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瑜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泉州,362000)
在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大多数是老年人,他们不仅自身免疫能力较低,而且还因为长期存在睡眠障碍导致了记忆力衰退、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状况,并产生抑郁、烦躁、多虑等不良情绪[1]。本文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了睡眠障碍干预护理,从而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睡眠质量,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8年9月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睡眠障碍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7∶8,年龄35~70岁,帕金森症、脑梗、脑出血患者比例为8∶3∶4。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6∶9,年龄33~72岁,帕金森症、脑梗、脑出血患者数目之比为6∶5∶4。2组患者的基本特征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用药指导、心理抚慰、环境维护等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睡眠障碍干预,其主要内容如下:1)注重对病房环境的维护。病房内部保持清洁舒适,温度适宜,光线柔和,通风良好,仪器设备的运行声音调整到最佳状态,确保能够促进患者入睡。2)强化睡眠知识教育。通过与患者交流向其宣传关于睡眠的知识,使患者提升了对睡眠障碍的认知,并养成良好习惯[2]。3)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增强了与患者之间的互动,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避免出现烦躁、忧虑、恐惧等不良情绪。4)加强生活习惯指导。建议患者日间多做户外运动,经常晒晒太阳;睡前不宜躺在床上看书、看电视或玩电脑,否则大脑容易受到刺激。5)予以药物指导。调查表明,22%的慢性睡眠障碍患者对镇静催眠药有极大的依赖性,而严重睡眠障碍患者的这一比例更高,对此护理人员不仅告知患者务必谨记医嘱,还指导患者要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小剂量”“按需服用”“间断服用”等原则,并在患者服药后勤于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3]。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睡眠相关评价指标评分比较分)
注:护理前与对照组比较,*P>0.05;同组护理后与护理前比较,△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P<0.05
1.3 观察指标 确立4种评价指标,即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入睡时长、睡眠时长、睡眠质量对患者的睡眠情况进行评价。评分区间为0~21分,得分与睡眠质量负相关。在本次研究中,将针对睡眠极其困难的几位患者深入剖析影响睡眠障碍的主要因素[4]。
2组患者在护理前4种评价指标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患者4种评价指标均有改善,与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4种评价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1 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 睡眠无规律、容易惊醒、失眠等是睡眠障碍的主要特征。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本身要承受神经系统上的痛苦,若患者对病房环境不适应、对治疗成本过于关注、对治疗效果缺乏信心等等,这些极易导致入睡困难。因此关心患者的睡眠状况,并针对睡眠障碍进行深度分析,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促进患者身体康复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分析相关的历史文献可知,大多数学者均认为神经内科患者的睡眠障碍主要与头痛、咳嗽、心力衰竭、情绪不良等因素相关,其中情绪不良是造成睡眠质量下降的高危因素。我国学者利用PSQI评分量表来评估造成睡眠障碍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不良情绪”的得分最低,由此说明患者的心态直接决定其睡眠质量。由此可见,致使患者出现情绪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这些不良情绪持续出现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就会更加紊乱,进而可导致睡眠障碍加重。研究发现,“担心治疗费用”“对治疗效果感到忧虑”等单因素虽然可诱发睡眠障碍,但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并未具有独立性,这是因为单一性的心理因素通常难以形成较强的情绪障碍。一些学者指出,若神经系统患者同时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其睡眠质量将很难得到改善。另外神经功能缺损合并心力衰竭也会对患者的睡眠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相关文献研究还指出,对于神经内科患者而言,头痛是诱发其睡眠障碍的高危因素,脑出血、脑梗死的发生率极高,因此大多数患者都会有头晕、头痛之感,这种感觉会不可避免地致使其睡眠时间严重不足。
3.2 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方法 影响神经内科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研究表明,保持充足而优质的睡眠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身体免疫力,进而可促进其身体康复。本文结果表明,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匹兹堡睡眠(PSQI)、入睡时长、睡眠时长、睡眠质量等指标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这种护理方式有助于患者克服睡眠障碍和促进身体康复,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