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共建共享下的地方民主发展问题及路径

2019-06-24 03:08张志明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6期
关键词:民主法治群众

摘 要 现代法治社会的构建需要体现的就是要加强和落实民主发展。新时代下,地方民主作为落实民主法治的终端纽带,在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地方民主因素构成、实践应用、存在问题及创新措施等方式来研究地方民主,为促进地方民主发展探索举措。

关键词 共建共享 地方民主 民主建设

作者简介:张志明,湖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治理。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079

十九大以来党继续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要把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放在首位。让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群众能动作用;让地方人民共建地方民主发展,促进地方发展进步,进而共享地方民主发展成果。

一、地方民主中的因素构成

民主是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并随着时代变迁和制度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升华,民主发展的构成因素,也会不断加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民主集中制,为我国基层地方推进民主化进程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方向的指引。地方民主的构成因素可以大致有制度规范、参与热情和治理绩效需要构成。

(一)地方民主的制度规范

新时代下党和政府不断扩大地方中基层群众代表,以期望促进和完善基层民主治理的制度建设。通过巩固和完善民主参与渠道和建立基层地方政务的信息公开制度,不断强化基层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决策、民主监督,从而推进地方民主的制度建设。民主制度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制度上的民主会更加民主,制度规范是保证地方民主长效发展的机制。

(二)地方民主的参与热情

地方民主的有效开展需要基层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对民主问题的关注及民主政治充满热情,也需要社会多元化的组织支持参与,可以让医疗组织、企业、行业协会、慈善组织、科研机构、基层社区代表、职工代表等多元参与民主,扩大地方民主参与的基数。我国的民主从根本上体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地方人大代表深根于地方,了解地方实际情况,更了解地方人民的需求和热切盼望,从而更能体现地方人民群众的心声。

(三)地方民主治理绩效的需要

地方民主发展有利于推动地方民主创新,而民主创新是为了保障人民权利,激发参与活力,推动地方发展。地方民主的创新加快了群众参与,确保了群众权利,也突显了国家层面所强调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确保人民的主权地位得以加强和落实,是地方群众民主权利的需要。地方多元组织间的民主发展巩固了地方上各民主党派之间合作协商、民主参政、民主协商、民主监督,进一步完善民主协商制度,是地方民主协商的需要。地方民主创新深化民主参与途径,解决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建立反应群众要求的畅通机制,是地方民众满意程度的需要。

二、地方民主的实践应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要看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需求,……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約和监督。”这种标准为地方民主发展作了根本性指引。地方民主在实践应用中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领导体制、社会治理和政府民主决策。

(一) 地方政府领导体制上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定期召开,依法有序选举地方领导层中主要行政领导及其成员,公开平等选举出一个精干高效稳定的地方领导机构。地方人民群众参与地方选举,参与地方事务管理,赋予地方领导权力,监督地方领导作为;使权力形成“有权要作为、有权要有责、有权受监督”的机制。

(二) 地方社会治理上

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出平稳较快增长趋势,但社会问题也变得光怪陆离,治理难度增大。地方人大及其有关团体组织及时反应群众强烈关心的问题,政府支持发展服务业来达到吸纳就业的目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地方民众在地方发展上民主参与、民主协商、建言献策。地方各组织、代表参与地方社会治理,加快完善社会治理中,支持鼓励社会各组织团体建言献策,共同打造地方良治。

(三)政府民主决策上

地方政府在坚持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依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注重民主参与、民主决策。地方的生态事务中比如:环境保护,地方政府存在有保护本地区经济利益的倾向会损害环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公地悲剧”现象,因此加强市民代表、社会团体、企业和专家学者、媒体等多元协商和参与,让基层的政府决策体现出民主化、科学化的特点,因此地方民主参与可以使决策更精准化,真正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发展。

三、地方民主存在的问题与现实反思

社会主义的民主是人民的民主。我国民主建设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但地方民主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下几点:

(一) 民主实质与民主程序失衡

地方民主仍然存在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缺位、民主意识不强,民主程序的公开和过程结果不够透明。地方群众参与的热情不够,很多民众对民主及其含义的理解尚浅,对人民当家作主的概念内涵及怎样去行使权利没有实质性的了解,民众不了解民主内容更不会主动积极参与。具体上表现出来地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缺位、地方民主的意识不强,地方民主监督的不到位,民主程序缺乏透明性,进而会影响到结果的公正性。

(二)民主效率与权力制约失衡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在一些县区域下的权威性不足,民众存在潜在的心理认为:地方人大作用不大,地方领导不太重视地方人大的建议和监督,只有中央权威才是最有用的。另外,地方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总体不高,以及组成的人大代表的综合能力有差别,在考虑方案或论证重大项目决策上效率不高。同时地方民主在监督权、质询权上没有得到实质性的体现,甚至有时会出现不敢使用的现象。地方民主监督对权力制约不到位。虽然有些地方民主让群众参与民主讨论和协商后,但在实际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按照地方民众的意愿行事,从而出现“人民在制度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

