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敏
在小学阶段设置科学课堂,就是要促进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科学课程的知识包括了地理、化学、物理等多门课程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本文就简要地分析小学科学从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角度出发完成教学工作。
在当前阶段的教学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目标变得更加明确了,教师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要在为学生传递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更准确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此增强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做好课前准备,引导学生操作
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由于实验的器材有限或是教学的时间有限而无法完成实验的问题,根据这一情况,为了确保后续的科学课堂能够顺利地完成实验,教师应该加强针对性的引导,在上课之前就做好准备,让学生为课堂上的动手实践做好准备。教师也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实验的主动性,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植物的根茎叶》这一节课的时候,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常常是教师在台上进行演示,学生在台下按照教师的操作方式操作一遍,甚至是只有教师操作、学生在台下观看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确保学生真正地学会每一步的操作要领,明确操作的意义,无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来,例如,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之前,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材料的收集,收集一些鲜嫩的树枝,并且将树枝提前做好处理工作,也就是浸泡在紅墨水中。在后续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选择恰当的剪枝工具,对树枝进行解剖,例如,可以把树枝从中间剪断,观察整体的结构,呈现解剖的视图,在这一基础上对枝干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进行分析和探究。这样一来,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真正参与的,教师在分析和讲解的时候,学生的兴趣就会被完全激发出来。长期在这样的培养方式下,就能够培育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在增强他们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深刻地记忆和理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
二、明确教学任务,强化操作指导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自控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方面都缺乏培养,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很可能就被外界的一些不相关的因素干扰了,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这一些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道具开展教学工作,以此来吸引学生,确保学生的注意力能够一直集中于教师的实验过程中,掌握每一个实验的关键之处。例如,在学习《放大镜》这一节课的时候,在上课之前,教师首先就要对学生强调实验过程中与纪律相关的问题,对学生适当地进行实验的展示,先让每一位学生都明确实验的操作要求和要领,为后续的实验能够有序进行做好基础保障。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必须要为学生按照步骤列出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避免学生由于忘记了实验过程而丧失了操作的兴趣。如果教学时间非常充足,那么教师还可以进行示范操作,在学生观摩之后再动手进行操作,让学生按照头脑中的步骤顺利地完成实验,在这样的操作指导下,学生能够按部就班地配合教师完成任务,同时,教师也能够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促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后续的科学学科学习打牢基础。
三、开展课外实验,提供操作机会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一切的新鲜事物都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如果能够安排一些小实验或是制作的活动,那么就能够非常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操作兴趣,这也是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实验操作的有效措施。因此,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多多开展一些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机会进行动手操作。例如,在学习《种子发芽》这一实验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不能在课堂时间内就完成,那么教师就可以将这一实验作为课外的探究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在家里进行种子的发芽实验,并且对整个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为了得到更理想的效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验环境,例如,有些同学选择在冰箱的冷藏室进行种植,有的学生选择在潮湿的户外进行种植,还有的学生选择在窗台上种植,甚至有学生选择在一个闭不见光的箱子里种植,这些方法都是与学生之前学习过的内容相关的,改变了与植物生长相关的因素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一段时间之后,将自己种植的作品拍照,在科学课堂上进行分享。像这样,多多开展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内容相关的课外实验活动,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每一节课的实践操作中来,自然就能够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衍生。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
【作者单位:南通市五山小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