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材料科学英文期刊的发展现状、挑战与展望

2019-06-27 03:38王贵林董少华孙陆威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材料科学科技期刊影响力

■王贵林 董少华 孙陆威 高 洋

《中国科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100717

材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支柱之一。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各种材料总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1]。近年来,有关材料科学的研究发展非常迅速,论文产出总量逐年增加。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的统计结果表明,全球材料科学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由2007年的76172篇增至2017年的141312篇,增幅为85%,远高于同期所有学科论文总数的增幅54%[2]。

相比于其他学科的发展,材料科学已成为我国的优势学科,我国在该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近年来,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对材料科学科研投入的增加,材料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带动了大量优秀学术论文的产生。基于Scopus和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数据库的统计均显示,我国材料科学论文数量和总被引频次已于2007年左右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2-3],然而,我国在该领域的英文期刊还很欠缺,特别是缺少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已故材料学家师昌绪[1]曾指出,我国在材料科学技术方面应做到从大到强,材料强国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要有一定数量的高水平材料研究论文,不但在国外的期刊上发表,还应在国内的期刊上发表,托起我国自己的国际知名材料期刊,让国外的知名学者争相投稿”。但是,我国材料科学英文期刊的发展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已经远远落后于全球材料科学期刊发展的整体水平,其数量、影响力与我国材料科学研究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极不匹配。

文献调研显示,无论出版界还是学术界,鲜有关于我国材料科学英文期刊发展形势的全面系统分析,特别是对国内外材料科学期刊的比较研究。本研究统计Scopus、SCI收录的材料科学期刊相关数据,分析当前全球材料科学期刊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材料科学英文期刊的表现,通过比较国内外材料科学期刊的数量、出版能力、影响力等,找出我国材料科学英文期刊与国际高水平期刊的差距,并探讨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制约因素,为我国该领域论文出版和英文期刊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全球材料科学期刊发展形势分析

1.1 全球材料科学期刊增长趋势及主要国家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全球材料科学期刊数量从2007年的887种增加到2017年的1138种,平均每年增加25种,平均增幅为2.5%。除了2015年和2016年,每年新增的期刊数量超过20种,其中2017年增加38种,为近10年来新增期刊数量最多的一年。SCI收录的全球材料科学期刊数量增长趋势(由2007年的320种增加到2017年的454种[4])与Scopus统计结果类似,平均每年新增13种,平均增幅为3.6%,略高于Scopus的平均增幅。Scopus收录材料科学期刊数量排名前3的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和荷兰,这3个国家的材料科学期刊数量分别为274、243、144种,占比24.1%、21.4%、12.7%,合计超过了总数的一半(2018年12月19日统计)。德国和中国分别以92种、82种排名第4、5,占比分别为8.1%、7.2%。排名6~10位的依次是日本、俄罗斯、瑞士、韩国和法国。

表1 2007—2017年Scopus和SCI收录的全球材料科学期刊数量增长情况

注:数据源为Scopus和SCI(检索时间为2018-12-19)。

1.2 材料科学领域主要出版机构及其期刊数量、影响力分析

全球出版材料科学期刊的机构众多,表2为期刊数量排名前20和论文出版量排名前10的出版机构。从期刊占有份额看,Elsevier、Springer Nature、Taylor & Francis、Wiley和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占据了材料科学期刊数量的前5名,分别拥有179、113、108、76、31种期刊,其中前4家均超过了总数的5%。而从出版论文数量看,前5名出版机构分别是Elsevier、Springer Nature、Wiley、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和Taylor & Francis,前4家所占比例也都超过了5%。值得一提的是,ACS虽然只有15种材料科学期刊,占比1.1%,但是其出版的论文数量却高达235708篇,占比5.3%,说明其单刊平均的出版规模较大。目前我国缺乏大型的期刊出版集团,只有科学出版社在材料科学期刊数量上具有一定规模,出版12种材料科学期刊,在期刊数量和论文数量上的占比约为1%。

表2 主要出版机构材料科学期刊数量和论文出版数量及占比

注:数据源为Scopus(检索时间为2017-09-27);#是指数据库收录且在统计时持续出版论文的期刊。

从期刊的影响力看,几家大型出版集团同样占据着《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JCR)材料科学期刊影响因子前20的位置(表3)[4],这20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大多在10以上。Springer Nature占据前4,均为Nature系列期刊;Elsevier出版的期刊有5种,包括4种出版量较小(<100篇)的综述类期刊;Wiley、ACS和RSC分别有4种、3种、2种,且出版量相对较大。在这20种期刊中,有5种是2014年后新创办的,包括NatureReviewsMaterials、NatureEnergy、AdvancedScience、MaterialsHorizons和ACSEnergyLetters。除了综述类期刊和新创办的期刊,其他期刊的年出版量大多在500篇以上,其中AdvancedMaterials、ACSNano、NanoLetters和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A的年载文量都超过了1000篇。

