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图书质量是出版社发展的生命线。编校质量是图书质量的核心内容,是一项极为重要的项目,必须始终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本文主要从选题上抓质量源头、在编校加工环节狠抓常见性错误、严格三审三校一审读制度,以及提高编校人员自身素质等方面探讨提升科技图书编校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编辑;校对;质量;问题;对策
一、 引言
图书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出版社发展前景的好坏,与出版社的形象有直接的关系。《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图书质量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内容、编校、设计、印刷,只有这四部分全部符合标准,图书的质量才算是合格的,如果这四部分当中有一项不合格,那么这一本图书就不能算是合格的。从历年来对每批图书的质量检查情况来看,大多数图书质量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编校质量不能够达到标准。由此可见,控制图书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上。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是每一个出版社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 图书编校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 出版社机制和领导水平问题
出版社非常注重经济效益和品种数量。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图书竞争的大行业中,导致如今的图书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以至于一些出版社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浪潮中生存下来,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经济效益上,而忽视了对图书质量的要求。一部分出版社领导人为了追求表面上的绩效,使业绩能够看上去十分可观,只是一味地追求品种的多样化。品种数量的生产速度加快,一定会加重发稿负担,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编辑没有时间仔细检测稿件的质量,对排版、校对等环节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严格把关。更严重的是一些领导人根本不看重图书的质量,从中干涉編辑的正常工作,让编辑违背出版规律,能够达到图书出版绩效的目的。
(二) 科技编辑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一般而言,合格的科技编辑必须在某一领域具有非常强的专业知识,并且是本科以上的学历,再就是必须具备非常丰富的文化知识库。但如今的图书市场,很多编辑连这最基本的两项要求都达不到,更别提编辑能够在书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表达自己的见解。对于一些专业的出版社,也找不出这样优秀的编辑人才。
(三) 编辑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形势
在当今的图书市场中,除了对从业者的专业素养的要求严格以外,科技图书出版人员还需要拥有非常敏锐的市场意识,并且熟练掌握市场运行的每一个环节步骤。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从事科技图书出版工作编辑者地位很低,“为人作嫁”的编辑工作者更是微乎其微了,如今的市场环境,对编辑的门槛非常高,但是他们却得不到和付出成正比的回报,并且现在的科技编辑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 引进版科技图书的编辑流程欠细化
一些出版社在引进科技图书时,常常采用的流程是,出版社在一些网络媒体或杂志书刊上直接选择相应的内容,在和版权代理、国外的出版社或作者本人商量通过之后,直接对该内容进行出版。图书出版社和编辑通常是一对一的签合同。如果该作者和别人签合同或将版权卖他人,则是作者本人违反了合同。出版社采用的此种操作流程非常不利于对编辑质量的有效掌控。
三、 切实提高图书编校质量
(一) 规范和细化编校流程
加强对编校流程的管理和标准化、完善,对确保和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首先,在编校过程中,应该坚持“三审三校”,加强对书稿档案管理。出版社要坚持以“三审三校”为工作的基本内容,才能够确保出版的质量和内容,要坚持以对书稿的管理为依据,书稿档案能够详细记录编辑在出版工作时的详细流程,有利于及时解决在编校流程中出现的错误。对于引进版的图书,它们的编校流程更复杂、更易出错,所以,出版社更应该坚持“三审三校”,细化编校流程,从每一个环节保证图书的质量不出差错。
对于引进版图书的编辑工作者来说,对他们的要求比普通编辑的标准更高,因为不仅要具备文字加工的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程度的外语能力。除了修改错字、错误的标点符号、内容的遗缺和填补等一般编辑工作之外,引进版图书的编辑还需要查找原版的图书、进行语句的修改和润色不符合标准的地方,必须保证每个环节都做到完美之后,才能够保证图书的质量。校对是图书出版流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通常位于编辑之后、印刷之前的中间位置,它的好坏决定图书质量的好坏,因此不容忽视校对在图书出版中的地位。编辑在进行校对时,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保证在校对工作中认真工作,不能出现任何的错误。如果在校对过程中发现与汉字习惯不符合的句子,不要轻易下决定,在和其他专业人员认真讨论之后,再进行修改。编辑和校对人员要重点注意文字背后的含义,比如不符合我国的国情等内容要仔细检查。
(二) 培养优秀科技编辑人才
对于从事科技图书的编辑工作者,图书的出版对他们的知识要求要比普通类图书工作者较高,因为科技编辑工作者除了要编辑一般的图书外,更多的还要有一技之长。我国的科技图书的编辑和国外的科技图书的差距除了在管理体制不相同以外,还有选题的设计方面。在我国,从事科技图书出版的主要工作人员大部分学的专业是理工科,显然文科的比例只占很少的一部分,由此导致在选题设计方面处于劣势,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的文理分科造成的。因此,出版社需要大力培养优秀的科技编辑人才,加强科技类选题的设计。
(三) 做好引进版科技图书的“本土化”
注重引进版科技图书的“本土化”,具体可以分为内容上的“本土化”和形式上的“本土化”。内容上的“本土化”涉及的是政治方面的问题,编辑仔细查找内容时,集中查看不适合我国国情和不符合我国读者阅读的内容,将这些内容删减或改成适合我国国情和读者阅读的内容,增加读者的购买欲望。在删减相关内容时一定要在版权方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形式上的“本土化”同样也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标题应该是与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对于引进版图书,在对内容进行删减的同时还是要和原来的内容风格相一致,避免出现上下文内容不协调的现象。第二个方面是书本的装帧设计要符合“本土化”内容,具体是指引进版图书和其他普通图书的封面风格没有太大区别即可。
四、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保证图书质量,要做的事情是相当多的,只有从上至下齐抓共管,从下至上认真对待,各个环节认真负责,管理人员科学管理,规章制度合理规范,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才能恢复图书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和文化传承的载体的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1]徐银河.科技图书编辑加工中的几点问题探讨[J].科技传播,2014,6(16):32,47.
[2]李卫民.信息化时代科技图书编校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建议[J].新闻传播,2011(12):213.
[3]应月燕.图书质量问题剖析与解决对策[J].科技与出版,1999(6):17-18.
作者简介:
高伟,北京市,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