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了“孺子牛奖”回到郑州的第二天,李燕早早来到福利院,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转,孩子们看到她,叫着“妈妈”扑到她怀里。
郑州儿童福利院自建设时就提出了“建一流儿童福利院”的目标,从规划设计,到高标准的硬件建设,再到“六个中心、一个体系”的发展定位,十几年来,李燕与福利院、与850多名孩子一路携手向前。
不惑之年的她真正“不惑”,一是简,爱吃凉皮、挤地铁,出差从不坐出租车;一是明,方向在哪,如何到达。
记者:郑州儿童福利院在硬件上可以说起点很高,在定位管理上是如何一步步探索的?
李燕:刚开园的时候,我们平均年龄25岁,缺点是没经验,优点是敢闯敢干;当时孩子状况非常不好、数量急剧增长,开园150个孩子,第二年增加到300多个,倒逼我们拓展服务。我们是边学边干,学政策,也“走出去”学。我一年内跑了近10个大院,2009年大年初二我还到天津院学习。生正给孩子抽血检查。孩子大哭大闹,我就过去揽孩子,医生一个没注意,针头滑出来掉在我胳膊上,孩子的血顺着针头流了出来。孩子的检查结果是:艾滋病!说实话,当时我是既担心又忧虑,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感染,更忧虑这个孩子以后怎么办,再有这样的病例职工的安全如何保证?
职工们知道这事后,好几个要辞职,我知道光劝没用,就请了疾控专家来讲艾滋病知识,另一方面思考如何从源头上减少风险。后来,我们和郑州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合作建了新入院儿童专属病房“天使驿家”,新入院儿童先到医院留观,革新了弃婴救助流程。原来想辞职的职工知道后也回来了。
记者:想必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讲讲您印象深刻的事。
李燕:那是2012年初,院里接收一个一岁多的弃婴,我查房时看到医
记者:咱们院还成立了省内第一个与医院合作的脑瘫康复中心、第一家特殊教育学校,如何打通部门间壁垒?
李燕:我们一直有一个理念: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医疗康复是卫生部门的强项,特殊教育是教育部门的强项,我们要想发展医疗康复、特殊教育,必须争得他们的支持。我就一趟趟去找他们,介绍儿童福利院的情况、宣讲国家的儿童福利政策,还好,这些部门都挺支持。其实很多工作,有了政策以后,不能等、不能靠,要吃透政策,主动对接。
记者:从建院起救助各类困境儿童,到设立儿童福利指导中心,能否谈谈您对困境儿童这块工作的想法?
李燕:通过这些年的工作,我的感受是困境儿童问题具有复杂性、多重性、疑难性的特点,所以我们的服务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建立社区邻里互助小组、社区志愿者团队、通过社会倡导推动政府建立有助于社区困境儿童成长的社会制度等,形成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
记者:在您目前的工作中,还有哪些有待解决的难题?
李燕:有些问题我也一直在琢磨,比如说大龄孤残儿童就业的问题;再比如残疾儿童国内收养,要加强宣传,改善国内收养环境,特别是鼓励现寄养家庭转收养。希望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拓展儿童福利机构的功能和服务,发挥更多作用;另一方面,福利机构内各类人员数量不足、比例不合理,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希望国家政策能给予支持。
记者:在儿童福利领域工作十几年,您觉得如何能做好这项工作?
李燕:这是一项充满爱的工作,我们要本着“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初心,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这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牢牢把握国家政策导向,细细研读国家政策,领会实质内涵,为儿童福利事业发展提供政策层面的支持。这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需要不断研究学习儿童养育、医疗、康复、教育及社会工作等专业知识。这也是一项需要宣传倡导的工作,在多媒体时代,我们要利用好多种媒介,让社会各界多理解儿童福利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