表3 2017年JCR影响因子排名前20的材料科学期刊

注:数据源为2017年JCR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出版论文数仅统计了Review和Article两种文献类型。

从以上几组数据可以看出,全球材料科学领域科研论文产出和期刊数量近10年来增长迅速,来自欧美等科技强国的几家大型出版集团通过国际合作、专业分工、集群化和市场化运作等策略,在材料科学领域期刊出版中占据较大优势,其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同时获得了可观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2 我国材料科学英文期刊的发展概况

2.1 我国材料科学英文期刊总体发展形势

我国材料科学英文期刊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期刊数量少,且单刊出版规模普遍较小,这与我国在国际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很不相称。Scopus收录的期刊包含了中、英文期刊,因此本研究在对比英文期刊的相关数据时,采用了SCI数据库的信息。2017年SCI收录的中国期刊共197种,其中材料科学领域期刊有18种,占SCI收录中国期刊总数的9%,仅占全球材料科学期刊总数(454种)的4%[4]。由2007—2017年JCR统计数据可知,我国材料科学SCI收录期刊的数量由2007年的8种增加到2017年的18种(图1),但是2015年以后SCI新收录的31种材料科学期刊中,只有ScienceChinaMaterials来自中国。

图1 SCI收录的中国材料科学期刊数量变化情况

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5]统计,与2007年相比,2016年中国作者发表的材料科学SCI论文数量增长了205%,而中国期刊在该学科发表的SCI论文数仅增长了1%,远远低于SCI收录的全部中国期刊发表论文数的增长幅度(42%)。如表4所示,2007—2016年中国作者发表的材料科学SCI论文数量共计197831篇,占全球总量的28.83%,而中国期刊发表的该学科SCI论文所占比例仅为4.65%;中国期刊发表的中国作者的SCI论文也只占中国作者发表论文总数的5.68%。从引文影响力(一组论文的引文总数除以论文总数,反映了该组文献的平均被引频次)看,2007—2016年中国期刊在材料科学领域的SCI论文引文影响力为2.93,远低于同期全球论文引文影响力(11.70)。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作者在中国材料科学期刊发表的SCI论文的引文影响力(2.68)不仅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和中国作者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中国材料科学期刊发表的所有SCI论文的平均引文影响力(2.93)。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尽管中国作者的材料科学SCI论文在全球同学科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中国材料科学期刊和所出版论文数量的比例还很低,更多中国作者选择将论文发表在国外的SCI收录期刊上。

表4 2007—2016年全球、中国期刊、中国作者发表材料科学论文数量和影响力对比

2.2 我国材料科学英文期刊出版能力和影响力

表5为SCI收录的中国出版的18种材料科学期刊2015—2017年的发文量和影响因子[4]。18种期刊中有14种为材料科学综合(Materials Science,Multidisciplinary)类期刊,有的仅发表部分材料科学论文。18种期刊在2017年的发文量总计2824篇,相对于2015年和2016年,平均每种期刊的发文量(157篇)有所下降。除RareMetalMaterialsandEngineering(628篇)和NanoResearch(363篇)外,其余年载文量都在300篇以下,其中有9种期刊的年载文量在100~300篇之间,有7种少于100篇。18种期刊的影响因子整体呈增长趋势,2017年的平均影响因子为2.396,比2015年的平均值(1.675)增长了43%,但仍明显低于全球材料科学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3.039)。在全球285种材料科学综合类期刊中位于Q1区的中国期刊有4种:NanoResearch、Nano-MicroLetters、ScienceChinaMaterials和JournalofMaterialsScience&Technology,它们的影响因子分别为7.994、7.381、4.318、3.609,分别位列第27、29、56、69。这些数据说明我国材料科学领域SCI收录期刊的出版能力和影响力还十分薄弱,与国际主要出版集团的高水平期刊(表3)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相对而言,只有NanoResearch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其发展经验值得其他材料科学英文期刊借鉴;Nano-MicroLetters近2年影响因子增长幅度较大,但发文量仍较少;ScienceChinaMaterials是2014年新创办的,2017年被SCI收录后发文量和影响因子均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3 我国材料科学英文期刊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制约因素

