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义晏
[摘 要] 自从政府部门提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国内发达地区非常重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产业自主创新,力争尽早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化。区域产业转移要求承接地具备一定的承接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而面对区域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的承接地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有必要针对性的提出提升承接地自主创新能力的策略,为优化升级承接地的承接水平提供新途。
[关键词] 产业转移;承接地;自主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 F5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05-0042-02
一、区域产业转移下承接地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状
产业转移的动力源为自主创新,创新水平梯度直接对产业转移方向产生直接影响,从高梯度地区指向低梯度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亦能推动产业承接地的发展,而承接地会受到本地吸收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承接地企业会在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引进新技术。[1]若承接地企业投入技术研究的资金、人员有限,薄弱的技术研发能力难以在吸收的基础再创造,也难以开发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技术与优势产品,因此,区域转移过程中获得技术关键在于承接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当前,区域产业转移当中因转移产业技术含量不足、开发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承接地政府、企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更重视外资规模,而对引入的技术、管理经验并不重视,导致承接地企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处于价值链、产业链的低端地位,自主创新能力并未得到实质上的提升。中部地区各城市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区域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其利用特有的区位优势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获得不俗的成绩,但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中部地区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根据自主创新的重要指标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大部分地区的R&D经费与GDP的比重远远低于国家水平的2.5%,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的件数仍低于平均述评。[2]当前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偏低的情况,与当前中部地区日益扩大的外资规模不相符合,部分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已经局限了产业承接、升级的效果。
二、区域产业转移下提升承接地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承接地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优势
根据承接地企业区位分布特点打造高新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企业孵化器功能由产业开发区、科技城等区块承担。从总体布局来看,承接地高新技术开发区需聚集相应的能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等,以承接地优势产业为主题打造的功能科学、结构完整的产业园,在产业园区内积极引进科研机构、高素质人才,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积极孵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从而形成承接地高新技术集群品牌,同时带动本地区前后关联产业与服务的集成,为促进承接地经济的整体发展打下基础。形成网络化、多元化的创新性企业孵化器,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孵化器形式多元化,从而形成独居区域优势的孵化器。不断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模式,推进“高校导师+创新投资+专业孵化”的形式,从而为提升承接地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提供更加健全的孵化网络。[3]
(二)构建承接地自主创新产业协同发展平台
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平台,从而形成稳定的技术开发、技术应用、技术人才培育的协同发展机制。[4]实现自主创新服务平台的开发,基于承接地地区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根据产业发展情况构建特色突出的自主创新服务平台,实现各个模块功能的优秀,促进承接地自主创新公共平台的稳定运行。为实现承接地自主创新技术转化为企业生产力,提供更加高效的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转化平台,地方政府因为承接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转化提供政策支持,为产业技术开发到技术应用提供专项财政支持。此外,承接地为了推动本地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鼓励本地高校、研究所等科研人员为承接地企业提供有偿技术服务。
(三)落实承接地自主创新产业项目
推进承接地战略性龙头企业、新兴企业,从而带动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集中力量解决本地产业发展中遭遇的核心技术瓶颈,实现本地产业转移后期的良性发展,为本地产业持续性发展注入活力。构建体系完整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从而为创新型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进高新技术聚集区、承接区、核心区的基础建设,实现产业转移的有序进行,吸引更多技术水平高的优质战略合作伙伴入驻本地。以承接地高新技术研发平台为基础,结合移入企业的技术辐射作用,引进优质人才进入本地,打造本地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战略联盟,积极推进本地自主创新合作组织的发展。
三、区域产业转移下提升承接地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优化产业员工结构,实现科研管理制度的创新发展
区域产业转移承接地需要在自主创新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优化产业员工结构,实现科研管理制度的创新发展。资金投入成为科技研发活动持续性开展的必要条件,科技活動专业人才的质量、数量也关系着承接地能否最大限度的吸收移入企业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承接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技术研发人员的管理与再培养体制。[5]首先,承接地积极推进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推进优秀人才在企业内部之间、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之间积极流动,同时为了促进科技人员及时更新自身专业知识,提高个人业务能力,为实现个人职业发展发展提供稳定的交流学习机制,在承接地地区形成有效的互助学习网络,为了本地企业人才吸收移入企业现金的管理经验与技术提供渠道,从而促进本地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推进产业相关专业知识的有效传播。其次,为了提升本地区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稳定的内外部企业科研合作机制,通过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为本地产业发展注入的原始创新力,从而为本地企业研发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提供坚实的开发基础,同时为本地区产业转型提供更加稳定的技术支持。最后,构建本地科研管理创新体制,鼓励研发人员将创新发明转变为生产力,提升本地人才的利用效率。
(二)提升区域产业转移承接地的吸收能力
承接地的吸收能力体现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开放程度、人力基本、交通基础设施,这些因素对承接地产业转移创新溢出的影响效果十分显著。承接地为了提升本地吸收能力:一是加大本地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提升本地人力资源的基础水平,提升本地人员对引入先进技术的模仿能力、创新能力。二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企业的进驻,综合经济实力较高的地区更能吸引技术型企业的入驻。综合经济实力强的地区企业间的关联性更强,上下游企业间的产业协作能力更强,从而实现关键技术在合作企业间的快速扩散。三是提升本地区的开放程度,为外部企业的进入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保持承接地开放性。四是完善本地交通基础设施,优化企业布局。交通基础设施有助于本地人才的内部交流,也有利于产业转移的高效运转。
(三)强化产业发展布局,加大承接地产业招商引资力度
结合各个地区区域的产业发展实际,强化产业发展布局,加大承接地产业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承接匹配区域产业发展的国际国内转移产业。总体来看,我国区域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着资金不足、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有必要提升承接地的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区域产业发展平衡。具体而言,可以区域产业发展全局出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针对性完善产业发展布局,强化对应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保障招商引资项目的带动性和创新性,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完善产业发展集群,扩大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中承接地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桑瑞聪,彭飞,康丽丽.地方政府行为与产业转移——基于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6(4):10-13.
[2]滕堂伟,胡森林,侯路瑶.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态势与承接的空间格局[J].经济地理,2016(5):93-95.
[3]高煜,张雪凯.政策冲击、产业集聚与产业升级——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J].经济问题,2016(1):5-7.
[4]孫威,李文会,林晓娜,王志强.长江经济带分地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5(11):1470-1473.
[5]刘海云,聂飞.中国OFDI动机及其对外产业转移效应——基于贸易结构视角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5(10):75-78.
[责任编辑: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