Poetry; Festival; Diet Cust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宋代从朝廷到民间对岁时节令都非常重视,节庆氛围浓郁。文人墨客留下了数量繁多的表现节物风情的节序诗词,展现了丰富的节日生活画面,具有浓郁的节日文化和民俗文化意味。“民以食为天”,在宋代节俗中,节令饮食占有特殊的位置,每一节日都有必备的饮品和食品,在这一系列饮食中蕴含了丰厚的中医药文化内涵。
1 饮品
酒是中国节日的重要饮品,宋代独具特色的节令酒在诗词中被屡屡提及。
1.1 椒柏酒和屠苏酒 椒柏酒和屠苏酒是宋代春节的主要饮品,在诗词中颇多记载。
1.1.1 椒柏酒 椒柏酒是椒酒和柏酒的合称。椒酒是加入花椒浸泡而成的酒。诗词云“家家椒酒欢声里,户户桃符霁色中”(陆游《丙寅元日》)、“椒杯香乾醉醒,怕西窗、人散后”(吴文英《探芳新·吴中元日承天寺游人》)。柏酒是加入柏叶浸泡而成的酒。诗句有“浅斟浮柏叶,清坐对梅花”(胡仲弓《元日》)、“横笛梅花老,传杯柏叶香”(戴复古《壬寅除夜》)。
节日饮椒酒的习俗始于汉代。《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谓正日……子妇孙曾,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过腊一日谓之小岁。拜贺君亲,进椒酒,从小起。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身轻能老。柏是仙药”[1]1。可见,宋代春节以椒柏酒敬献长辈有延寿、祝寿的美好寓意。就如诗人所言:“椒柏暖风浮玉斝,两宫称庆奉皇慈”(晏殊《元日词其一·东宫阁》)、“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本草纲目》云:“秦椒,味辛、温。主治手足心肿,牙齿风痛”。“蜀椒,味辛、温。主治目暗耳聋,寒湿脚气,疮肿作痛”[2]458-459。“柏叶,味苦,微温,治霍乱,吐血,头发不生”[2]473-474。柏叶防老抗衰功效在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里有非常神秘的记述,说秦王宫里的一个宫女为避关东强盗逃到深山,饥饿无食之际有一老者教她食用松柏叶,开始的时候觉得苦涩难以下咽,时间一长便适应了,食用之后就不再感到饥饿,而且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汉成帝时,有猎人在终南山发现她,身长黑毛,不穿衣服,跨越坑道翻越山谷就好像飞腾一般。计算一下,从秦至汉成帝之世,她大概有二百多岁了[3]161。
1.1.2 屠苏酒 除了椒柏酒,宋代春节还有更有名的饮品——屠苏酒。苏轼兄弟二人皆在诗作中提及:“井底屠酥浸旧方,床头冬酿压琼浆”(苏辙《次韵王适元日并示曹焕二首》其一)、“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
屠苏酒是历史名酒,是元日必饮的一种时令酒。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中记载:“东汉党人李庸、杜密被捕入狱,值元日,于狱中饮屠苏酒”[4]131。这说明屠苏酒至少在东汉时就己经存在。关于屠苏酒的得名和创制尽管有不同说法。但对于药效,历代医家的认识和在医学文献中的表述是一致的。如葛洪在《肘后备急方》载:“小品正朝屠苏酒法,令人不病瘟疫”。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言屠苏酒“辟疫气,令人不染瘟疫病及伤寒”。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则解释:“苏魂是一种鬼名,该酒能屠灭之,故日屠苏”。这些都强调了屠苏酒有辟瘟疫邪气的作用。除此之外,饮屠苏酒还能收到活血强身,祛风散寒,解毒防疫之功效[5-6]。
1.2 黄柑酒 “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苏轼《立春日小集戏李端叔》)。两首咏立春的作品中都提到了“黄柑酒”。以柑桔酿酒的最早记载是苏轼的《洞庭春色》诗,诗序中言:“安定郡王以黄柑酿酒,名之曰洞庭春色。色香味三绝,以饷其犹子德鳞。德鳞以饮予,为作此诗,醉后信笔,颇有沓拖风气[7]。”黄柑酒属于果酒的一种。黄柑,又名肿皮柑、泡柑、皱皮柑。《本草纲目》载:“味甘,利肠胃中热毒,利小便”[2]446。中医认为,柑性味甘、酸,有生津止渴,行气健脾,调中开胃,燥温化痰的功效[8]144,179。
