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吉音
摘 要: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够在今后走入社会更好的适应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入的分析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将道德教育与语文学科内容进行高效的融合,从而在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同时,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本文将简要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好的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有效途径
语文这门学科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中的重要途径。基于此,语文教师必须尽可能的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好的渗透德育,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不可急于求成,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加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从而不断的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怀。
一、教师要正确认识语文学科中进行德育的必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利用各种技术和途径积极主动的学习德育的最新方法,不断的对自身的教育方法做出调整,将德育渗透到日常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拓宽学校德育的途径。语文学科相较其他学科十分的贴近生活,包含着很多道德教育的重要元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运用这些内容,积极的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道德问题,并及时的对错误进行改正,塑造自身形成正确的人格。
例如教师在讲解鲁迅的小说时,由于鲁迅的小说内容深刻见解独到,很多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只当作政治文章进行普通的讲解,忽略了鲁迅小说的本质含义。在鲁迅的小说中,其中大部分负面人物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及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但部分教师会用阶级的观点对这些负面人物进行讲解,过于主观化,忽略了人体思想的差异性。教师必须尽可能的改变这一现象,在讲解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不断注意学生对于这些人物的想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关注负面人物的道德问题,才能真正的德育融入到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二、发挥语文学科的教学特长,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由于语文教材是面向全国的统一制定教材,在教材的编排上大多选择比较用心且积极向上,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突出爱国主义情怀。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充分的研究语文教材的内容,发挥语文的学科特长,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到日常的语文学科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学生看待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再讲述与爱国情怀相关的教材内容时,教师要积极的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爱国教育,提升学生对于爱国情怀的认识。
比如教师在讲授《岳阳楼记》这一篇文章时,尽管开篇作者是在讲自身被贬后看到的景色,但即使当时范仲淹已被贬为谪守,但仍然以国家为重,整篇文章体现出了自身旷远的胸怀及爱国的情怀。作者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为乐”作为结尾,巧妙地抒发了自身博大的胸怀,将自身个人命运的得失与国家命运紧密的相连,抒发了自身的爱国情怀。
通过这样一篇课文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有效的将自身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自己的未来做出了一定的规划,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抓住道德教育的契机渗透道德教育
语文课堂的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观察学生的变化,在每一个有可能的时机渗透德育。例如教师在讲授《白杨礼赞》这一篇文章时,可以先让学生自行阅读,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白杨礼赞的创作背景并进行简单的介绍,不断加深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了解,之后教师再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懂得西北敌后抗日民军的坚韧精神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并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白杨树来比喻他们。这样既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于白杨礼赞这篇文章的理解,又能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一定情感上的共鸣,潜移默化的在心中生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其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对于未知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必须在这一关键时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出学生的责任感和正义感。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真正的将德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如教师在讲授《贝多芬传》这篇文章时,可以通过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不放弃,坚定不移的追求音乐,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让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甚至还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后就贝多芬传写一篇读后感,并寻找与贝多芬同样境遇的例子进行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面对挫折时不轻易放弃,永远拼搏到最后一刻。
四、结束语
想要更好的在初中學生中进行德育,语文学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基于此,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与德育相关的内容,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辩证的看待这些问题,并以此为界限尽可能的约束自身的社会行为,成为一名有价值、有贡献的良好公民。
参考文献:
[1]徐广智,王梅.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7):145-146.
[2]陆德玉.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J].学周刊,2016(3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