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红
摘 要:20世纪初,贵州威宁石门坎短短的二十几年一举跨越为“苗族文化复新的圣地”,这是与二十世纪初西洋传教士伯格里等人在此建立的光华小学的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所决定。因此,通过对20世纪初石门坎光华小学课程内容设置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去深入了解它的课程设置特点,从中吸取精华来为我们今天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课程的设置提供有效的参照作用,从而推动我国的民族教育。
关键词:贵州;石门坎光华小学;课程设置;特点
苗族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在创造中国古代文明的过程中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但是由于诸多的历史原因,他们过着极其贫苦和愚昧的生活,他们从不知道什么叫知识、什么叫学校、什么叫文化。[1]可是,在20世纪初,这个地处贵州偏远贫穷的山区一反常态,短短的二十几年内就成为了“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和“苗族文化复新的圣地”。在此期间,该地培养了大批的苗族知识人才,极大地促进了石门坎教育的发展。然而石门坎“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的美誉是与二十世纪初西洋传教士伯格理等人在此建立的光华小学息息相关的。
一、根据民族特点实行双语教学
光华小学建立以后,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障碍,正如《溯源碑》中写的:“我们苗族没有见书四千多年了,读汉书难极了,比什么都难”[2],在当时石门坎地区苗族同胞二十多岁的人还不能数上百位以上的数字,一个村寨只有为数极少的几个人是既通汉语又有点算数知识的。当柏格理来到石门坎之后,根据苗族的这一自然与人文特征,以拉丁文为基础,创立了苗文,在学校实行双语教学,即主要语言是以汉语为主,以苗语为辅。光华小学每周都要上兩个学时的苗文课,由苗族教师担任低年级的课程,用母语向学生讲授苗族的历史、文化、科普与生活常识,随着年级的升高,再慢慢地渗透进汉语的内容,以苗文促进汉文,效果很好。
二、在教材的运用上,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特点因材施教
石门坎光华小学根据国家学制的安排,实行初级小学四年制,高级小学三学年,秋季招生。在课程的设置上,初级与高级都是以汉语为主,但教材的设置与内容安排上有很大的区别。在教材的运用上,光华小学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低年级的书本主要是采用入门性的通俗易懂的知识,在学习时,学校首先要求学生学习的是看图识字,接着是以字组词,再以词造句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
三、课程内容上实行中西结合
学校要求学生在学习文字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一些西方的新式教育,如音乐、美术、手工以及生理健康等。为了加强学生美育的发展,伯格理还把西方的一些音乐知识以及钢琴、风琴、吉他等乐器引进到学校,每周开两节课的音乐课,要求学生学唱一些苗族古老的歌曲和一些西方的歌曲。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石门坎光华小学还举办了一系列的体育活动,如足球、篮球、跳高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对石门坎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1933年朱旭辉在昭通明诚中学读书时参加全县的万米长跑比赛荣获第一名,1940年李学高参加西南五个大学体育运动会万米赛跑也得了第一名。
除规定的课程以外,学校还进行时事教育,订有上海出版的报纸供师生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有关信息与图片在偏僻的石门坎也能看见。另外还组织教师用苗文编写了一些苗族诗歌和故事,并还组织发行苗文报纸,定期出版,半月一期,以此提供给苗族师生阅读。
四、课程设置中贯穿生活教育
石门坎苗族生活都过得十分的清苦,卫生习惯十分差,他们不洗脸,人和牲畜一起同居,在疾病面前,只是一味的用无用的迷信方法来解决,不吃药也不打针。正如《康藏前锋》中写道:“倚等教育,首重生活,苗族大部分清贫,数百年不感教育之需要,乃在其生活未渗入教育也。今教士能从生活上予以教育,故学生日益增多。”[3],在教育中,光华小学的教学内容结合生活苗族的实际,对石门坎苗族同胞的一些落后的生活习惯进行改进,如早起要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出门要干净,人与牲畜分开住,要勤换衣服,要经常剪头发,不吃虫鼠爬过的东西,生病要看医生要吃药等,这些教育极大地改变了石门坎苗族的一些古旧的生活习惯,打破了以往的生活旧俗,促进了该地区苗族同胞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20世纪初贵州石门坎光华小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具有十分独特的一面,它具有西式教育的特点,又充分结合了当地苗族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特点,采取相适应的课程编排原则,使学生的学与用结合起来,它开创性的教学内容的设置,为石门坎成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为上万名苗、彝族同胞接受初等教育,更为苗族高等知识分子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石门坎地区以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等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东旻、朱群慧主编.贵州石门坎:开创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3月.
[2]钱宁.基督教与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
[3]柏格理.在未知的中国[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