1.3 菖蒲酒 宋代端午节的重要饮品是菖蒲酒。诗词作品俯拾皆是:“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欧阳修《渔家傲》)、“樽俎泛菖蒲”(陳义《菩萨蛮》)、“菖蒲酒,玉碗十分斟”(米友仁《小重山·雨过风来午暑清》)、“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菖蒲因其形状似剑又称为水剑,其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能提神通窍,杀虫灭菌[9]142,因此在古代民俗中被视为驱瘴除妖的灵物于端午日悬挂于门上。除了悬挂,宋人还将菖蒲切细或剁碎浸于酒中,这说明人们相信菖蒲具有药物的效用并学会了充分利用它。菖蒲在古人眼中确实是一味仙药。《抱朴子·内篇》载“韩终服菖蒲十三年,身生毛,日视书万言,皆诵之,冬袒不寒。又菖蒲须生石上,一寸九节以上,紫花者尤善焉”[3]162。善养生的诗人陆游写有《菖蒲》诗“菖蒲古上药,结根已千年。闻之安期生,采服可从仙。斯人非世人,两耳长垂肩。松下语未终,竦身上青天”。二者都直接点明菖蒲有延年益寿的神奇功效。《本草纲目》不仅有菖蒲主治“喉痹肿痛、痈疸、热毒湿疮、病后耳聋”的记载,还特别提到菖蒲酒能“治风痹,通血脉,疗骨痿”[2]359-360,396。
1.4 菊花酒和茱萸酒 菊花与茱萸是古代重阳的标志性节物,以二者酿制或浸泡的酒堪称宋代重阳佳节的饮食符号。
1.4.1 菊花酒 农历九月在民间被称为“菊月”,菊花怒放,时值重阳佳节,赏菊花饮菊酒是盛行不衰的民俗活动。诗词云“钗头缀糁萸偏紫,杯面浮金菊倍黄”(郭应祥《鹧鸪天·甲子重阳》)、“篱菊妍英,知是为,佳节重阳开也。色妙香殊,匀浮瓯面,俗状卑金斝”(米友仁《念奴娇·村居九日》)、“黄花一杯酒,白发几重阳”(戴复古《九日》)。据说古时的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酿的。九月九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酿酒的粮食中。于次年重阳节再开坛饮用[10]575。
菊花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在民间受到普遍喜爱和赞赏,不仅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还被视作具有延年益寿之功的药物。《抱朴子·内篇》极言菊花延年益寿的奇效:“南阳郦县山中有甘谷水,谷水所以甘者,谷上左右皆生甘菊,菊花堕其中,历世弥久,故水味为变。其临此谷中居民,皆不穿井,悉食甘谷水,食者无不老寿,高者百四五十岁,下者不失八九十,无夭年人,得此菊力也”[3]158。苏轼在诗歌中也称菊花为“却老延龄药”(《赵昌寒菊》)。按中医的说法,菊花有清热解毒,清肝、平肝之功。《本草纲目》载菊花主治“风热头痛、膝风痛、眼目昏花”[2]256。菊花酒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九”在数字中最大,又与“久”同音,“九月九”有长长久久的意味。而菊花有却老延龄之功,因此重阳饮菊酒就有了祈盼长久、长寿的寓意。
1.4.2 茱萸酒 “泛泛茱萸觞,落落苜蓿盘”(黎廷瑞《重阳雨与汤叔巽诸公斋亭小集》)、“杯中要作茱萸伴,不是湘累餐落英”(葛立方《题卧屏十八花·黄菊》)、“白发苍颜羞览镜,紫萸黄菊喜浮觞”(吴芾《重阳用去年韵》)。宋代重阳饮茱萸酒的初衷和端午的菖蒲酒一样,也是为了消灾辟邪。但茱萸本身就是一味中药,又名越椒,香味浓烈。能杀虫、祛邪、逐秽。饮茱萸酒可以除风散寒,止疼,对人体健康有益[8]48。
2 食品
2.1 春盘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宋代时官府和民间都会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以示庆祝。立春食俗中最有名的当属“春盘”。陆游诗“江花江水每年同,春日春盘放手空”(《立春日》)就写到了立春食春盘的节俗。
宋代的春盘由“春饼”和“生菜”组成。“春饼”也叫薄饼,是一种裹生菜食用的薄面饼,就如诗句所写:“菜细簇花宜薄饼,酒香浮螘泻长瓶”(陆游《立春日》)、“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朱淑贞《立春》)。宋代立春日食生菜的习俗很普遍,诗词云“人日才过春日至,薄醪生菜旅亭头”(潘牥《人日后一日立春》)、“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王镃《立春》)。“生菜”指应节的蔬菜或野菜,“生”为生机之喻,以示立春为四时之始。青蒿、韭菜、蓼菜、春笋是春盘里的生菜主角,这在苏轼笔下有具体的描述:“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送范德孺》)、“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青蒿”指的就是茼蒿。