3.1 我国材料科学英文期刊面临的主要挑战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知,国际出版集团先发优势明显,我国优质稿源外流现象严重,成为国内期刊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随着我国科研水平的发展和论文产出量的快速增长,国际期刊出版机构对我国学术资源和市场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凭借长期积累的丰富的学术和市场资源,在我国现有学术评价体系的助推下,已经拥有了很强的竞争优势[6-7]。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型国际出版集团意识到中国材料科学研究水平的飞速发展后,采取不同策略吸引中国的作者资源,抢占中国论文市场,例如在中国开设分支部门或成立办事处,与中国相关学会如中国化学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专门奖项或资助国外访学项目,开设中文网站或以其他形式进行中文推广,与我国科研机构联合创办新刊,邀请中国科学家担任主编或编委等[7-8],通过一系列举措迅速在中国学术界树立起专业、高端的科学出版品牌形象,赢得了大量中国作者的好感和信赖。以RSC为例,其在2014—2016年每年发表的来自中国作者的论文数均超过13000篇,占其当年刊载论文总量的30%以上[8]。

近5年来,各大出版机构还加快了材料科学相关新刊的推出速度,如Springer Nature出版集团先后创办了NatureReviewsMaterials和NatureEnergy;Wiley创办了AdvancedScience、AdvancedMaterialsInterfaces、AdvancedMaterialsTechnologies和SmallMethods;RSC创办了MaterialsHorizons、MaterialsChemistryFrontiers、NanoscaleHorizons和NanoscaleAdvances;ACS创办了ACSEnergyLetters;Cell出版社继创办了化学和能源期刊Chem和Joule后也将推出材料科学期刊Matter。这些期刊从创办初期就非常重视在中国的推广和吸引中国作者稿源,甚至在办刊策略上直接与中国的学术机构合作,或聘请中国科学家担任其新创刊物的主编或副主编,利用中国学术机构与学者的影响力组约优质稿件,以求快速提升刊物的质量和品牌形象。这些新创办的期刊多数已被SCI收录,并获得了较高的影响因子。

表5 SCI收录的中国材料科学期刊2015—2017年出版论文数和影响因子变化情况

注:数据源为2015—2017年JCR。

高水平科研论文的外流在我国学术界已经是一个共识的现象,但是材料科学相对其他学科更为严重。为了说明这一突出问题,本研究统计了SCI 数据库的中国作者和中国期刊发表的各学科高被引论文情况(统计时间为2018年9月13日)。在所有学科中,中国作者发表论文和高被引论文占全球比例最高的学科都是材料科学(论文数占31%,高被引论文数占40%),充分显示出中国作者在该学科的领先优势,但是这些高被引论文发表在中国期刊上的数量极其有限,比例仅为0.39%,远远低于所有学科的平均水平(2.06%)。中国材料科学期刊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仅有21篇,占世界SCI高被引论文数的0.27%,其中,中国作者在中国期刊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有12篇,占该学科世界高被引论文总数的0.15%,两个比例均低于所有学科的平均水平(0.55%和0.34%)。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论文流失,中国作者对一些国际知名期刊的被引频次贡献也不容忽视。在2017年JCR里,NatureReviewsMaterials和NatureEnergy(同为2016年创刊)一跃成为材料科学综合类期刊影响因子的前两名,和NatureMaterials、NatureNanotechnology形成四大巨头,牢牢占据了材料科学所有期刊的前4位。统计结果显示(表6),中国作者对NatureReviewsMaterials和NatureEnergy出版论文的贡献分别排在第2、3位,占比分别为32%、15%,而施引论文的贡献都排在第1的位置,占比分别为39%、51%,尤其是NatureEnergy超过半数的施引文献由中国作者贡献。除了以上两种期刊,在其他一些材料科学高影响力期刊的论文和施引文献中,中国作者的贡献比例甚至更高。表6列举了几种代表性期刊,包括影响因子位列第3、4位的NatureMaterials、NatureNanotechnology,影响因子>10且年发文量在1000篇以上的两种期刊:AdvancedMaterials(影响因子为21.950)和ACSNano(影响因子为13.709),以及JCR材料科学综合类Q1区期刊中年发文量最多的ACSAppliedMaterials&Interfaces(影响因子为8.097)。数据同样显示,中国作者在这几种期刊里的发文数均位列前5,其中有两种接近半数。而施引文献贡献的比例相对更高,全部排在第1并超过期刊总施引文献数的1/3,AdvancedMaterials高达60%。这些数据说明,中国作者不但为这些高影响因子期刊贡献了大量优秀稿源,而且在撰写论文时更倾向于引用发表在这些期刊上的文献,这直接促进了被引用期刊影响因子的增长,也间接地为这些期刊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表6 中国作者对7种代表性材料科学期刊发表论文数和施引文献数的贡献统计

