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尧,邹 昕,姬 霖
(1.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会计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8;2.中国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投资银行业务部,吉林 长春 130000;3.长春大学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意义非凡的五年。国际经济格局重新调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已开始顺利实施。东北地区脱贫攻坚,经济发展新一轮任务已全面展开。当前,吉林省经济建设的目标是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改革,推进新业态、新模式变革,构建一个以产业、技术和服务创新为内核,且相互融合的跨界内生型经济体系,为拓展新型经济形态奠定基础。
互联网技术、新商业模式、人工智能、AR体验、大数据、云计算是近5年人们开始有的体验,这些科技与技术的产物融入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新产业成为必然趋势,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吉林省正处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第一阶段,也是强农、强经济的关键时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服务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最终目标。
分析吉林省近5年的经济形势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农业)生产总值增加值下降,第二产业(制造业)生产总值在增长,第三产业(服务业)生产总值持续稳定增长,并有超过第二产业的趋势。农民农业收入降低,但在农业发展中,第二产业(制造业)的现代化比例在增加,制造业增长幅度超过了农业。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机械化和现代化技术解放了农民的双手,激发了农民的头脑,促进更多的农民走进城市投身于服务业,转变为打工者的身份,农民的耕种收入比从前降低了,但农民的消费型收入增加了。这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又带动了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异军突起(见表1)。
表1 2012年以来吉林省三次产业GDP的构成(单位:亿元)
从表1可见,吉林省三次产业在GDP构成中的比例规律性较明显,第一产业在2012—2017年间先增后降,尤其从2015年后呈明显下降态势;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从2012年始一直上升,到2015年后保持稳定态势;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近5年,平均每年增长突破400亿元。产业结构已经呈现出“第一、二、三次产业转变为第三、二、一产业”的格局。但这是否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已经华丽转身了呢?从发达国家的转型经验中可以总结出产业结构的变化并非单纯的唯一指标,而是具有规律性和循环性,一定是与国际产业转移、收入与供给、技术创新紧密联系的,不可简单视之(见表2)。
表2 2012年以来吉林省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单位:%)
从表2可见近5年来吉林省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及变化趋势,第一产业的拉动作用比较稳定,变化不大;第二产业拉动作用呈下降趋势,但下降比例不大,进一步说明吉林省的工业制造业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并非主要支撑力量;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是先升后降,整体与第二产业指数持平,总体呈现“三二一”产业格局。我省经济整体处于全国经济发展靠后位置,处于地区经济振兴、脱贫攻坚阶段,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近期目标,但不能仅关注产业指标间的变化,更应务实和踏实完成产业基础的构建和完善。
1.工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是突破口
产业结构调整首先要做的是工业结构升级,下一个环节是技术创新的过程。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传统的工业企业已经走到了从制造型向技术服务型转变的节点,必须结合新技术来整合制造业和服务业,该转型思路是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结合东北地区产业结构间的互助关系,即工业和服务业的关系、政府和行业关系、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吉林省的几大支柱产业,如钢铁行业、汽车行业、制药行业必须做好创新模式的切换,搭建产业链条由单一向复合发展,将制造业与服务业、信息产业配套,产品由低端向中高端发展,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延伸企业的价值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将产品升级、服务升级,走出一条切合自身经营模式、综合产业化的转型之路。
2.产业结构调整,国家政策是保障
国家“十二五”规划已全面完成,新一轮的“十三五规划”为我们指明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根据《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的方针和内容,国家经济结构不断革新,企业的技术性和动力性都需顺应经济形势的变化。2016年初,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普惠金融被正式纳入国家战略规划。2017年,国家四部委发布《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1]意见提出针对有些地区存在政府债务风险加剧和房地产化的苗头,特别要注重引入央企、国企和大中型民企等作为特色小镇主要投资运营商。2018年,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这5年的目标是要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同时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打好基础、提供机会、全面兴农。2019年1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发布《支持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若干政策》文件,公布第一批落户示范城镇和特色产业小镇,在特色产业小镇主导产业培育过程中加大融资支持,搭建政银对接服务平台。这些利好政策都为吉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
3.产业结构高级化,资源配置是趋势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经济发展过程离不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和高级化,更高效,整体向更高层次不断推动和转化。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配合,进一步资源优化配置。吉林省企业经营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由粗放式的三高(即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向节能、环保、低碳、高效的集约式发展方式转变,以资源整合和资本运作为手段,通过横向整合和纵向延伸等方式,构建多元协调、互补互用、立体网络发展的绿色经济生态体系。近3年,吉林省光伏发电企业数量和质量有所提高,通过资源配置,产业链也由单一环节向两端延伸,既保持产业、企业间的良性竞争,又维护产业、企业间的协调发展。