茼蒿的茎和叶都可以食用,《本草纲目》载其“味甘、辛,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利肠胃”[2]260。春天伊始,韭菜正当季,味道鲜美且兼具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载“味辛,主治痢疾,疮癣,胸痹急痛”[2]398。中医认为韭菜有温补肾阳,行气活血,温中开胃之功,且韭菜含有较多纤维素,能增进胃肠消化[8]184。蓼是类似于豆芽菜的芽苗菜,在宋代食用很普遍,甚至有专著具体记载了以水蓼种子为原料,通过人工加温的方法来水培芽苗菜的方法。水蓼不仅仅是一种蔬菜,而且还是一味中药,含辛辣挥发油,有祛风、化湿、消肿等功效,可用于痢疾、肠炎、风湿、痈肿等病的治疗[11]。春笋被誉为春天的“菜王”,营养价值高,在中医的研究中,春笋味甘、性寒,具有清热化痰、益气和胃、通血脉、消食胀等功效[12]。以今人眼光来看,笋长于泥土下无污染,是纯天然的保健菜蔬。
因为盘中生菜以辛辣为主,春盘又叫“辛盘”。苏轼诗云“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立春日小集戏李端叔》)。民间辛盘,一般包括“葱、姜、蒜、韭菜、萝卜”,又或者“葱、蒜、椒、姜、芥”,“大蒜、小蒜、韮菜、云台、胡荽”。内容大同小异都由五种辛辣之物杂合而成,故称为“五辛盘”,具有辞旧迎“新”之意[13-14]。《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15]21中医认为,立春日是万物复苏的开始,从这天起,阳气转盛,天气转暖,人体之阳气也要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饮食上要注意固护人体阳气,以养肝为主。辛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功能,食用辛味食物能杀菌驱寒,发五脏之气,对于春季养阳和季节性防疫有积极作用。其中葱、姜、韭就是补肝益阳的佳品[16-17]。由此看来,宋代立春之日所食春盘大有讲究,是古人顺应时节特点,预防疾病发生、养生保健的饮食智慧。
2.2 元宵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姜夔《咏元宵》),象征着团圆和圆满的元宵是宋代元宵节的节令食品,又有“汤团”、“浮圆子”的别称。北宋前的元宵是无馅实心的。南宋时开始有了中间包糖的“乳糖圆子”[9]84。史浩《咏圆子》二首堪称是吟诵元宵的佳作,以文学的笔法极其细腻形象地描绘了元宵的制作与食用:“骄云不向天边聚,密雪自飞空。佳人纤手,霎时造化,珠走盘中。六街灯市,争圆斗小,玉碗频供。香浮兰麝,寒消齿颊,粉脸生红”(《人月圆·咏圆子》)。“玉屑轻盈,鲛绡霎时铺遍。看仙娥、骋些神变。咄嗟间,如撒下、真珠一串。火方燃,汤初滚、尽浮锅面。歌楼酒墟,今宵任伊索唤。那佳人、怎生得见。更添糖,拚折本、供他几碗。浪儿们,得我这些方便”(《粉蝶儿·咏圆子》)。
元宵不仅好吃对人体还有滋补保健作用。元宵的外皮多用糯米面制成,糯米被称为“脾之谷”,具有补中益气的药用功能[17]62。元宵馅中各种果仁、糖类都具有营养和药味效果。
2.3 饧、粥、麦饭 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比较靠近,寒食节的相关活动往往会延续到清明时,因此两个节日的习俗活动逐渐融合。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10]550。从诗词中可以看到宋代寒食至清明期间的节令食品主要有“饧”、“粥”、“麦饭”。
“花折园夫时送客,饧留孙女尚分甘”(苏辙《寒食二首》其一)、“陌上箫声正卖饧,篮舆兀兀雨冥冥”(陆游《寒食省九里大墓》)。诗中所言“饧”又称“饴”或“麦芽糖”,由糯米和麦芽制成,不仅香甜可口,营养丰富,还具有健胃消食、润肺止咳的功效[8]203,206。
宋代清明有食粥习俗,从诗词记载可以了解到粥的种类多样,有用大麦煮成的麦粥,“梨花落莫还乡梦,麦粥凄凉展墓仪”(吴泳《寒食》)。有加糖的饧粥,“饧粥盘空家立壁,松楸地远涕沾衣”(李处权《寒食日同赏卿步江头》)。还有加上杏仁的杏粥,“杏粥因怀旧,榆羹岂为春”(蒲寿宬《寒食有感》)。清明食粥大概与寒食禁火冷食的习俗有关。在气温不高且阴雨绵绵的清明时节,食粥驱寒暖胃,其中大麦有益气调中,消积进食的功效,饧粥中的糖能为人体补充热量。杏仁则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药效。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刘克庄《寒食清明二首》)、“麦饭一盂酒一滴,哀哀儿女春衫湿”(于石《己卯寒食》)、“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以上诗词中提到的“麦饭”是清明节用作祭祀的食物,用磨碎的大麦或小麦合皮煮成的饭。食用麦饭对身体有益,《本草纲目》载小麦有“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消渴止烦”的功效。大麦用于“食饱烦胀,小便不通”[2]373-374。
