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挑战,社会治理这一全新理念正式取代社会管理,成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党的十九大又进一步提出构建更为现代化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层级。桐城六尺巷调解工作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将传统礼让文化与现代治理理念有机融合,有效化解基层矛盾,成为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的助推器,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 社会治理 化解矛盾 和谐稳定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安庆党校系统立项课题 (项目编号:18AQDX1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方瑜,中共桐城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民商法学与基层治理。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獻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081
基层社会治理应受各地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民众受教育程度、地区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改革难度大、影响范围广、群众期待高、实施较为困难等,一直都是国家治理体系中备受关注的改革话题。形成于2015年的桐城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将城市灵魂礼让精神与现代和谐理念有机融合,探索出了一条极具地域特色、富有丰富内涵的现代基层治理模式,得到了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同志的肯定性批示,更是获评2017年安徽省十大法治事件之一。桐城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因其卓有成效的实践,在维护基层和谐稳定、防范化解重大矛盾、有效降低信访风险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治理经验应广为推广运用。
一、基层社会治理应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核心内容
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源泉来自于人民。回顾我国革命、新中国建设的整个发展历程,如果没有人民的支持,中国的道路必然崎岖,所以无论是党章还是宪法都把人民的获得感作为自身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使其成为全党乃至全国人民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党的十九大以来,各个领域都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本行业的最高行为准则,探索如何更好的把发展成果共享于人民。作为以解决基层矛盾、维护社会整体和谐稳定而出现的基层治理模式,更应把探索的重点放在如何解决群众实际关心的问题上,在群众参与、维权成本、实际成效上下功夫,使得基层治理模式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增强人民群众因改革有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坚持自治、法治与德治的有机融合是根本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报告中虽然只提到乡村治理体系,但乡村是基层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元,乡村治理体系必然也适用于基层社会治理。坚持自治、法治与德治的有机融合,这是自党中央提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理途径之后,第一次在党的重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构建 “三治融合”的治理模式,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变化。自治是基础,基层治理只有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人民群众最大限度的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才能形成合力,最大程度的解决持续发展问题。法治是保障,一切治理模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才能做到治理方式于法有据,治理结果为人接受。德治是支撑,只有充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在自治、法治的基础上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朴实的道德观平息对立情绪,引导人心向上,才能更好的扩大治理效果。自治、法治与德治的有机融合,三者互为补充,相互衔接,从而保证基层治理的现代化。
(三)坚持党的领导是本质要求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党的领导是应有之义,也是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国家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棋局中,基层党组织始终是最坚固的堡垒,通过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组织领导,组织群众、引导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将党建引领贯穿于治理体系的各个环节,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治理的方向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因此,基层社会治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怎样改革创新,都不能脱离党的领导这一根本要素,任何否定党的领导的治理方式,必然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坚持党的领导,最核心的要点是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以上率下,协调各方,理顺治理环节,避免出现治理过程中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治理格局,最大程度保证治理过程的顺畅,使得治理不出现真空地带。
二、六尺巷调解法的基层治理实践及成效
(一)积极探索将城市精神与现代治理有机结合
桐城,素有院士之乡、文都之美誉,域内更是因为六尺巷典故而为世人所熟知。六尺于心,源远流长,六尺巷所蕴含的礼让精神,已深深融入桐城人的血脉,成为这座城市的特有灵魂,世世代代被传承,进而构成桐城人独有的价值遵循。在探究基层治理模式时,桐城市委、市政府从城市精神出发,以六尺巷典故为载体,坚持本土文化与现代治理理念融合深化,以矛盾调处为出发点,在情、理、法三者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创建“听、辨、劝、借、让、和”六步矛盾化解方法,真正做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实现案结事了,矛盾平息,握手言和,关系修复的多赢治理格局。在六尺巷调解法的带动下,三年来有效防止民转刑案件15件100人,防止群体性事件24件234人。在十九大、全国全省“两会”、安徽省及安庆市党代会等重要节点期间实现“零上访”。与此同时,法治教育深入人心,遇事找法已成为桐城人民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方式,桐城文化的价值在一次次矛盾调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挖掘,市民的文化涵养通过一件件具体的案例也获得显著提升。
