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科学家投稿的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研究(1910—1949)

2019-06-27 03:38鲍国海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书目科技期刊科学家

■鲍国海

1)上海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2004442)上海大学情报研究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200444

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与中国科技发展息息相关,它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晴雨表和客观映照。目前,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对近代中国科技期刊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其中,既有对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的研究[1-2],也有对出版于1792—1949年的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的描述[3],更多的是对民国时期某地[4-5]、某刊[6-7]或某学科[8]期刊的研究,这些成果为中国近代期刊史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及可供借鉴的研究方法,但大多数现有研究仅局限于某地区、机构、期刊或学科分析,鲜有从期刊作者(读者)角度出发、从整体上、较全面地研究近代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范例。

本研究尝试通过文献和网络调查法、书目信息分析法,考察近代中国科学家创办的中国科技期刊以及在中国科技期刊的发文情况。在没有科技核心期刊和国外三大检索评价系统的年代,近代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哪些中国科技期刊?近代中国科学团体及各类学会创办的期刊有哪些?本研究将对他们投稿的中国科技期刊进行书目信息研究,为近代中国科技期刊史和科技史研究提供参考,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当代中国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统计样本选自文献[9-10]列出的2000余位中国科学家,通过相关书刊[11-30]、网络搜索工具和数据库(百度百科、读秀、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进行检索。首先,采取追踪检索法,利用百度百科检索结果文本所提及科学家的发文情况;然后,逐一记录他们在1949年(含当年)前,在中、外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刊名;最后,利用中国国家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检索中国出版的期刊书目信息,借助Excel软件对书目信息数据进行计量研究。

2 结果分析

2.1 样本概述

检索发现,在1910—1949年,共有656位近代中国科学家在中外期刊上发文。其中,发文最早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地质学会首任会长、著名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章鸿钊(1877—1951),他于1910年在《地学杂志》第3期上发表《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发文者中,最年长的是地理学家张相文(1866—1933),最年幼的是动物学家张孟闻(1930—1993)。在中国科学家中,海外留学的科学家占74.9%,其中,留美的科学家占57.4%。拥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占55.0%,在大学和科研机构单位工作的科学家占89.7%。中国科学院、“中央研究院”和美国科学院院士占47.2%(这3类院士已作去重处理)。从科学家所属学科来看,位列前三的学科分别为生物学、农学(29.3%),物理学(13.6%),医学、药学(13.1%)。在656位科学家中,有132位仅在国外期刊发文;在剩余524位科学家中,在中国期刊上发文的科学家有287位;同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文的科学家有237位。发文期刊中,外文期刊共有639种,中文期刊共有705种。本研究仅对在中国出版、且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查到的374种中国期刊进行研究。

2.2 创刊年研究

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科学家发表论文的中国期刊中,有一些非科技期刊,这与当代中国科学家的投稿选择有所不同。在近代中国期刊中,创刊最早的是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原名上海文理学会)创办的《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会刊》(JournaloftheNorthChinaBranchoftheRoyalAsiaticSoceity,1858—1948)[31]。第一本中文科技期刊是1901年台湾医学会在台北创刊的《台湾医学会杂志》。第一本在中国大陆出版的中文期刊是1904年在上海创办的《东方杂志》。1907年,中国博医会(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 of China)在上海创办了TheChinaMedicalJournal,这是外国人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英文科学期刊,中国博医会由在华新教医学传教士于1838在广东建立。1908年在上海创刊的《科学杂志》是第一本在中国大陆出版的中文科学期刊。1915年,中华医学会在上海创办了TheNationalMedicalJournalofChina[《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它也是1949年前唯一一本被美国《医学索引》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

在374种中国近代科技期刊中,1930年和1936年创刊较多,分别为23种和25种,随着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入侵,中国全面抗战的进行,中国科技期刊的创刊数量逐年减少,许多期刊被迫休刊或停刊。外族的入侵对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本研究还发现,中国科学家不仅是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的作者和读者,也是多种中国科技期刊的创办者,在表1列举的21位中国科学家中,曾留学国外的有16位,占76.2%。值得一提的是,植物学家汤佩松教授在抗战期间极其艰苦的条件下,1941年在云南昆明以清华大学生理研究室名义创办了大后方唯一的油印刊物《生物化学通讯》(BiochemicalBulletin,1941—1946)[32],为大后方专业人员的科研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

