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抗逆力 保护因素 青少年 限度
基金项目:2016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项目编号:KY2016YB569)。
作者简介:雷志军,广西警察学院侦查系,讲师,研究方向:青少年毒品预防与教育。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187
20世纪中后期,随着对抗逆力危险因素研究的深入,抗逆力保护因素的研究也逐渐走进学者的视野,并为人们所认识。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保护因素日益为儿童少年的良性成长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激发大量学者对保护因素的研究,观点纷呈,成果丰硕。在此,笔者提取学者们研究的基础成果,并思考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保护因素的限度问题。
(一)保护因素研究的起源
保护因素是在对儿童少年应对困境的研究中逐渐被研究者发现的不同于危险因素的、新的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因素。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有学者探讨压力和情感失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但在随后半个世纪的相关研究中,研究 主要关注危险经历,如父母精神问题、家庭破裂、父母离异、长期贫穷等对孩童成长可能造成的长期危害。虽然也有少数学者发现在高危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少年有部分在成年后表现正常,但是在消极经历必然导致消极结果的惯性研究思维影响下,这一结果差异在当时并未引起研究者的广泛注意。高危环境不可能培养出意志坚强的儿童依然是当时的主流观点。1972年,Rutter 在进行母爱剥夺的研究中,发现同一危险因素对不同个体会造成不同的影响,高危环境中成长的孩童也可能出现积极的社会适应。并在后续的研究中使用了“保护因素”(protective factors) 一词。Rutter的研究结果得到了Werner和其同事 长达30年对高危环境中成长儿童追踪调查结果的支持。随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那些能起到调节、缓冲和隔离危险因素的保护因素。因为保护因素的存在,促使危险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少年出现亲社会行为。保护因素的发现为研究者解释危险因素影响下个体成长的差异提供了理论方向。保护因素因此也同危险因素一起构成抗逆力研究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寻找促进儿童少年积极发展的保护因素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关注点,对保护因素的研究对象也逐渐从处于高危情境群体的研究延伸到对处于正常环境的群体的研究 。
(二)保护因素的概念
“保护因素”的提出为解释高危情境下儿童少年成长的差异化结果提供了理论支持,但由于对保护因素的研究并不是沿着理论到实证的路线开展的,而是由于研究者在研究中发现了结果中的特例,然后从特例推演理论的实证研究。因此,由于研究者研究角度的不同、研究切入点的不同,造成了学界对保护因素概念的界定也并不一致。目前,学界对保护因素的定义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类型可称为“相对型”,该定义从科研数据统计分析的便捷性入手,认为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共处同一变量的两端 ,变量的性质取决于特定个体在该变量上得分的高低及其与结果变量的关系,这样的定义虽便于数据分析,但现实中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并不总是处于同一连续体上,它们可能处于个体发展过程的不同维度上,即使处于同一维度的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其级别的相对端也并不一定都会发挥其相反的作用,比如高水平的危险因素能对个体成长造成不利影响,但低水平的危险因素实际上可能发挥保护作用和带来保护效应。这种情形的存在,实际上还会导致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之间界限不清晰,并由此带来解释和理解上的混乱;第二种类型可称为“资源型”,该定义认为保护因素是独立于危险因素而存在的一类能促进儿童少年发展的资源,广义上来说,它能普遍提升儿童少年的能力,促进儿童少年成功和形成良好适应的体质的、养成的和社会的各种因素和资源;狭义上来看,保护因素是在高危情境下发挥作用的一类资源,它能与压力、危险因素发挥交互作用,调节压力和消极结果之间的关系,但在低危情境中并不起作用 ;第三种类型可称为“相容型”,该理论认为保护因素是抗逆力的核心,在保护因素存在的前提下,个体才能抵御逆境中的风险因素,实现良好的适应。只要厘清了个人的保护因素,便回答了抗逆力的核心命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因素就是抗逆力 。
不同学者从各自研究的领域对保护因素进行了解释,虽然各类概念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各概念之间并非完全对立,他们都强调保护因素是个体在经历压力、逆境或创伤等消极生活后能减轻或抵消不利处境对个体的消极影响,是对原有成长中不良进程的规避,并能最终引导儿童少年进入良性发展进程。对于保护因素的不同定义,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有利于扩展我们对抗逆力保护因素的理解,丰富保护因素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不利于人们将基于不同保护因素定义基础上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不利于从操作层面理解和把握保护因素,在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构建方面也容易导致争议。
(三)保护因素的类型
保护因素是抗逆力的构成要素,在研究中为了更好地利用保护因素中个体因素的能动性和环境因素的客观性,一些学者 从自己的实证研究出发,尝试对保护因素进行分类,虽然各有特色,但總体来看,多数学者习惯于根据保护因素的来源将其归纳为内在保护因素和外在保护因素。内在保护因素是指个体内部有助于战胜危险情境,并能使个体适应良好的内部保护因素,它包括与生理相关的保护因素和与心理相关的保护因素两个方面。内在保护因素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和主观能动性,能直接影响到个体保护因素质量的发展,在保护因素中处于核心地位。外在保护因素是指个体以外的环境中所具有的促进个体成功、克服危机、获得良性适应的支持性条件与资源,主要涉及家庭、社区、学校、同辈群体以及文化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