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颅底组穴配合热敏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2019-06-27 09:45
光明中医 2019年11期
关键词:疗程针刺症状

李 勇 蒋 帅 郑 敏

后循环缺血是由于后循环血管狭窄、血栓形成或栓塞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特点为反复发作,且缠绵难愈[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眩晕、肢体或者头面部的麻木、感觉异常、构音或吞咽障碍等,该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且趋于年轻化[2]。对于本病的治疗西医多采用溶栓、抗凝等内科治疗,血栓取出术、支架植入术等外科治疗[3],虽有一定的疗效,但是由于患者全身症状改善不明显,停药后易于复发。我院通过前期临床初步观察,采用针刺颅底组穴配合热敏灸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增加脑血流速度,提高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枣庄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三科门诊治疗的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60例,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在40~72岁之间,平均为(53.4±10.5)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14.5年,平均为(7.1±3.0)年;对照组30例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42~73岁之间,平均为(55.2±10.6)之间,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12.5年,平均为(6.9±4.1)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4]纳入标准:1)符合后循环缺血眩晕的诊断标准者;2)年龄在40~75岁之间;3)就诊时临床表现以眩晕症状为主者;4)既往有其他治疗,经过7天洗脱期者;5)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不符合后循环缺血眩晕诊断标准者;2)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3)晕针及畏惧针灸者;4)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和血液系统疾病者;5)中途退出者;6)妊娠期及哺乳期的妇女。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采用针刺颅底组穴配合热敏灸治疗,穴位选择为风池、完骨、天柱、颈夹脊。1)针刺操作方法:常规消毒,选用一次性针灸针(江苏华佗医疗用品厂生产,规格为0.3 mm×40 mm)。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1.0~1.5寸,进针后提插、捻转行针得气,再施以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手法各约20 s,针感以局部酸胀麻重为主,并可向颞部、枕项、头顶等处扩散为宜;完骨穴向对侧完骨穴的方向,直刺0.8~1.0寸,进针后提插、捻转使得气,再施以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手法各约20 s,局部出现酸胀麻重,并可向颞部、头顶等处扩散。天柱垂直进针1寸,并在1.0~1.5寸范围内提插数次,再施以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手法各约20 s,局部出现酸麻胀重的感觉,并可向颞部、头顶等处扩散。颈椎夹脊穴直刺0.5寸,局部产生酸胀感,向后项部放射;配穴:伴恶心、呕吐配内关、足三里;头痛者配太阳、太冲;耳鸣耳聋配听宫、听会、翳风、中渚;肢体麻木者配曲池、外关、风市、阳陵泉。以上配穴均采用常规刺法,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留针20 min。2)热敏灸操作方法:热敏灸艾条选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生产,批准文号:赣药制字Z20090358,规格为22 g/支。嘱患者俯卧,暴露颈部皮肤,首先在风池、完骨、天柱、颈夹脊穴局部回旋灸2~3 min,然后再沿经络走行方向灸2~3 min,疏通颈部气血;上述每个穴位再以雀啄灸1~3 min,加强腧穴热敏化,当腧穴部位出现局部透热,热量扩散,并向远处传导,施灸部位产生酸、麻、胀、痛等非热感觉即可。热敏灸操作可与针刺同步进行,同时在操作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和不断询问患者的症状和感觉,以免烫伤,每次治疗时间约40 min。每天治疗1次,14 d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2 对照组单纯采用针刺颅底组穴治疗,穴位选择、具体操作方法及治疗周期、疗程同治疗组。

1.4 疗效判定标准[5]痊愈:眩晕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对生活无任何影响;显效:眩晕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对生活影响较小;有效:眩晕等临床症状轻度改善,生活尚能自理;无效: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

1.5 观察指标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对比分析2组治疗前、治疗结束第1疗程、治疗结束第2疗程及随访期中医眩晕症状积分变化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治疗组30例中痊愈10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30例中痊愈7例,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例,%)

注:与对照组相比,1)P<0.05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眩晕症状积分变化情况对比2组治疗前中医眩晕症状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1个疗程、第2个疗程及随访期的中医眩晕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眩晕症状积分变化情况对比 (例,

注:与对照组相比,1)P<0.05

3 讨论

中医学尚无后循环缺血的病名,但后循环缺血其主要症状为眩晕,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6]。中医学认为本病以虚证居多,由于气血亏虚、肾精不足导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而形成眩晕,与肝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及方式的改变,压力和情绪上的波动,其发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此病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且对其心理也造成一定的干扰。调查表明,头晕是后循环缺血出现频率最高的症状[7]。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及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出现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动脉源性栓塞及血栓形成等。临床上除了内科保守治疗外,正在逐步开展手术和血管内治疗,药物治疗尽管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病情易反复,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手术和血管内的治疗创伤大、费用高、并发症多,很难普及。

我院对本病的治疗采用针刺颅底组穴配合热敏灸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选穴位具有清利头窍、安神定眩的作用,针刺可以调节动脉平滑肌的舒缩功能,增加脑血流量,热敏灸是采用局部艾灸来诱发腧穴热敏化状态,引发灸性感传,使经络气血通畅,补不足而泻有余,达到治疗疾病的目[8]。针刺颅底组穴配合热敏灸作为一种非药物性的疗法,具有使用方便、创伤性小、不良作用少的优点;且直接作用于颈部,使治疗更具针对性,既能治疗颈部的原发病变,又可以起到整体调节的作用,具有疗效好而不易复发的优势。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后第1个疗程、第2个疗程及随访期的中医眩晕症状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刺颅底组穴配合热敏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疗程针刺症状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可改善咳嗽症状的两款药膳
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炎验方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
无花果煎汤熏洗治疗痔疮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