(三) 底缘主体参与民主较少

地方民主实行是为了解决地方事务,解决民众的需求,让地方民众满意,这就需要获得大量基层真实的想法为前提。地方政府理政需要深入群众开展调研互动,多和群众聊家常,需要制度形式上扩大基层代表的数量和规模参与,说实情、谈意愿想法。实际中地方民主在反映基层民众生活、贴近民众的基层人大代表比例相对较少。基层人大代表分散于地方角落之中,能真实倾听民众的心声并且能及时准确的加以反映。若地方民主参与比例中的基层代表,如个体商户、小企业户、乡镇医疗和教育人员等比例偏低,并且在推进与民众谈话交流反应信息的机会较少,会减弱地方政府理政的效果。

(四)民主与法制的失衡

我国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在新时代注重民主与法治建设,产生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法治体系,为民主化和法治化发展提供保障依据。“有完备的法治体系不等于不代表社会中的民主和法治实践就得以完善和落实了。实践中,一些基层干部的人治思想和官本位思想比较明显,离依法行政还有一段距离。”地方上存有民主法治觀念的普及宣传还有一些薄弱,行政领导者对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行事理念时有松懈,甚至会偏离民主意愿,加之地方上的民主监督问责缺少权威性,会逐渐突显长官意志影响;民主法治的失衡会使地方行政成员按照自己的意愿倾向,如,地方领导者发言讲话,其他成员沉默,出现所谓的“一言堂”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法治监督权威、问责不足,产生一般社会成员“畏官”、行政下属“畏上”现象。

四、创新地方民主的路径

(一)完善民主实质与民主程序

加大对民主知识的宣传教育,让群众指导和了解民主的实质内容,地方政府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地方人民群众的民主建言献策的“智库”力量,让群众知道自己拥有哪些权利以及如何去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通过对地方群众进行民主权利知识的教育,有利于地方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民主过程中,学会用权、维权,从而更好的发挥地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除此之外,还要完善与地方人民群众相关的民主参与制度建设,公开民主程序、公布民选和官方决策结果,用网络视频等方式监督地方民主治理的过程当中,从而监督地方政府理政过程,并及时对外公布理政的相关视频内容,确保群众了解实情。真正做到民主是群众的民主,民主是实际的民主。

(二)提高民主效率,建立权力制约

巩固强化人大权威,地方人大代表在民主参与过程中依法行使权利,要求地方政府对群众关心的问题或重大问题进行限期解决,提高民主效率;并且还要适当的对地方人大代表进行知识教育和有关课程的培训学习,提高人大的参与能力和效率。在法律制度上进一步强化人大问责的合法性、权威性,政府要重视地方人大问责监督,对于不遵照落实人大合法有效的提议或问责时要严肃处理。如地方人大可以就本地域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教育等问题向政府询问详情;地方人大还可以对地方政府权力监督制约,通过地方人大对基层官员组织及其办事内容的检查问责等体制内监督的形式和方法,可以监督地方政府科学决策。在地方人大和人民群众集中监督下,真正做到地方人民群众在形式和实际上都有权。

(三)提高民主底缘主体比例

地方民主的发展要为当地群众服务,解决群众呼声强烈的事情。通过民主程序让民主畅通起来,把群众的真实想法说出来。这就要求扩大基层和一线工作人员代表比例,使县(区)域领导班子能够代表广大普通老百姓的要求和想法。不同地区之间可以探索一条有益的民主地缘程度的参与形式,如:“涵江区涵江街道人大工委深入基层社区的调研听取群众的意见,关注群众的需求,使监督的项目真正惠及民生。在2014年涵江东街道城市管理的网格化微自治成为一大特色。”通过这种“基层服务头雁”广布于地方的各个角落,能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同时还能倾听收集群众的心声,反映群众最切实想法和需求。适当扩大基层代表比例,为地方政府民主决策提供最真实的依据,扩大基层代表参与比例也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体系。

(四)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

一是民主法治建设要从思想上和制度上着手。通过思想教育来引导群众参与,同时对地方领导层进行民主思想培训,强化民主意识,开展党校培训和专家学者等一系列讲座,在思想上加强地方领导的民主作风及群众民主知识的普及。二是制度上的规范,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用制度约束地方领导层和人民群众行为,在制度要求内依法展开民主法治建设。三是可以借用互联网来宣传民主与法治建设。地方政府通过在网上设计开展民主问答活动,民主演讲视频、以及针对民主开展的专题活动等形式和内容,用大数据深化地方民主参与,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中汝.民主标准问题的中国方案[J].学术前沿,2017(4).

[2]周少来.地方民主创新可持续机制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主义究,2017(3).

[3]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0-61.

[4]贺新元.我国基层治理的症结何在[J].人民论坛,2017(8).

[5]朱秀花.莆田市涵江区涵东街道人大工委:让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J].人民论坛,2017(8).

[6]习近平.在网或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

猜你喜欢
民主法治群众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