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松
所谓语感,就是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受能力,是学生对文本的初步认识逐步深入到作者心灵的桥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由此可见,语感的训练与培养对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及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如果在小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直观性、开放性、快捷性,不仅能让小学生语感能力快速形成,更能让语感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在“互联网+”时代,校内校外的通道已被开启,学生的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内,也不再局限于线下,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元,学习资源越来越广泛。叶圣陶老先生说:“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生活处处皆语文。活用网络资源,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语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教学完《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后,笔者将田连元评书的网页链接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听一听有关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评书。由于学生在课堂中已经学习了课文,再听一听田老先生抑扬顿挫的评书,不仅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的了解,还有助于语感的积累。平时笔者也经常提供给学生一些讲故事的网页,让学生听故事,要求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模仿讲故事者将故事讲给家长和好朋友听。同时,还在班级中开展讲故事比赛,不断训练学生的语感。活用网络资源,积累学生的语感,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语感经验,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不断提升。
“互联网+”教育的思维方式,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传统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互联网+”“云课堂”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深度融合,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对言语对象形成多侧面的、较完整的形象感知,弥补了学生因抽象思维能力不足而对语言感受力不强的缺憾,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整体思维和进阶思维的发展。叶圣陶先生指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运用,达到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效果。
如教学《田园诗情》时,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文字也能感受荷兰诗意般的田园风光,但总感觉学生朗读时不能进入情境,很难产生文字与心灵的共鸣。这时,播放一段荷兰田园风情的视频,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官刺激下就会很快进入情境,深化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再来朗读必定是声情并茂,流露出的是荷兰田园诗情般的意境与人们生活的惬意。
语感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诵读,诵读是训练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对文本内容的诵读,不但有助于提高小学生语感的直觉性,更有助于提高小学生語感的情感性。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本,体会文本中所蕴含的真味,体察文本中细微的情感变化,感悟文本遣词造句的精妙,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语感的形成。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表现自己。如果教师抓住这个机会开展诵读活动,妙用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展现自己,丰富他们表现语感的形式,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如教学《九寨沟》时,我要求学生在手机端下载一个“为你诵读”的软件,然后让学生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诵读。由于“为你诵读”软件带有背景音乐,学生在诵读时就有了感觉,和着自主选择的音乐,抑扬顿挫地诵读,将文字中隐藏的画面和蕴含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是学生在品味语言后的语感输出,将自己心灵的感受通过言语展现出来,又深化了自身的语感能力。教师也可以借助手机软件“晓黑板”的打卡功能,要求学生上传诵读视频,全班同学都可视,不仅可以欣赏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还可以观察到他们诵读时丰富的表情。在学生诵读结束后,教师还可以根据诵读的表现进行即时评价,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表情。不仅教师评价,同学之间也可以评价。这样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就得到了提高,诵读的效果也越来越好,语感表现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系统工程,“互联网+”背景下语感培养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形式,最根本的目的还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运用的能力和文化的鉴赏能力。将“互联网+”与语感教学深度融合,让现代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威力,也让语感教学走向更高效。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