2.4 粽子和团子 宋代端午节的标志性食品依旧是粽子。“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杨无咎《齐天乐·端午》)、“团粽明朝便无味,菖蒲今日麽生香”(杨万里《端午独酌》)。《岁时广记》引吕原明《岁时杂记》曰:“端午因古人筒米,而以菰叶裹粘米,名曰角黍,相遗,俗作粽。或加之以枣、或以糖。近年又加松、栗、胡桃、姜、桂、麝香之类。近代多烧艾灰淋汁煮之,其色如金”[18]236。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宋代粽子的馅料非常丰富,口味多样,且煮制方式也有了创新。粽子制作时主副食搭配,营养全面且每一种馅料都具有药效。包裹粽子的菰叶味清香还兼具止渴、止热痢的药用功能。因此在天气炎热潮湿的端午时节食用粽子能清热下火,益气生津,养血安神[17]124。
与粽子相伴出现在端午诗词中的节令食物还有团子。《东京梦华录》记录端午节物时,前后两次提到“白团”、“五色水团”[19]146。《岁时广记》卷二一引《岁时杂记》:“端午作水团,又名白团,或杂五色人兽花果之状,其精者名滴粉团。或加麝香,又有干团不水者。”[18]237从上述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端午团子颇有讲究,有纯色和杂色,干团和水团,加料和不加料之分。至于具体的团子制作、食用方法可以从诗词中寻到踪迹。“彩索金为缕,香粳玉作团”(真德秀《端午貼子词·皇太子宫五首其一》),表明了团子的主料是香粳米磨成的粉。“菰饭沾花蜜,冰团裹蔗腴”(项安世《重午记俗八韵》),说的是团子以蔗糖为馅料。“麝团菰黍”(张孝祥《点绛唇》),强调了团子里还可以加入麝香。“羹鹅鱠鲤办华筵,冷浸水团包角黍”(白玉蟾《端午述怀》),则说的是团子的食用方法,浸在水中一则是防止粘黏二则是增加夏天食用的冰爽口感。团子具有极高的食疗价值,其主料、配料都各具药效。原料粳米有“清热、止烦渴、益胃、除湿”的功效[2]377,馅料蔗糖能“润心肺,治发热口干”[2]466,麝香则“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积,治中风、偏正头痛”[2]633。
2.5 鲈蟹与水果 中秋食月饼习俗由来已久并传承至今。但在宋代中秋诗词中鲜见对月饼的提及,出现最多的节令食品是鱼蟹水产与新鲜瓜果。诗词云“黄橙紫蟹,映金壶潋滟,新醅浮绿”(陆淞《念奴娇·和李汉老》)、“钓水肥鲜鳊鳜,采树甘鲜梨栗”(吴潜《水调歌头·和梅翁韵预赋山中乐》)、“水精盘,鲈鱼脍,点新橙”(朱敦儒《水调歌头·和董弥大中秋》)。《东京梦华录》亦载有“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19]159。中秋时节,各种鱼蟹水产最为肥美,且富含多种营养素,食之有助于人体营养成分的吸收。秋燥时节食用新鲜水果能润燥益气,生津止渴,开胃消食。
2.6 重阳糕 “买糕沽酒作重阳”(崔鶠《和吕居仁九日诗》),诗中的“糕”指的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重阳糕。重阳吃糕是“登高”谐音的民俗表达。《东京梦华录》载有这一节令食品的制作:“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19]160。从详细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宋代重阳糕制作既讲究用料多样,又注重形制外观。糕中加入各种果仁,口感丰富,营养保健。如石榴子利于“咽喉燥渴,肠滑久痢”[2]443,银杏对咳嗽痰喘有很好的疗效。
“菊糕萸蟹年年有,未信今年此地无”(仇远《九日客中》)、“因感秋英、饷我菊共糕”(王迈《南歌子·谢送菊花糕》)。九月菊花不仅可以饮用,人们还将它拌在米浆里,蒸制成糕,称为菊花糕,是重阳糕里的重要品类。以菊花入糕既有花的清香又有清凉去火的食疗效果。
