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贤媛
摘要:一次突发事件,让一个边缘化的孩子“浮出水面”。漫长的谈话对峙之后,一篇习作如卢梭的《忏悔录》般剥白了备受煎熬的心灵,沉睡许久的自省和最初的善意被唤醒。这个他人眼中的“怪生”,慢慢学着打开自己。
关键词:教育;本质;唤醒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3-0110
一、基本情况描述
杨某,一个沉默寡言、行为有些怪异、外形有些孱弱的七年级男生,喜欢自言自语。钟爱电子游戏,口头禅为“虐死你”,崇拜希特勒。尤其爱好数学,对文科的兴趣较小,存在偏科现象。但从他平日的习作中,可以看出他是个爱思考、有想法的学生。
二、突发事件
4月15日下午体育课前,班干部发现教室前后两扇门(旧式的)同时从背后锁住不能推动。这时,上课铃声已响,我让学生先赶去上课,确认操场上学生已到齐。检查后门时,发现有一条黄色的尼龙绳,一头系在外面的门闩上,一头被门缝夹住了,尝试着拉一下,结果绳子断在门缝间。
教室在二楼,只有靠操场的窗户开着。学生很快要回到教室上课了,眼看时间过去了多时,无计可施之下,保安拿来长梯,让班里一个高个男生爬上窗台,进入教室。当我目送着学生微颤而迅速地爬上了窗台,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下。我迅速跑到教室,发现了后门的真相:背面插好的门闩把手上正系着那条黄色的尼龙绳。
为了迅速了解情况,我查看了监控。因距离较远,又有部分墙体遮挡,只能看到一个学生两次关门的情形。从身高、体型和穿着的角度,脑海里浮现出一个身影。
学生陆续从操场回到教室,我不动声色地将一个学生叫到了办公室,他来的时候与往常并无二致。
三、对话实录片段
1. 地点:办公室
我:体育课前,你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吗?
杨:是的。
我:关门的时候你做了什么吗?
杨:没有,就是把门关了。
……
2. 谈话地点:从办公室转移到无人的教室
我:在你走之前,背面的门闩没有插上,而你走出来后,就插好了,你觉得是为什么呢?
杨:你这么问,想得到什么呢?
我:老师就想知道真相。如果是无意间碰到的,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这条绳子很长,不主动去拉它,绳子是不可能带动后面的门闩并插好的,你怎么解释呢?
杨:那你就是认定是我做的了。
我:老师并不是认定你。如果是无心之过,可以原谅。现在告诉老师,有没有碰过绳子?
杨:没有,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锁上了。反正我没动过。
我:你坚持说不是你,那你和老师一起去看一下监控,你同意吗?
杨:可能……我……我可能碰到了,我也不知道。
我:你知道前后門同时不能打开会有什么后果吗?
杨:同学们不能进去上课了。
我:老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忙了一节课,同学为此爬上二楼窗户,非常危险。
杨:我知道。你觉得我有什么动机这样做呢?
我(转移话题,继续探索):你近来和同学相处得怎么样?
杨:其他同学都没什么,就有一个同学曾经用排球砸我,我问他时,他还嬉皮笑脸地说没有。后来我跟他打了一下,才没有再欺负我。
我:为什么没有告诉老师?
杨:我觉得没什么用,告诉老师,他也不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我:在班里你有没有关系比较好的同学?
杨:就一个关系比较好的,但肯定没有我以前那个朋友好。
我:你觉得为什么没有朋友呢?
杨:我喜欢的是军事、战争、新闻,是真正发生的事情,现在的同学谈的都是网络游戏,我们谈的不是一个层次的。
我:所以你觉得他们和你没有共同的话语,而以前那个朋友却和你志同道合。是吧?
杨:嗯。
我:我再找你谈吧,你先去上课。
(这次谈话,让我感到身心疲惫。这个孩子思维和言语的方式,加上他平日的异常举动。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得不担心,如果有一天他把这么多长期压抑的想法宣泄,会是很可怕的事情。我陷入了有史以来最糟糕的境遇,无数个问题在脑海里盘旋,它们占据了我的整个周末。直到4月18日,周一。)
四、后续发展及分析
周末给全班布置的作文题目是“_______的魅力”。周一上午,在翻过了很多篇学生习作之后,一篇《错误的魅力》进入视线。它的开头是:“那一天我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说起它,我总是感到不安,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悲伤,但我真的很后悔。”接着他详细地道出了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谈话时的心路历程。
文章的最后他写道,“那一天,我从老师的话语中,一点点感悟到诚实的重要性,这可能是我一生中记忆最深的一课。比起那无尽的作业,我觉得它更加根深蒂固。也是从那天起我开始对自己负责,明白了:无论你犯的是多么稚拙的错误,撒下了多么愚蠢的谎言,也能深深地镌刻在你的心扉间,把那一生的岁月都刻穿了。无论这篇作文是否离题、是否成功,我都觉得它是十分有意义的。它不仅给我创造了一个发言的平台,也让我的灵魂得到了救赎。在此,我也要感谢班主任。”
当我读完文章时,眼里已经满含热泪。这是我读过最长的学生习作,里面有一个孩子隐瞒真相的动因;曾经的怯懦、彻夜的懊悔、良心的谴责和如今的承担……原来当日,在看似缜密的思维和流畅的表达之下,是一颗备受煎熬的心灵。原来——我并没有失败,这个孩子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无可救药。
于是,我毅然提笔写下了“30”分,这个我从未给过的满分。并写下一行字:“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良知和善心的觉醒更宝贵的了。孩子,我为你高兴的是,你战胜了内心的怯懦!”
我在班里读了这篇文章。课后,当这个孩子走向我,看到他满怀感激的目光,我对他说,把这篇文章珍藏起来。他信服而意味深长地点点头,依旧选择了缄默。
(后记:期中阶段性测验中,这个孩子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表彰会后,我特意让他回想同学们尤其热烈的掌声,他的脸上浮现出难得一见的兴奋。尔后,当同学们告诉他获得了参加征文比赛的机会时,他竟然欣喜若狂。再往后,到了他可以大展身手的数学文化节上,他积极报名,并帮助班委确定参赛选手;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班级的团体第一名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个他人眼中的“怪生”,正慢慢学着打开自己。)
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让一个在生存在“边缘地带”的孩子获得了自我反省的机会,启发了他的心智,唤醒了沉睡已久的良知、信念和力量。我还深切地记得心理辅导的最终目的是“助人自助”,我很高兴,在这条路上我跨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南浦实验中学 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