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亚兰
[摘 要]导读是语文阅读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从阅读文章开始就有巨大的收获,这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构建语言体系,还能发散其思维,提升其创新能力。教师在导读课中,引领学生对整体关注,对细节关注,进行个性化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导读课;改善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5-0018-02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充满好奇心,学习能力强,接受力强,精力充沛,是进行大量学习的好时机。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学到很多知识。导读则可以在阅读的开始就帮助学生大致了解一些课文的基本情况,所以成为学生进行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将导读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一、通过对整体的关注,了解文化传承与思维发展
阅读一本书之前,对书本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是很重要的,这样能有效地将整本书与每一个章节区分出来。在语文学习中,对整本书和不同的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是十分重要的,这能帮助学生提前对这一学期的学习内容或者是这个星期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使学生能够根据学习内容早些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准备一些有助于学习的资料。这样,学生在深入学习时就能够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
通常一本书基本上都会有封面和封底,还有扉页,有些书也会有勒口,翻开书首先会看到目录,接着是序言,然后就是一篇篇文章。开展导读课时,教师不一定要按照书本编排的顺序来展开教学,而应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通过仔细看书的封面,就能知道书本的名字、作者、出版社、版本等一些基本信息,在书的腰封上则能体现出书有什么影响力,在封底会简要介绍书的基本内容,有时还会有一些有名望的人或是读者对此书的一些推荐性文字。通过对封面和封底仔细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了解书本的基本信息。而在一本书的勒口会有作者的一些基本信息或是一些杰出的贡献,目录则会将整本书的内容整理成一个较为详细的框架,序言体现的是作者的创作历程以及一些想对读者说的话等。通过阅读这些,了解了书的基本内容后再对正文进行深入学习,学生就能很容易地把握书的主旨。在挑选自己想要读的书的时候,他们就可以通过对封面、封底、勒口等的阅读,快速地从众多书籍中寻找到自己想要找的书,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通过一本本书的阅读,学生就能慢慢积累起自己的文化底蕴。
整体性在阅读整本书中的表现不仅是对书本进行一个整体的了解,还体现在对文章中的人物情绪、性格变化进行前后联系,对情节推进也需要前后呼应,整体把握不应一叶障目,只局限于文章的一段或是一小节。
比如,在阅读《动物王国开大会》(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时,学生在阅读时也许只对这篇文章介绍的故事感兴趣,但是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弄清楚课文的故事情节,还要帮助他们弄清楚动物开大会通知了几次,与上一次的通知相比,在内容上有什么变化。教师要指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要进行类似的通知,需要考虑哪些东西。学生的思维由原来的零散式变为框架式,思考的深度也会随之加深。
二、通过对细节的关注,培养语言运用与思维发散
在导读课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必须要能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教师指导下的阅读与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的区别所在。为了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不仅要在主要学习目标上给予学生指导,也要注意一些文章细节处的点拨,引导学生多关注文章中的细节,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学习以及运用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
例如,在《寒号鸟》(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导读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书本中每次寒号鸟想要做窝是为什么。学生进行仔细阅读后会发现,每次寒号鸟想做窝,都是因为天气变得寒冷。教师再让学生关注每次喜鹊劝说寒号鸟做窝,寒号鸟是怎么回应的。学生通过阅读发现,每次寒号鸟都觉得天气暖和,喜鹊做窝的行为很傻。在分析这些细节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发现,随着天气的变化,寒号鸟对做窝的态度也在改变,喜鹊一直劝说寒号鸟做窝也并不是真的傻,而是通过这种反复的情况,将寒号鸟那种得过且过、胸无大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也通过结局让学生明白文章原來是对喜鹊进行了赞扬,它不是真的傻。学生学习过后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仿照文章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先说一个人的不足,在结尾处突然进行赞扬,形成一种反差或是反转,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使自己的文章更吸引人。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从一开始只关注文章的发展情节到后来对文章细节的研究,发散了自己的思维,还对语言的建构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如在《坐井观天》的导读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寻找一些关键词语,尤其是三次对话中的“笑”字的不同深意。通过对全文的仔细研读和分析,学生就能够揣测出青蛙每次说话的语气以及每次的笑的含义,从一开始的嘲笑到后来的惊讶,学生从中明白了看待事物要全面的道理。如果不是教师的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可能就不会注意到这些笑,也不会揣摩出背后的深意,更不能体会到这些细节的描写对人物的构造有什么作用。在导读课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和提升。
每一节导读课时间是短暂的,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取舍,找准书中的精华和重点,与学生进行分享,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通过对个性的学习,提升审美鉴赏与文化理解
在导读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书本表达的不同个性进行欣赏和学习。不同作者、同一个作者在不同时期的表达方式都不相同,通过深入鉴赏、学习,能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看到不同风格的文章,收获不同的表达思路。
比如,老舍的文章一般都是比较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通常以小见大,选材都是些市井贫困民众的生活。在导读课上,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体会老舍文章中利用一些小的事情传达出浓厚的情感的方法,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一步步将感情慢慢表达出来的,让学生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也可以尝试进行这样的描写。冰心的文章就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人、朋友、祖国的浓厚感情。所以,导读课学习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品味作者细腻的文字。李白的诗歌具有豪放飘逸、想象丰富、浪漫奇妙、巧妙应用修辞的特点,在学习时,教师应引领学生去感受作者诗句中的豪放,体味其中的浪漫以及作者远的大情怀等。
除了有不同的行文特点外,对于不同题材的文章也有不同的读法。小学教材中的文章大部分都是童话,还有诗歌和散文等,在阅读时可以引领学生集中阅读一种类型的文章,或先阅读最有名的文章,然后再拓展阅读一些类似或同一作者的文章。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以达到系统的学习效果。
导读课的时间有限,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做好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好每一节导读课,尝试不同的导读方式,引领学生对整体进行了解,对细节进行把控,品味文章的个性所在,了解书本的文化传承。这样才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