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琼
一、背景
新课程改革提出家校合作的重要性,要让家长主动参与到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中,与学校教师共同合作对小孩进行教育。小学生正是树立良好价值观的时期,他们的生活一般都是围绕着家庭和学校,且家长对其产生的影响远远高于学校教师,现在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与孩子是处于一对一教育模式,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而学校教师并不是针对性进行教育,他们要面对全班几十名学生,难以及时发现并解决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故此可见,家长对孩子进行德育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劣势,大部分家长都没有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再加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增加对家长自身素养的要求,而教师具备一定的德育经验,在学生面前也有一定的权威,所以应结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合作发挥彼此的优势,在优劣互补中推动德育发展。
尽管学校和家庭越发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并配合,但目前德育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效。大部分家长和学校地位不平等,家长和教师合作进行德育,但分配得不够对等。目前,在绝大部分家长的认知理念中,学校才是教育的主体,家长只是配合教师进行补充式教育,因教育工作分配不对等,基层老师的工作量没有减轻,认为家长没有尽到该尽的责任,导致观点不一,无法进行有效地沟通[1]。
二、案例分析
浩轩是我班(四年级七班)的同学,性格活泼外向,调皮喜欢小打小闹,反应能力很快,是很聪明的孩子,但他在学习上却有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不完成作业,字迹潦草敷衍。
(2)行为习惯不够规范,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犯错误时不会承认错误,而是找借口。
沟通目标:教师与家长共同合作进行德育,力求:改变学习观念,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规范行为习惯,养成遵守纪律、勇于认错的好习惯。
沟通过程:
(1)家校合作才能共同推进对孩子的德育,针对梓轩不好的学习习惯,我进行了两次家访,通过和梓轩家长沟通,了解到他在家里的生活习惯也较为随性,也了解到他父亲工作顾不上督促孩子,而母亲比较溺爱小孩。经过和家长的沟通,我们共同分析了孩子不爱学习、犯错习惯找借口的原因,家长也意识到监督对孩子进行德育的重要性,表示会尽量抽空关心孩子,并且不会过度溺爱小孩。
(2)为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我会在他表现良好时,在班上表扬他,并告知其家长,让家长也对他进行表扬和鼓励,培养他的学习信心,以增强学习兴趣。
沟通共识:
经过多次家访、电话/网络沟通、到校面谈,我充分了解到学生在家情况和一些不良习惯,家长也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具体表现,通过家校合作,我们达成改正学生不良习惯和转变学习观念的共识:
(1)家长多抽出时间陪孩子,多关注他的课后作业情况,辅导作业过程中及时发现其优点,给予鼓励和表扬。
(2)不溺爱孩子,该严厉时需严厉,发现他不良习惯应及时指出,告诉他犯错误应该要勇于承认并改正,培养其良好习惯。
(3)加强和教师的沟通,共同关注孩子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更好地进行德育。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校,我会及时了解他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并多与他进行生活学习上的沟通,纠正并鼓励他养成良好的学习观念和行为习惯。在家里,家长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辅导完成作业,发现不良学习习惯及时纠正。通过和家长多沟通,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共同对孩子进行德育。
三、討论
小学生的德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需要家长配合,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多与家长沟通
目前,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家校合作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很难全面实现德育的目的,故应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对策。面对家长和教师工作分配不对等这一问题,基层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经验优势,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逐渐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产生对家校合作的正确认知,增加德育经验,主动承担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样便会减轻基层教师的工作量,增加家庭德育也能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与父母互动。父母身体力行树立良好榜样,对学生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2]。
(二)家长必须信任教师
对学生进行德育,家长和教师必须要统一战线,共同合作发展德育工作,所以家长必须要信任教师,相信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师素养,虚心听取教师对家庭德育提出的指导建议,真正做到与教师协同合作,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积极的家校合作氛围,有效进行沟通,推动对学生的德育。
例如,如果有学生出现情绪或心理上的问题,作为基层教师,应及时发现该问题并主动与家长联系,了解该生具体的家庭氛围,分析情绪问题是源于学校还是家庭,若是家庭原因,譬如家长工作太忙忽视了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教师应针对此问题给予家长一定的德育指导经验,家长也应该信任教师,充分听取经验对家庭教育进行改善,并提升自身德育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信任教师,了解到小学生常见的德育问题和解决办法,当然家长也应该对教师自身的德育经验进行判断,不是一昧地听取意见,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提出积极正确的指导办法。
参考文献:
[1]徐国文.家校合作共育,增强德育实效[J].教书育人,2018(17):60.
[2]李转明.家校合作下的小学生德育途径研究[J].学周刊,2018(07):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