表1 中国科学家创办的科技期刊

2.3 学科研究

由表2可知,中国近代科技期刊已初具规模,它们涉及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所涵盖的主要学科领域,包括18个一级学科和10个二级学科。其中,有英文期刊的一级学科12个,二级学科1个。中文期刊数量居前三位的学科分别是农业科学,天文学、地球科学,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英文期刊中,生物科学、自然科学总论、农业科学分列前三位。

近代中国科技期刊的学科分布基本反映了近代中国科技发展情况。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类期刊数量居多在所必然;民国时期,多种地质调查机构的建立和科研人员的培养使得中国地质科学发展很快,此类期刊的发展也迅速;英文版中国科技期刊的出现,为中国科研成果走向世界提供了舞台,其中,生物科学期刊一马当先,1907年创刊于上海的TheChinaMedicalJournal是最早创办的中国英文科技期刊。

表2 近代中国科技期刊学科分类

2.4 主办者研究

在中国近代科技期刊中,由大学主办的期刊共95种,占25.4%,说明近代中国大学不但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也是科技期刊的发祥地之一[1-2]。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主办的科技期刊数量名列前茅。此外,科研机构主办的期刊有73种,占19.5%,它们包括三类:国家级期刊,如“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实业部、经济部、教育部、农林部等所属研究所;省级期刊,如两广、福建省、四川省所属研究所;私立及企业研究所,如静生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等。据文献报导[33],1568—1949年,中国共有各类科学技术团体200个,在这些团体中,有些出版了学术刊物,如中国数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国生理学会等。科技期刊作为学术共同体的标志,成为近代中国科学家交流信息和发表成果的重要载体,而外文科技期刊则为中国科研成果走向世界科技舞台提供了信息交流平台。

2.5 出版地研究

研究发现,中国近代科技期刊出版地主要集中于北京市、上海市和江苏省,占64.7%,这与这些地区教育及科研机构较为集中、经济发达、对外交流较为频繁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沿海省份浙江、广东和福建的期刊出版数量明显多于内地。1937年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华北、华东南沿海省份大片国土的沦丧,中国东部和北部的科研教育机构被迫西移,造成许多中国科技期刊停刊,1919—1936年兴起的科学文化高潮戛然而止,而四川省作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出现了期刊出版业的阶段性繁荣。

2.6 刊龄与出版频次研究

在近代中国科技期刊中,绝大多数为季刊和月刊,双月刊尚不多见。绝大多数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的刊龄在1~5年间,占总数的54.5%,其中,JournaloftheNorthChinaBranchoftheRoyalAsiaticSociety的刊龄最长,达91年。近代中国科技期刊刊龄较短的主要原因在于外族的入侵,同时,近代中国的经济落后、科学文化发展缓慢,科研人员数量所占的比例偏小。但通过广大科学家和期刊编者的不懈努力,近代中国科技期刊从无到有,逐步形成学科规模,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近代中国科技期刊已经成为中国科学家发表科研成果、向民众开展科普教育以及对外交流的首选。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基于近代中国科学家投稿的中国科技期刊,对其中374种进行书目信息计量研究,发现一些科学家的文献中仅记录图书而没有期刊论文,或仅记载其主要论著(文),因此,本研究会遗漏一些科学家发表论文的期刊刊名,同时对近代中国科技期刊的书目信息检索仅限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藏书目信息,也会遗漏一些非馆藏的中国近代科技期刊信息,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逐步改进。

近代中国科技期刊的学科门类已初具规模,它已经成为中国科学家发表科研成果、开展科普教育和对外交流的首选,有79.9%的中国科学家选择在中国期刊发表论文;中国科学家不但是近代中国科技期刊的作者和读者,也是科技期刊的创办者;外族入侵对近代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入侵造成大量科技期刊被迫停刊;近代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为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学、科研机构和学会是近代中国科技期刊的主要主办者;近代中国科技期刊出版地主要集中在北京市、上海市和江苏省;近代中国科技期刊的出版频次以季刊和月刊为主,刊龄主要为1~5年。

通过对近代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计量研究,有助于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重大成就的今天,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必将激励中国科技期刊工作者继续发扬中国老一辈科学家和老一辈期刊编者对中国科技期刊的无私奉献精神,共同开创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灿烂明天。

猜你喜欢
书目科技期刊科学家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假如我是科学家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本刊邮购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