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大放小,给孩子充足的道德空间

2019-06-25 02:59任婕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9年6期
关键词:打人长辈规则

任婕

有人说,缺少德育教育,跟孩子缺爱一样可悲。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人格品性教育,教孩子如何做人,因为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贝多芬曾经说过,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

有人做了这样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问一个孩子,遇见长辈不鞠躬可不可以?孩子说,不可以,因为妈妈说见到长辈要鞠躬。又问他,如果妈妈不管呢?孩子回答说,那就可以。

第二个实验:还是问这个孩子,打人可不可以?孩子说,不可以,因为妈妈说不能打人。又问他,如果妈妈不管呢?小孩回答说,还是不可以,因为别人会痛。

我们不难发现,在父母的教育下,孩子知道“见到长辈应该鞠躬”和“不可以打人”的道理,但如果假设父母不管的情况下,孩子则会认为,不鞠躬“可以”,但是打人还是“不可以”。

为什么两个实验中,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呢?这涉及德育內容的不同类型。见长辈打不打招呼,以及如何打招呼,这是一个社会习俗问题,不同家庭、民族有其特有的规范;而打人是一个道德原则问题,伤害别人利益是不对的,这是一个超越民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事情。

通常所说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3个领域。第一,是普遍意义上的道德领域,如上文提到的不能打人、不能偷窃、不能骗人等,这些行为会对别人的利益产生影响,就像孩子所说的“别人会痛”。第二,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习俗和规则,如“见到长辈要鞠躬”、餐桌礼仪、穿校服等。第三,是个人领域,如衣着、发型、交什么朋友等。

区分这3个领域,有利于家长在进行家庭德育时管大放小,给孩子留出充足的道德空间。同时,也能避免家长在进行家庭德育时,把精力浪费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

管大放小,这里说的“大”,指的是普遍意义上的道德问题,也就是原则性问题。道德领域的教育相对简单,随着孩子心智的日渐成熟,羞耻心和善恶心日益增长,只要家长正确引导,孩子很容易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在这一领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对他人利益的敏感性,教会孩子学会共情、学会感同身受,让孩子体会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利益的影响。

管大放小,这里的“小”包括社会规则领域。所谓“放小”,不是让孩子无视社会规范,而是在守好道德底线的基础上,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举个例子,只要孩子对长辈心存敬意,见面打招呼的方式,无论是鞠躬、言语问好、点头,甚至是微微一笑,家长不用强求。最害怕的就是家长舍本逐末,不看孩子是否心存敬意,只追求形式上的规范,这会引发孩子的质疑:我为什么一定要这样那样?我不认识那个阿姨,为什么要打招呼?当孩子说出“凭什么”的时候,就是在质疑规则的合法性。

如何让孩子心甘情愿接受这些规范呢?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孩子自己参与了规则的创建,就会倾向于遵守规则而不是试探和挑战规则了。

管大放小,这里的“小”还包括个人领域。交何种朋友、如何着装、几点睡、吃什么,这样的事情如果家长管得太多,会引起孩子反感,反而事倍功半。因此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最大的自由,最多是给孩子一些合理的建议。如果孩子经常晚睡,可以告诉他,在家里晚上几点睡是你的自由,但是你在宿舍睡太晚,不仅会打扰别人休息,自己的精神状态也不好,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和别人的利益产生的后果即可。

简单来说,对于道德原则问题,家长必须干预;对于规则问题,家长需要引导;对于个人领域的问题,家长能做的仅仅是建议和倡导。在进行家庭德育的时候,切记管大放小,紧抓道德原则问题的同时,给孩子适当的自由空间,避免本末倒置,死抠规则而忽视原则,把精力浪费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组稿)

猜你喜欢
打人长辈规则
烧烤店暴力打人案,我们该如何看待
谁是谁的镜子?
《弟子规》小绘本
《弟子规》小绘本
让规则不规则
打人的年纪
各有解释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