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
摘 要:本研究按照高等学校体育管理模式,把体育俱乐部研究作为高校体育改革的目标,紧紧围绕“文化育人,体育强身,自主教育培养骨干”的主导思想展开研究,提出了分类指导,分层次管理的运行模式,把篮、排、足球,乒、羽、网大小球分类,把体育舞蹈、健美操、武术项目推向大众,形成各院系成立分俱乐部参与体育竞赛活动的“二课”自主教育有效途径,从而发挥延伸体育课堂教学,补充课外体育活动,规范校内体育竞赛,培养学生体育骨干和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五大职能作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使学生们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养成良好锻炼的习惯,挖掘学校体育在学生道德教育、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元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
关键词:体育倶乐部 运行模式 “二课”自主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2813(2019)04(b)-0112-02
1 研究目的
体育俱乐部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和建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掌握1~2项长期从事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充分发挥个人的体育才能、兴趣、爱好,为终身健康奠定基础。所谓第一课程主要是指课堂教学,是指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相对第一课堂而言,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育提高自身能力。本研究旨在对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进行梳理,找出最佳的发展模式,以期更好地服务于高校体育。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该校篮、排、足、荷球等17个体育俱乐部,数千人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国家图书馆、中国期刊网查阅了有关课外体育活动的书籍及学术论文,为本文结构框架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2.1 分层次管理、分类指导的运行模式,形成长效机制
体育俱乐部由开始的一个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到2016年逐渐采用分类指导,分层次管理,把篮、排、足、乒羽、网球分类,把体育舞蹈、健美操、武术项目推向大众,建议各院系成立分俱乐部参与活动等。坚持每周一至五早晨训练,学生在开展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对俱乐部成长的建议,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通过网络快捷方便的微信群方便了学生体育骨干、骨干和骨干之间的沟通交流,举办座谈会加强体育俱乐部内部交流和活动之间的互相支持与配合,以及和兄弟院校的交流。每学期召开两次专题研讨、座谈会,主要安排各俱乐部新学期活动的总体规划,部署学期中指导老师的各项工作和对各项课外体育活动的期望;学期末收取各俱乐部活动总结报告,总结材料及时归档,形成长效机制。
2.2 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目标
2.2.1 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拓展能力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体育基础进行选择,在早晨或课外活动的时间内,去学习自己喜欢的项目,采用以学生练习为主,体育教师义务技术指导的方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训练和比赛,达到了发展个性、增进健康的目的。以终身体育为主线,通过参与活动,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到有效地激发,平时的训练中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机会增多,增进了友谊,与其他院校的俱乐部活动交流中拓宽了视野和思路,学到兄弟院校好的管理都能够方法,满足学生健身娱乐、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十多个俱乐部的活动,多彩多姿,从而添充了学生的课余时间,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2.2.2 打造艺术体育引领工程 促进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提升
传统的体育项目除了能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以外,也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艺术类和武术类的项目还具有竞赛和表演的功能,在学校迎新晚会、元旦晚会、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校园之星”、校运动会、篮、排、足球比赛等活动,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武术、跆拳道、散打等项目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节目,武术俱乐部曾蝉联2014、2015、2016年“校园之星”活动冠军,并且在2015、2016年独立举办龙子湖高校园区八院校的武术巡演活动,获得成功,在龙子湖高校园区有一定影响,创立了特色品牌,从而在学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中促进校园体育文化提升。
2.2.3 俱乐部学生参与校内体育竞赛裁判的能力提高
高校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它是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坚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锻炼”的思想,充分地满足了大学生对体育的需要,这种形式充分注重知识性和兴趣性,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裁判员俱乐部的学生通过指导教师的理论指导和实战实习,使裁判规则灵活的掌握,他们成为老师的助手、院系竞赛活动的主裁、班级活动的指导,他们的参与不但缓解了该校体育教师师资不足的压力,同时规范了俱乐部竞赛、院系竞赛的形式,学生积极参与裁判工作,使他们在其中体验到自信感、快乐感和成就感,达到培养学生执裁能力的目的。
2.2.4 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在“二课”自主教育中提高
通过俱乐部的活动,他们探讨组织活动的方法,交流学习动作,发挥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传、帮、带”作用,以及通过体育教师的专业指导,进一步地提高其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使兴趣延伸为挚爱。
2.3 体育俱乐部运行模式
(1)在各院系中宣传推广,形成院系俱乐部基层模式。目前各院系已成立代表队,积极参与俱乐部组织的活动和竞赛。俱乐部的活动形式以晨练和午间或者晚间练习,他们按照不同的项目进行训练,体育教师参与指导和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是保证计划完成的基础。
(2)在学生的要求和体育教研部的共同努力下,裁判员、健身跑、啦啦操、散打、跆拳道和荷球6个新体育俱乐部得到校团委批复,它们的出现更进一步补充了原有俱乐部的空位,使体育俱乐部从传统项目拓展到时尚所需。裁判员俱乐部重点为校内学生竞赛活动培养裁判员,力争在年内培养一批篮球三级裁判员,裁判员队伍逐渐扩大直至形成按项目成立分俱乐部。
3 结论
(1)通过研究、实验和实施,使体育俱乐部“延伸体育课堂教学、补充课外体育活动、规范校内体育竞赛、培养学生体育骨干和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五大职能充分得到发挥。学生会体育部长和干事均是俱乐部的会员和骨干,各俱乐部的会长和委员们也均是院系、班级的体育骨干;校内竞赛开始使用学生裁判员,他们的执裁能力有机会得到发挥,缓解了体育教师人数紧缺的压力。
(2)通过俱乐部活动,普及与提高并举,为选拔该校各种运动代表队做好后备军。俱乐部会员都是对运动的兴趣爱好者,同时也具有很高的竞技水平,他们代表院系参加竞赛,有机会还能够被选入校队,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农业院校、中南区农业院校和省大学生运动会的比赛,为集体争得荣誉,为校争光。
4 建议
实施学生工作品牌战略是人才竞争的必然,是学生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然,是顺应学校建设发展需要的必然,是拓展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二课”自主教育提升了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建议在全省高校中扩大影响,实施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钦.高校学生体育俱乐部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作用[J].湖北体育科技,2014,33(12):1105-1107.
[2] 祝自新.制约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因素研究——以20所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调查为证[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16-120.
[3] 李继华.河南省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