注:数据源为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统计时间为2018-07-03);#代表数据量较多,超出了检索上限,仅取用被引参考文献检索前1000个匹配项进行计算。

以上数据说明,我国材料科学期刊发展缓慢,高水平论文的外流是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早期,我国缺少材料科学英文期刊,中国作者向本土期刊投稿的渠道有限,但是在近几年本土期刊拥有一定出版规模后,中国材料科学研究人员对本土期刊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投稿时严重向国外已经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期刊倾斜。这种倾向一方面有利于国外出版机构材料科学期刊的迅速发展和扩张,为其带来巨大的利益,另一方面进一步拉大了本土期刊与国外优秀期刊的差距。

3.2 制约我国材料科学英文期刊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国际期刊出版机构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争取我国的科技出版资源,增大了我国材料科学英文期刊的发展压力,但是我国材料科学英文期刊发展缓慢,也受到政策、机制、理念、技术、人才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近年来,很多专家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9-14],笔者归纳了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并结合我国材料科学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作了进一步分析。

(1) 科研评价机制不利于国内英文期刊发展。优质稿源外流,除国内期刊自身规模小、影响力较弱外,现有的科研评价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这种局面的形成。在科技评价、人才考评、奖励制度中,均存在诸多不利于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的因素。当前科研管理和评价过程过于看重SCI等国外数据库的收录和期刊影响因子,中国本土期刊的地位在一些科研机构的考评体系中被弱化,这种评价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优质稿源的外流,进一步限制了国内期刊的发展空间和速度[6,13-14]。比如在最近发布的《2018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中,我国没有一种材料科学英文期刊进入材料科学类的一区[15],而国内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以此分区表作为人才评价和奖励的参考标准,这种分区方法和评价标准严重影响了有关单位科研人员向我国本土期刊投稿的积极性。

(2) 办刊理念和期刊运营机制落后。任胜利等[9]指出“我国科技期刊在运营机制和市场化发展方面一直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很多科技期刊重学术发展、轻市场经营,形成了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市场运营能力缺乏,自主发展能力不足的局面”。此外,我国的期刊管理部门对刊号的审批非常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刊的创办速度。从办刊模式来看,大型国际出版集团的期刊普遍采取学术与出版分离的模式,即编辑部直接或聘请主编负责策划组稿、审稿等以控制内容质量为主的工作,而出版发行、宣传推广则交给专业的出版机构负责。罗艳芬等[10]认为这种做法“可以借助大型出版集团先进的出版技术及其品牌效应、影响力使出版内容成果在更加广阔的平台展示,提升显示度,同时还可以降低生产运营成本”。而国内期刊编辑部大多因为规模小、人员少,通常是一人身兼多职,工作任务杂,缺乏明确的专业分工。

(3) 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出版与传播平台。喻思南[6]指出,“我国科技期刊产业集中度低,造成学术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缺少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品牌期刊”。由于我国科技期刊的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较为分散,没有自主品牌的国际化网络传播平台,单个或少数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非常有限[12]。近几年,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英文期刊,如前所述的4种材料科学Q1区期刊NanoResearch、Nano-MicroLetters、ScienceChinaMaterials和JournalofMaterialsScience&Technology,几乎都选择了与国际知名出版商如Springer Nature、Elsevier等合作出版的模式。同时,单刊的出版规模较小,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不利于吸引和发表更多的优秀成果,更难以与集约化发展的国外期刊群竞争[9,14]。虽然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单位曾在材料科学期刊集群化网络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了尝试[16],但是这些平台在技术性、功能性、传播力等方面与国外大型出版机构开发的专业网络出版平台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尚未对提升国际影响力起到明显推动的作用。科学出版社下属单位《中国科学》杂志社于2016年自主研发并投入使用的出版平台SciEngine,借鉴国外专业化出版平台的开发经验,融合了在线生产、内容发布、线上营销等先进功能,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完善已形成一定规模,充分利用其旗下自主出版的期刊以及合作期刊,有望在未来几年发展成有一定国际传播能力和影响力的期刊出版平台。