(二)培育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利益诉求的逐渐变化,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化解,必然会纷争不断,长此以往危害的将是整个社会根基。针对矛盾纠纷主体多元、诉求多元、类型多元的新特点,在化解矛盾的方式方法上,桐城市依托六尺巷调解工作法,拓宽第三方主体参与矛盾化解的渠道,积极培育行业协会主体力量,成立医患、交通事故、涉电维权、涉军维权、征地拆迁、消协纠纷等六个矛盾调处中心,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优势,做到专业纠纷专业化解。在镇村层面,鼓励老干部、老教师、老劳模、老乡贤、老战士等“五老人员”担任矛盾调解员,发挥“五老人员”的道德引领作用,促进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涌现出诸如“张诚法官工作室”、“荷花工作室”等一大批群众认可的品牌调解组织。同时,为促进矛盾纠纷的源头化解,在全市23个社区、218个行政村建立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主体的“两代表一委员”工作联系点,让人民群众的矛盾诉求在第一时间就有地方反应,反应后有人具体对接,矛盾解决后有人回访,真正把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放在首位。
(三)健全开放多元、互利共赢的协同治理机制
基层社会治理要想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就必须由过往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线型治理模式向“上下结合”的扁平型治理模式进行转变,通过顶层设计,明确政府、社会组织、个人或者市场在基层治理体系中的职能定位,从而理顺内部关系,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提升基层治理协同化发展水平 。因此,桐城市最初在设计基层治理体系时,就明确提出推进治理层级下移,治理重心由上转向下、由“条”转向“块”,推进治理扁平化和网格化的设计理念。围绕设计理念要求,在构建六尺巷调解工作法这一治理体系时,将原本独立分散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进行重新整合,在市级层面设立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下设司法调解、仲裁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协会调解五级调解机构,通过联席会议机制,在遇到重大复杂疑难纠纷时,五调联动,群策群力相互配合,促进矛盾有效解决。同时,为了最大程度为人民办实事,解决久调不决以及司法资源滥用问题,在各级司法机构建立了诉调对接平台,凡是调解结案的能够通过平台,经审查不违反法律法规和调解原则的,能够快速得到司法确认;在未能成功调解时,通过平台案卷及其他相关证据材料能够快速到达法院,减少了中间环节,从而大大节约了当事人的维权成本。
三、总结提升推广六尺巷调解工作法的若干建议
(一)凝练内涵,加强宣传
六尺巷调解工作法首创于2015年,虽只经历了短短的三年时间,但取得的成绩、治理的成效令人称赞,但是和浙江的“枫桥经验”相比,差距显著。究其原因,一是宣传不够到位。截至目前,“枫桥经验”在搜索引擎上可查到的宣传量在十三万以上,而六尺巷调解法只有7000余条信息,体量相差明显。二是内涵不够简洁明了。“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是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六尺巷调解法的主要宗旨可概括为四句话,以借古喻今为切入点,用六尺巷典故启发人;以释法明理为着力点,用情理法交融引导人;以化解矛盾为关键点,用和为贵理念感化人;以公平正义为根本点,用知进退境界昭示人。内涵虽然丰富,但相比枫桥经验来说,不够短小精悍,更不容易让人短时间记住。因此,为了更好的将六尺巷调解法,这一极具桐城特色的基层治理经验宣传好,推广好,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要加强研究,组织域内域外专家进行学术研讨,集中智慧把六尺巷调解法的核心治理理念进行认真总结。二要强化担当,各级行政主体要切实担负起宣传推广桐城基层治理经验的责任人,把宣传工作作为份内事,同时还应考虑把宣传推广六尺巷调解法纳入目标考核体系中,真正使每个部门都动起来。三要树立典型,培育造就一批六尺巷调解法的治理典范,通过示范引领,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真正使桐城的基层治理经验在全省遍地开花。
(二)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治理模式的活力在于不断创新,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推陈出新,适应各个时期任务形势的变化。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枫桥经验”基层治理模式,历经五十多年经久不衰,一大法宝就在于其根据基层发展形势和治理任务,不断丰富载体和内涵,治理领域从最初的社会治安,逐步扩大到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层级,治理方式由线下陆上铺点到海上网络覆盖,治理效果由维护稳定扩大为统一战线,今天“枫桥经验”已然成为浙江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块金子招牌 。桐城六尺巷调解工作法治理模式未来要想发展的更好,就必须学习“枫桥经验”的创新方式,根据地方发展的实际,不断探索新的方式。令人欣慰的是,虽然六尺巷调解工作法推出的时间还不长,但创新成果不可谓不多,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网格化治理、智能化治理不断涌现,因此必须在当前发展形势良好的态势下,乘势而上,紧紧抓住创新这个关键要素,不断扩大影响力,始终做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第一方阵。
(三)综合施策,精准发力
当前,以六尺巷调解工作法为基础的桐城治理模式,经时间和实践双重证明,是适合基层实际、发挥巨大作用和被人民群众广为认可的全新模式,而且在各级政府、社会团体以及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下,这种模式还必将进一步向前发展。尽管当前发展看似一帆风顺,但稳定中依然存在一些隐患,如初期以行政手段全面铺开,虽然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后续行业协会以及人民的自治需求如何进一步和現有的治理模式进行融合,必须要花费更多时间去探讨。另外,随着大数据的普及与运用,六尺巷调解工作法这一新兴治理模式如何拥抱大数据,利用大数据完善自身功能,依然还需要解决。与此同时,调解队伍年龄和结构的不够合理、个别乡镇参与不够积极、资金保障不够到位、治理领域过于狭窄等问题,必须要引起足够重视。因此为了更进一步的打造更加高效、便捷、科学、合理、智能的升级版治理模式,就必须以六尺巷调解法基层治理模式为根基,从规章制度、体制机制入手,在行政、财政、技术、人员等方面下功夫,根据实践中反馈的问题,精准发力,高位推进,真正实现由静态治理、粗浅治理、管控治理、末梢治理向动态治理、科学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转型跨越。
注释: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EB/OL].[2018-10-23].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1023/c40531-30356813.html.
夏锦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J].江苏社会科学,2018(3):53-62.
徐选国、徐永祥.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三社联动”:内涵 、机制及其实践逻辑[J].社会科学,2016(7):87-96.
李德.从 “碎片化” 到 “整体性”:创新我国基层社会治理运行机制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9):9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