新业态要分为“业”和“态”两个层次,是指将不同产业间的业务工作进行分化组合,将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产业链环节打破、再融合,再形成新型的企业、商业,不同行业间跨界组合,最终带动整个产业的组织形态、发展状态的变化,即产生新“业”务及与之配套组合的新形“态”。[3]
1.新业态形成的原因
(1)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给产业结构的变革带来了前所未有影响。近几年萌生的新业态,如移动支付、在线学习、机器人服务,就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并逐步形成产业化和市场化。信息技术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引发产业形态和模式创新。20世纪后期飞速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是新业态出现的重要背景。全球范围内的移动互联,从PC机到互联网,从云计算到大数据再到人工智能,显而易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催生出新业态。[4]信息技术和第一、二产业以及其他服务的融合催生了许多新业态。特别是在传统产业方面,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逐步结合,[5]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研发和生产阶段进一步延伸到市场拓展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各个环节的效率和效益,使制造业在其产业链中获得增值。[6]
(2)消费需求新格局。随着移动互联的广泛应用,点对点的推荐和1对1精准营销,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方式。由于不同细分市场甚至是单个个体顾客需求有所不同,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其价值主张和满足程度也有所不同,一旦需求发生变化就会成为企业拓展新业态的重要机会。[7]制造业已经不再成为利润区,渠道的创新以及需求的创造成为了新的经济效益的增长点,更为便利、方便和充满快乐体验消费方式的需求已经快速替代了获得质量优良的产品的需求。[8]
2.新业态变革的路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支柱消费已基本达到饱和,居民消费转向服务消费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在创新消费业态中服务消费与实物消费的结合,更好地满足了居民消费的需求。
(1)推动文化产业阶梯发展,推动业态变革。目前,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两个层次。第一层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如传统旅游业、文艺演出业、民族传统节庆和传统工艺品等;第二层是数字化、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支撑下,以“创意”“创新”为核心的创意产业新业态。创意产业是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更高阶段。实现文化产业自身的升级换代,使文化产业具备信息化、高效化、前沿化的水平,是文化产业目前必须关注的问题。以数字化高新技术为手段,以创意创新为核心,得益于高新科技的支撑,得益于“创意”的“引爆”作用,也得益于良好的金融服务业的助力。[9]
(2)实现“虚实两大平台”融合,推动业态变革。以江苏省为例来看,其经济有两大优势:一是实体经济较为发达,除了一大批优秀的生产企业和制成品外,还拥有一批特色鲜明、业态先进、辐射较强的大型批发市场。二是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企业信息化发展迅速,苏宁云商、江苏制造网等B2C、B2B企业全国领先。这些品牌企业都兼具有实体店和电商平台,其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强劲的推动作用。吉林省可以借鉴外省优秀经验,利用我省农副产品的市场优势,保持中华老字号和地方特色产品,配套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电商的融合和跨界,发挥信息化的整合和放大功能,努力打造东北地区农副商品集散地。
(3)创新消费模式,推动业态变革。以网络消费为主的“互联网+消费”发展态势很快,全国各地较为重视,政策推进的力度很大,效果也比较明显。我们也要认识到,吉林省消费新模式不仅是实体店消费,还可以采用网络消费、手机移动端消费,如零售商、网络批发商公共联合,我们借助东北地区物产丰富的优势,本地特产如“吉林三宝”、大豆、玉米等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再进一步批发零售搞活本外地市场。以新的营销方式倒逼降低流通费用。企业积极创新营销方式,工厂店模式是其中一种模式,省去了中间环节,销售成本大大降低,让利于消费者。特色网店经营模式也可以采用,直接向南方、新疆、西藏和港澳台进行批发和零售,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实现业态多元化。
在我国“十三五”规划阶段下,经济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力量就是中小技术企业,我国已为中小技术企业经济发展提供众多政策支持和金融协助项目。因此,从吉林省近5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小技术企业实现的技术创新达到市场总额的70%,其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90%以上,更进一步说明中小技术企业新模式的变革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10]当前中小技术企业转型升级的难点在于转型方式的选择,有跨度、有高度,有难度。要实现这个目标,则需要为中小技术企业提供相应的配套改革。配套改革的措施包括建立监测分析机制和构建社会服务体系。
1.建立监测分析机制,推进配套改革
监测分析机制,包含梳理平台经济、互联网金融、电子商等项目。目前,广东省、上海市已建立监测分析,政府正在努力为中小技术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其中所涵盖的有相关产业,如智慧产业、第N方物流、总集成总承包,配套服务业有研发设计与服务、专业服务、节能环保专业服务。吉林省急需借鉴其中的品牌运作模式,进行重点监测有特色产品的中小企业,并延伸拓展服务至百家潜力企业,形成跟踪监测机制和培育企业库模式。[10]
2.构建社会服务体系,推进配套改革
当前社会服务体系是指融培训咨询机构、信息服务机构、金融服务机构等为一体的有机系统,是较为创新的一个综合平台型服务机构。该服务机构可以为中小技术企业服务,使中小技术企业能与政府技术中心、科研院所、高校实验室进行对话、相互联动、搭建沟通服务,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11](见图1)
图1 社会服务体系结构图
吉林省通过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企业要创新发展模式,无论是传统大规模的制造业,还是新生的中小技术企业,都要向增值服务和专业服务方向发展。加强营销产业和市场的开拓相结合,发展制造业和信息业及服务业相融合的发展模式,以服务业带动制造业的发展转型。[11]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背景下,新一代新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发展,全球都在做技术创新的功课。吉林省处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阶段,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变革势不可挡。因此,研究新业态、新模式变革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关系更有及时性、现实性的意义。[12]市场导向在发生变化,供求关系需要时刻平衡和调整,一、二三次产业在变迁,技术在升级,企业需要发展,模式需要转变,经济需要增长,这是吉林省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也是要把握的机会。应结合我省的独特省情,建立一个跨界多元化结合的新型模式经济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和服务创新为手段,[10]推动中小企业转型,维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