(4) 期刊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短缺。高水平的编辑出版队伍是期刊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保障,要建设世界一流期刊,关键在于办刊的人[13]。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期刊一般在全球各地区设置若干编辑部或分支,并聘请国际知名的科学家担任兼职主编或副主编来负责稿件约请和评审工作,聘请的主编或副主编每年都要组约和处理一定数量的稿件,决定稿件可否被期刊录用。罗艳芬等[10]认为“这种运行机制能够充分发挥科学家对于期刊的学术把关作用,保障期刊内容准确反映学科前沿和热点”。而国内的多数期刊虽设有庞大的编委会,但很大部分编委会成员由于其他工作事务繁忙,很少能抽出大量时间来负责期刊的具体工作。国内期刊的编辑部规模较小,局限于几个专职人员,如NanoResearch、JournalofMaterialsScience&Technology、ScienceChinaMaterials这几种年出版量大于100篇的期刊编辑部专职人员皆不超过6人。英文科技期刊对专业编辑人才的要求相对较高,一方面需要有扎实的学术背景,以保证对内容质量的把关,另一方面要求具备较强的英文写作、表达和沟通能力,以适应国际化办刊目标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需求。而在现有的办刊规模和机制下,专职编辑除承担策划组稿、稿件评审等以控制内容质量为主的工作外,还要参与英文润色、文字加工、校对,甚至与编校无关的出版发行、宣传推广等工作。大量的重复性工作和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不仅严重制约了专职编辑的工作效率和能力发挥,而且挤占了其对科研动态的跟踪和与科研一线人员交流的时间,影响了组约优秀稿件的积极性和针对性。此外,国内期刊出版单位普遍缺少期刊市场推广专员、艺术编辑、科学新闻记者等方面的专门技术人才。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实施的“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优秀人才计划”[17],在培养优秀期刊编辑人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为提升院属期刊的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如CellResearch、Light:Science&Applications、ScienceChinaMaterials等,这些经验值得其他期刊出版单位借鉴。

4 结语

近年来,科技界和政府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科技期刊上。如2016年,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决定,从2019年起,要求院士候选人10篇代表性著作中,至少应有1篇发表在国内优秀期刊上[11]。2016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18]。2015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19]和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20],更是从国家层面对科研成果优先在国内中、英文期刊上发表和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给予指导性意见,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在资金支持方面,2013年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相关部门先后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和“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旨在推动我国英文科技期刊整体学术质量和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提升,推动一批科技期刊攀登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高峰[21-22]。多种材料科学领域的英文期刊通过这两项期刊支持计划的资助取得了快速突破和发展。如ScienceChinaMaterials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一期D类项目资助下成功创刊,又在“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资助下快速发展,创刊不足3年即入选SCI,出版能力和影响因子逐年稳步提升。NanoResearch、Nano-MicroLetters、JournalofMaterialsScience&Technology和Particuology等期刊也在这两项计划的支持下,在出版能力、期刊国际影响力、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如前所述,在全球材料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材料科学研究水平的发展尤为迅速,材料科学科研论文产出快速增长,论文出版量、总被引频次和高被引论文数量均已跃居世界第一。我国已经具备了一支庞大的材料科学研究与教学队伍,各大科研院所和高校越来越重视材料相关学科的建设,在2018年教育部公布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140所)中,材料科学是入选高校(30所)最多的学科[23]。由于新材料产业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材料科学领域的科研成果产出在未来几年仍将持续快速增长,为该领域高水平国际化期刊的创办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果加以合理的引导,加强中国科技界的学术认同感,建立科学的评价导向和机制,争取将这些科研成果更多地发表在国内高质量期刊上,可有效提升我国材料科学英文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英文科技期刊是国际科技成果交流的主要载体,对于提升我国科研成果的国际传播度和影响力、加强我国学术话语权等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学术界和出版界都逐渐意识到我国材料科学期刊发展的诸多挑战和建设自主品牌科技期刊的重要性,不断探讨和寻求未来的发展之路。总结以上分析,我国材料科学英文期刊在数量和规模上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科技管理部门、科学共同体、期刊出版单位需要协同努力,从期刊管理政策、学术评价体系、出版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才能真正提升我国材料科学英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打造出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期刊。

致谢感谢科睿唯安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的宁笔和科爱森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柴钊、白华在SCI和Scopus数据库检索中提供的帮助,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杂志社任胜利老师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指导。

猜你喜欢
材料科学科技期刊影响力
天津市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沈阳理工大学)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浪漫的材料
我校省级高水平应用特色学科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