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
摘 要: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有很大的不同,不能再死扣课本了,考试涉及课本上的内容很少,重点是考察通过这些课文培养的能力。作者从语文学科特点着手,总结归纳期末复习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复习
每学期期末,许多同学对于语文复习有些不知所措,甚至部分老师也认为学生考前读一读课本,看看试卷、课外文章就行,没有整体的思路和策略。高中语文注重的是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运用,考前一周左右的时间该如何复习呢?复习什么呢?在此,根据语文期末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按照考前突击容易见效的顺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抓复习:
一、死抠背默不丢分
这是唯一与课本有直接联系的内容,一定要反反复复记牢基准,力争得满分!按照课文要求背默的的的古诗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的复习巩固。不仅要会背,更重要是会写——不写错别字!考前一周,我会利用早自习的时间,考查学生的默写,并要求每位学生过关。
二、作家作品要记牢
学期课本上涉及到的著名作家,要记牢他的朝代、国别、时代、评价(或……家)、代表作品、风格特点等。著名著作(如《诗经》)了解它的成书时代、主要内容、编著者、文坛上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等。
三、保质保量做练习
用好手边现有的练习册及下发的试题,认真完成每道题,实在没时间,对照答案认真读读都可以。选择题要明白为何选此项,其他项的含义(或错处)。主观题、阅读延伸题要注意思考方式与答题方法,做到独立思考,体现个性。
四、掌握文言文规律
文言文不一定会考课内的(高考都是从课外出题),但也要非常熟悉课内文言文,熟读课文,掌握课下注释,培养语感,积累词汇,尤其要掌握各种语法现象的规律与特点,如词类活用,如翻译技巧。扎扎实实地钻研课文。提高了文言语感,才能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最终把它迁移到课外文段上。
在这一方面,我通常是以练习、试题的形式加強学生对闻言知识的巩固;甚至要求学生轮流在我这里“面试”,当面抽查教材中的重点字词的理解、积累,文段的翻译。
五、诗歌鉴赏找方法
利用多媒体归纳历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结合课内所记笔记,了解诗歌常见表现手法、分析技巧,熟悉答题的格式与方法。例如,凡有写景抒情,必要明确答出情与景的关系——或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此外,诗歌鉴赏题注重答题规范,比如答题模式,表达技巧使用专业术语等。
六、作文整理积素材
整理旧作,看有哪些可取之处,看老师评语或讲评笔记,明确应该如何修改、完善。高一的重点一般是写人记事抒发感情,回顾一下自己的生活,从身边搜集值得写的人与事,积累素材。动笔前一定要列提纲,写作时注意细节描写与刻画,把笔墨用到描写的主要对象身上!
七、现代阅读养习惯
现代文必然是课外的,只能是养成良好做题习惯,学会画题干、画文章,尽可能从文中找线索概括答案。有时间可以做几道高考题,找找感觉。因为统考语文是水平测试,侧重能力,已经开始向高考靠拢了!至于字词,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考前多把课本看几遍。
八、巧用复习方法
第一阶段:教师划定复习范围或确定复习项目,学生依据课文、课堂笔记、平时作业及相关学习资料,确定复习重点,列出复习提纲,自行复习,然后根据自己的复习所获,尝试拟出模拟试题,做好“摆阵”和“攻阵”的准备。此阶段,学习支配权应属于学生,教师只是相机做一些提示:“想一想,还有那些内容该掌握。”“你还有哪些地方没复习好。”“你估计谁可能会疏忽什么内容,会搞不透什么问题,你能出个题目考考他吗?……第二阶段:学生之间开展”攻阵“活动。第一个”阵主“,由学生自荐上场,根据自己所拟的测试题进行”摆阵“,或由全班同学竞答,或指人作答,优胜者为下一轮”阵主“,继续”摆阵“。此阶段,教师是导演,是参谋,是顾问,除维持好课堂秩序,调节好课堂气氛,还要作出客观的评价:对学生不正确的问法、测法要给以纠正;对没有掌握好的问题,要引导讨论,明辨是非;对提问巧妙、见解独到、回答正确、表现突出的学生要给以热情表扬。第三阶段,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本次复习要点,交流、推广先进的学法,帮助确立正确的复习导向。教师针对学生暴露出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进行强化训练。
这种复习方法因为是师生共同活动,打破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同时还是“老师”,是评议员,学生间人人平等,个个参与,人人都是主角,人人又都是配角。此外,整个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始终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树立信心,鼓励学生积极“攻阵”,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疑难问题。所以这种方法也遵循了民主、平等和鼓励为主的教学原则。在复习中,学习的主动权完全由学生掌握,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学生通过看、读、背、思、问、听、议、答、辩、写,调动多种感官,手脑并用,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围绕语文考点,明确了复习什么,再运用恰当的方法,相信每位同学都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孔庆东.审视中学语文教育[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2]张楚廷.课程与教材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