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迪
(浙江省余姚市高风中学 315400)
很遗憾在刚刚结束的中小学学科教学设计比赛中没能取得良好的成绩,但通过这次比赛,我认清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所以要通过反思来查找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清楚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及时进行改正.
图1为光穿过的三条介质,分别为Ⅰ、Ⅱ、Ⅲ,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介质Ⅰ的折射率最小
B.介质Ⅱ比介质Ⅲ大
C.介质Ⅲ的折射率最小
D.光在介质Ⅱ中的光速最小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图1的问题,联想以往学过的物理知识,通过折射率和折射规律的概念,对三种介质进行比较,最终得出Ⅲ>Ⅱ>Ⅰ的结论.
通过这道题的思考,让学生知道不同介质的会产生不同的折射率,有各个介质的对比,才能体现出折射率的大小,折射率不存在大小的问题,只是通过对比得出来的.从而向学生导入“光密”和“光疏”的知识.
反思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可以将教学中的全反射现象安排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利用学生经历过的实际案例比枯燥的习题导入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可以用投影仪播放关于生活中的全反射的PPT,适当的现实案例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能积极的进行思考,在巩固原来所学的过程中接受新的知识.
向学生讲述在生活中我们所见的都是反射和折射在空气中进入其他介质,本节课的新知识是光线进入光密和光疏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先观看一段实验视频,思考现象发生的原因.随后播放事先在网上查找好的实验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根据实验视频思考并和同学讨论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理解如果光线从光密进入光疏,会使光线同时产生反射和折射的现象.当光线在介质的入射角变大后,折射发生的光线会投射的越来越远,而产生的反射光线会越变越强.当光线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到达一定角度后,光发生的折射光线就会消失的理论.
反思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视频观察实验现象,并以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对现象进行分析的教学方法是可取.但经过这次教学设计比赛后,我觉得让学生在观察和讨论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巩固之前的知识,或让学生将新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会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在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我猜想如果将全反射在生活中的运用提到新课导入的环节,然学生对新知识现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可能会更好的过度新知识,也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光导纤维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光的全反射的了解,熟练掌握全反射发生的特点和发生条件,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熟练掌握新课知识,让学生能运用课本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产生的物理想象.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打算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和学生一起探究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1.如何进行地球质量的称重?2.如何称量一个位置天体的质量?3.如何测量一个天体的密度?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只实现了如何进行地球质量称重的问题探究.
探究问题一:如何利用现有知识对地球质量进行称重?
教师在上课前要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的方案,例如:学生可能会提出用天平来进行对地球质量的称重,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由于地球的质量太大,用现有的工具是无法测量出来的.还有学生可能会提出可以用学过的密度公式,M=ρ*V推出地球的质量,这是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地球的体积是已知的,但地球的密度由于分布不均,无法准确计算出地球的质量.当学生都无法计算地球质量时,教师向学生讲述万有引力定理,利用万有引力测出地球的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上述的教学设计完成的还不错,但在实施中出现了两个问题:1.在问题提出后,对学生引导和总结的不够流畅,没有激发出学生深厚的兴趣,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不能完全对问题进行思考.2.在记性新知识的教学中,我只是简单的为学生推算了万有引力公式,但最好是继续用这种教育方式进行教学,在进行完称量地球质量的教学后,继续让学生探索讨论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连贯起来,把握好教学的整体性.
在进行新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先提出几个问题,利用设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再导入新课,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利用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复习巩固中学习到新的知识.所以,在设计比赛之后,我又回去反思,再重新设计了一下环节:
探究问题二:如何知道一个未知天体的质量
由称量地球质量启发,学生可以构建一个卫星围绕天体运行的模型,再提出方案:
而后教师只要做出适当的总结概括,强调注意点就可以了.
以上便是我对本次教学设计比赛的反思,进行反思有利于教师进行再学习,也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原因、寻求对策、促进教学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我检测的重要手段.利用教学反思可以激发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升华综合素质,在反复的自省中查找自身的不足,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促使教学设计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