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心
意志力不是生拉硬拽地逼孩子坚持,而是需要父母鼓励孩子做出更多选择,陪伴孩子将自己想做的事情做成。
被父母们玩儿坏了的意志力
优优因为字没写好,被语文老师批评了,从此上语文课感到有压力,和妈妈抱怨。妈妈说:“你坚持一下,不要这么脆弱!”优优坚持了几天,仍然感到不舒服,每次语文老师从身边走过的时候,她都感觉手心出汗。后来,不仅是语文课,只要一进入学校,她就头昏脑涨。优优爸仍然说:“你坚持一下,用你的意志力去克服!”
9岁的孩子,不明白什么是意志力,只能模糊地理解“坚持”的含义。但是,越是坚持,越感到难受。后来,一场流感彻底摧毁了孩子的坚持,在家休息了一个星期后,优优再也不肯迈入学校的大门。对她而言,学校是一个可怕的地方。
优妈和优爸把孩子带到我面前,指着她的鼻子吼:“你就是没毅力,一点儿出息都没有!”他们把孩子遇到的困难,都算在“意志力不足”上。优优4岁学舞蹈,练习了半年就不跳了;6岁,优优加入学校的管弦乐队,小提琴刚入门就不学了。优爸说:“这孩子吃不了苦!”
按照优优爸妈的理论,是不是之前所有的兴趣爱好和课外班都坚持下来了,孩子就不会遇到现在的困难呢?难道我们要坚持做好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才能获得所谓的“意志力”吗?
有的孩子,和优优相反。之前表现得非常乖,让写作业就写作业,让练钢琴就练钢琴,但有可能遇到哪个实在克服不了的困难,从此停止努力。仔细了解父母激励他们的手段,无非也是拿“意志力”说事儿。孩子跳舞觉得苦,妈妈说:“你必须坚持,要不我就不要你了!”面对被抛弃的恐惧,孩子当然只能坚持!这是一种被恐惧过度驱动的结果,所谓的坚持,只是假象,不是真正的意志力。
由此可见,父母们常说的意志力,是一种“道德品质”,而不是一种心理品质。从心理学上来讲,意志力是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它是由内向外发展的,也是与孩子的动作发展、智力发育和个性成长息息相关的一项能力。意志力,是指孩子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由此可见,父母们对于意志力的理解,只答对了一半。意志力,不仅仅是遇到困难时的坚持,也包括了做事情的目的性和对事情的支配和调节。
所以,意志力不是孩子遇到困难时,在旁边喊口号激发的,而是在对孩子进行充足的身体和心理养育的过程中,自然地发展和成长出来的一种优秀品质。
意志力的发展,需要时间和空间
从婴儿出生后,自己有意识地做出第一个动作开始,他的意志力就开始发展。孩子在理解语言之前,就会用“手”做很多事情。触摸物体、抓握玩具,甚至用小手打人,这些都不是“教”会的。后来,孩子用手做事情的能力越来越强,他感受到了这种力量感,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再后来,孩子形成了自己的内部意志,开始有了自控。这个过程,虽然不需要父母的直接参与,但也非常考验父母。
乐乐在3岁时,表现出比较强烈的自我意愿。他很好动,什么都想去摸一摸,和院子里的小朋友一起玩儿时,也喜欢“攻击”别人。乐乐妈带着孩子出去玩儿,经常要给别的小朋友道歉,感觉很累。
后来,她向幼儿园园长请教,才得知孩子处于意志力的“萌芽阶段”,经常表现出“冲动”和“抑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也理解了乐乐为什么控制不好自己,那是由于冲动和抑制这两种品质,在他的行为中没有得到融合。在园长看来,冲动虽然“可怕”,但也是一种好的品质,它是一个孩子形成自我意志的必然过程。
在园长的引导下,乐乐妈引导孩子去触摸东西,接触自己好奇的事物。哪怕是风扇,也可以在妈妈的陪伴下,近距离地观察一下。这种观察,不是大人在一旁唠叨“这里不能碰、那里不能摸”,而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理解,感受风扇的每个部位,进而形成“危险”的概念。乐乐妈回想,自从陪伴乐乐仔细地观察过风扇后,孩子对风扇的好奇在下降,也没有去碰风扇的冲动了。
除了为孩子的意志力发展提供空间,父母也要依靠自己特殊的“直觉”,依据长时间对孩子的了解和观察,推测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促进孩子意志行为的发展。
4岁的思琪一整个上午都在扔东西,屋子里不停地发出“乒乒乓乓”的声音。妈妈怕影响邻居,不得不制止孩子。但是,妈妈的责备没有阻止小家伙探索的热情,她仍然把东西扔得到处都是。一瞬间,思琪妈似有所悟—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站在女儿后面,思琪妈发现了孩子行为的规律:
每一次,思琪都是站在相同的地方开始扔,但是,因为扔的东西不同,飞出去的距离就不一样。玩具熊总是跑不远,但是皮球却可以滚出很远,魔方扔在地上会发出巨大的声响……原来,孩子在“做实验”。这时候是父母为孩子提供教育的最恰当时期,我们可以趁机告诉孩子,球体是圆形的,可以滚动,但是正方形、三角形和其他的形状,就滚不远。
孩子用自己的行动证实着这样的事情,但他们不会表达出来。如果父母能够配合孩子,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内在意志,孩子就能感到对整件事强烈的控制感,也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自己探索的动机。这些动机,能够成为孩子将来克服新困难的储备,这是父母赋予孩子意志力的力量。
和意志力相关的品质,如何培养
孩子越小,越是依靠“感受”来生存的。这种时候,父母的道理和人生哲学,他们听不进去。直接和孩子谈论意志力,作用也不大,但是,我们可以促进一些和意志力相关的品质的发展,从而提升孩子的意志力。
孩子的意志力,是和“目标”息息相关的。孩子先要有目标,然后才能行动。目标从何而来呢?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的“愿力”,也就是让孩子打开自己的内在视觉,寻找属于自己的愿景。每一个父母,都给孩子讲过童话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向孩子传递美好的意愿,更在激发孩子内在的生命感知。
当孩子看到王子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和公主生活在一起时,当孩子读到灰姑娘经历了悲惨的童年最终收获了幸福时,他们心中对美好的向往也开始萌芽。我们甚至可以给孩子一朵“七色花”,问问他们有什么愿望。这些对未来的憧憬,会让孩子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其次,意志力和孩子独立的能力息息相关。换句话说,意志力必须借由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慢慢地培养。从穿衣到收拾玩具,再到独自完成功课,父母需要專注于孩子独立能力的提升,赋予他们更多的做事情的机会。如果孩子觉得自己足够独立,就会产生一种能力感,勇于面对更多的挑战。
父母不需要大张旗鼓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而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细节上。比如为孩子选择玩具时,是买那种电动的很便利的玩具,还是选择需要思考和动手才能享受到乐趣的积木和画板呢?后者能够让孩子体会“付出才有收获”,能够促进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就更能培育孩子的意志力。如果你真正懂得了意志力是什么,就会在生活中的很多时候,做出自然且正确的选择。
原来,意志力不是生拉硬拽地逼孩子坚持,而是需要父母鼓励孩子做出更多选择,陪伴孩子将自己想做的事情做成,这样就可以自然形成特有的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