2.7 腊八粥 赵万年《腊八危家饷粥有感》诗云“不为主人供粥饷,争知腊八是今辰”。宋代腊八有食粥的风俗。腊月初八本是“佛成道节”,是释迦牟尼受牧羊女供养乳糜得救而成道之日[9]224-225。因此“腊八”成了佛教的盛大节日,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谓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穷人称之为“佛粥”。就如诗歌所描写的那样:“平生腊八日,借钵受斋糜”(张耒《唐辰腊八日大雪二首·其一》)、“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这一风俗在《东京梦华录》中也有较详尽的记载:“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19]198。从记载中还可以得出这样的信息:寺院仅向“门徒”派送七宝五味粥,广大民众自家学习熬制的是果子杂料粥。慢慢的民间腊八粥取代了寺院粥,除了供佛以外,日益成為民间盛行的食品[20]。不管是“七宝五味”还是“杂料”都说明腊八粥配料丰富多滋多味。《黄帝内经》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则服之,以补精益气”[15]132。腊八粥由多种谷豆果蔬共煮,稠柔软粘,香甜可口,营养互补且易于吸收。隆冬时节食用热粥暖胃消寒,增加热量,补中益气,堪称食药兼用的滋补保健粥。
3 小结
诗词中所描写和反映的饮食不论是时令酒还是菜蔬、点心都是宋代人按照节令特点进行的选择和安排。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还体现了“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符”的智慧,顺应节序的变化调整饮食,让时令饮食发挥出食疗的效用,以利于防病健身。
参考文献
[1]汉·崔寔著,缪启愉 辑释.四民月令辑释[M].北京: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3]晋·葛洪.抱朴子内篇[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
[4]宋·洪迈.容斋随笔[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
[5] 汪建国,吴晓兴,薜成,等.历史名酒屠苏酒的考证与挖掘研发[J].中国酿造,2013 (5):171-174.
[6] 孟珍月.屠苏酒考——从中韩日古籍中考证屠苏酒[J].当代韩国,2009(1): 67-72.
[7]张眠溪.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三题[J].中国书画,2013(12):44-65.
[8]胡献国,胡熙曦.宋词与中医[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9]李明.新编中国节[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
[10]王伟光.民俗全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11]蒋功成,汪国莲.蓼茸蒿笋试春盘——野菜水蓼及其功用[J].长江蔬菜, 2017(2)26-27.
[12]钟芳.春笋纤纤入春盘[J].环境教育,2016(3):85.
[13]孙世家.从宋代除夕词看饮食文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4(4):157-159.
[14]萧放.二十四节气与民俗 [J].装饰,2015(4):12-17.
[15](上古)黄帝等.黄帝内经(插图本)[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
[16]韦蓉.顺天应时:二十四节气与衣食住行[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
[17]温长路.温长路谈民俗养生[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
[18]宋·陈元靓.岁时广记[M].中华书局,1985.
[19]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全译(修订版)[M].姜汉春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20]程民生.腊八粥在宋代汴京的创制及后代的变异[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6(11):16-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