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精准扶贫为高校资助工作指明了道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剖析精准资助对高校的重要意义,发现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现存问题,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从建立精准保障体系、组建精准资助工作团队、构建精准信息化中心三方面出发,阐述了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构建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校资助;学生工作
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作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指示,到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指示,再到党的十九大的召开,精准扶贫工作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在国家精准扶贫的背景之下,高校必须要紧跟国家总体战略部署,紧密围绕精准扶贫的工作理念,努力探索出一套高质、高效、符合当前高校工作理念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
一、精准资助对高校的重要意义
1.精准资助工作是打赢教育扶贫战的重要举措
教育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环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为了做好高等学校教育扶贫工作,国家、地方政府、高校都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学生资助政策和规章制度,实行精准资助,可以使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各项资助政策精准落实、从而更高质更高效的做好教育扶贫工作,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2.精准资助工作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好精准资助工作是重要环节。依托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使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够公平的接受教育,使城乡的教育资源能够均衡配置,提高偏远地区受教育水平,使偏远地区能够有更多的接受教育。对于高校而言,学生资助工作意义也十分重大。精准到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毕业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使资助工作真正发挥具有培育学生的作用,更好的接受各项教育,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1]。
3.精准资助工作是提升学生资助工作质量的重要方法
精准资助对高校来说,是新的挑战,但是也是新的机遇,因为精准资助为高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在资助工作的基础上,全面落实精准资助工作,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方法,组建精准资助服务团队,建立大数据平台等有效手段,实现精准识别、精准认定、精准资助,不断提升学生资助工作的水平,全面提升资助工作质量[2]。
二、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现存问题
1.精准保障体系不完善,政策落实不够精准
资助工作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如何将国家资助政策、学校资助政策落实到位,是每一个学校都面临的问题,各高校基本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资助工作机制和制度,确保政策的精准落实,但是精准资助的理念对高校资助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建立配套的制度以及保障机制。很多高校没有与时俱进,在开展精准资助工作开始后并没有更新原有的制度及保障机制,仍旧遵循原有的制度和办法,导致精准资助工作和原有资助工作不统一、不协调,最终导致工作落不到实处,资助政策落实不够精准。
2.没有组建专业团队,服务不够精准到位
高校资助工作对象是全体在校大学生,学生的资助工作主要是由学校资助管理中心和各学院辅导员完成,资助工作队伍的人数偏少,增大了资助工作的难度,不能短时间摸清学生家里的实际困难情况。各学院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事务需要处理,对于资助工作不能够投入过多的精力进行深入调查。因此,高校资助工作必须要组建一支专门负责学生资助工作的队伍,能够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的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准到位的资助。
3.信息化建设滞后,认定识别不够精准
目前,部分高校在资助工作中,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环节,仍采用以认定学生纸质证明、班级评议等传统的认定方法,信息化建设滞后,相关资助的数据库未完善,工作模式落后,没有实际运用起科技手段,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建设了数据库并使用信息化手段,但学校资助工作大数据数据库的建设仍不够完善,功能欠缺,还不能实现完全的动态化、精准化和信息化。
三、桂林理工大学精准资助工作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1.建立精准保障体系,资助政策精准实施
为做好精准资助工作,学校明确学校校长、分管领导、学校资助管理机构部门负责人的具体责任,制定了学校的学生资助监管制度和管理办,建立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及下设的资助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全校精准资助工作的统筹协调、部署落实和检查督促。加强责任追究,充分保障精準工作的公正、公平性,让学生资助政策能够切实贯彻及有效落实。同时,完善资助工作的考核与激励体制,组织精准资助各项工作的评选活动,对在工作中表现优异的人员给予一定的表彰,并将评选成绩纳入到最终的年底考核体系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2.组建精准资助工作团队,资助人员精准管理
学校于2017年组建了学生资助大数据服务中心,即由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牵头及各二级学院资助工作专项辅导员、学生骨干组成。中心建立大数据收集机制、动态管理机制、校院规范化资助三大机制,通过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学习成绩、综合表现、课堂考勤、校园一卡通消费数据进行科学化采集、分析、处理,最终结果将结合实际直接用于各项资助工作,实现精准识别、精准认定、精准资助,切实提升学生资助科学化水平。此外,针对资助工作人员平时事务较多、且工作繁杂,特别是新入职人员不熟悉资助业务工作的特点,学校主动邀请资深资助专家进行相关主题讲座培训和政策宣讲,给各资助工作人员提供了相互交流经验,共同探讨工作细节的平台,提高了学生资助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对学校精准资助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3.构建精准信息化中心,认定识别精准到位
(1)依托大数据,建立精准信息库
学校通过建立大数据服务中心,数据中心通过采集学生家庭情况、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习成绩、课堂考勤、校园一卡通消费、日常消费等方面的数据,汇总形成大数据库,通过科学化手段,分析学生的贫困指数,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贫困等级,通过国家奖助学金、学校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常规资助方式,对贫困指数较高的学生优先给予帮扶。如学校根据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数据,在入学前进行学生平安保险费用减免等有效帮扶手段,推进学校资助工作创新性、针对性和效率,更好地发挥资助工作的功能。同时,进行实现数据互通,将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广西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三级系统、平台之间的数据互通和融合,结合易班平台,在资助政策宣传月期间开展易班线上政策宣传、线上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在日常开展各项奖助学金的线上申请和审批工作。
(2)精准落实,建立校院规范化资助机制
根据全国、全区资助信息系统、精准扶贫系统、学院证明材料、实际情况等数据,确保全体建档立卡学生享受最高等次助学金,确保全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进行精准隐性资助,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将以往学院通知、学生主动申请、学校审核的模式逐步改变为资助管理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结果,直接进行定点隐性资助,在提升资助效果的同时理解学生难处,顾及到学生个人隐私,把学生资助做出温度。
参考文献:
[1]王贤芳.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的实践路径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08):92-93
[2]刘风萍.高校精准资助的制度育人研究[D].长安大学,2016
作者简介:
慕宗良(1991--)男,山西运城人,工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