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效果调研报告

2019-06-24 07:04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信息技术学院调研组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受访者调研金融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信息技术学院调研组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信息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8)

一、调研背景与调研目的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金融体系得到了发展和完善,但针对农业人口的金融服务依然薄弱。受限于传统观念及县镇级的实际发展状况,农村人口贷款难且无法便利地使用金融工具,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剧,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受到了阻碍。为解决这一现状,国务院于2015年12月11日批准了《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综合试验方案》,这意味着吉林省将成为全国首个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省级试点,拉开了我国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新篇章。试验围绕农村融资服务体系、普惠金融、精准扶贫以及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等多方面展开。为了解试点地区改革状况,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2018年7月,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信息技术学院的“向阳花”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利用暑假时间到吉林省辽源市开展暑期调研活动。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等方式,从居民需求和金融机构两个方面选取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立足当地农村金融的实际发展状况,了解辽源地区的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成效,并从融资服务体系、健全农村机构组织体系、精准扶贫和建立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等角度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二、调研概况

(一)调研方式和具体情况

调研小组深入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东辽县和主要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成效进行调研,本次调研采取实地调研访问与调查问卷随机发放相结合的形式,认真了解当地居民的融资需求与理财习惯,如是否能够获得需要的贷款,使用何种方式进行理财等问题。此外,通过访问当地银行、信用社网点的方式,考察农村人口的融资门槛,了解当地居民的理财习惯。通过与当地村支部、居委会沟通,了解当地农村机构组织结构,掌握当地扶贫状况。由于农村人口较为分散,本次调研采取实地考察与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以保证本次调研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可靠性。

(二)调研团队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信息技术学院的“向阳花”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于2018年7月利用暑假时间到吉林省辽源地区开展暑期调研活动。本次调研报告撰写团队由22人组成,包括6名专业教师和16名学生。

(三)调研地区概况

图1 辽源市东丰县调研地区地图

辽源市是典型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总面积5 125平方千米,人口117.95万,农村人口79.6万,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4.5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154万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96万公顷,是吉林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辖区有龙山区、西安区、东丰县与东辽县。见图1。辽源市特色经济与纺织业较为发达,被我国列为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已有十年,当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在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的大背景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改革更是重中之重。

(四)样本描述

本次调研选取辽源辖区龙山、西安两区和东丰县、东辽县,因调研受制于农村人口较为分散和天气等客观因素,各地问卷发放量不少于200份。共发放问卷872份,回收有效问卷784份。在与受访者进行交流和分析数据时笔者发现,辽源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生育率较低且青壮年人口流失严重,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打工,耕地无人管理,其中矿区人口流失最为明显。

三、调研地区数据分析

(一)调研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

在本次调研中有效问卷有784份。受访者的男女比例较为均衡,女性为380人,占48.47%;男性为404人,占51.53%。

从年龄构成上看,在18—30岁之间的有35人,占比4.46%;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有193人,占比24.62%;在40—50岁之间的有336人,占比42.86%;在50—60岁之间的有173人,占比22.06%;在60岁以上的有47人,占比6.00%。受访者年龄与统计人数之间基本呈正态分布趋势,其中年龄集中在30-50岁之间的人数居多,约占67.47%。由于辽源市属于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大量年轻人出于生存考虑选择外出打工,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人口年龄结构不均衡。

受访者的学历普遍在高中及以下,其中,初中学历水平的村民人数最多,占比35.71%;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仅占7.02%,具备高中、职高或中专学历的占15.82%,具备小学学历的受访者占33.16%,不识字的受访者占8.29%。从调研对象的文化程度上来看,受访者知识水平偏低。较低的知识水平导致两县村民对除基本储蓄以外的非传统类金融产品(基金、保险、证券等)认知不足,使用率不高,所调研地区的金融知识普及率整体偏低(见图2)。

从调研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看,两县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以务农、常年在外打工、受雇于单位、个人、私营企业,或者自主创业(经营个体为主),分别占比72.07%、6.38%、7.02%、5.99%(见图3)。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出则为工,入则为农。其中,以务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受访者中,部分人会在农闲时(除春种秋收农忙外)外出打工。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受访者中,种植粮食的受访者占比很重(95.93%),种植经济作物的受访者占10.97%,种植蔬菜的受访者占7.26%(见图4)。

图2 受教育程度情况

图3 职业情况

图4 务农类型情况

2.收支情况

受访者家庭年收入在5—10万元之间的占比45.28%;年收入在10—20万元之间的占比26.28%;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占10.97%;年收入在20—50万元之间的占比15.43%;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占比很少,只有2.04%(见图5)。就农村地区而言,辽源乡镇的收入较高。

在受访者家庭收入来源的调研中,调研团队发现,有农业收入的家庭占调研总数的82.02%,平均家庭农业收入为22 524.24元;有工商业收入的家庭占调研总数的19.26%,平均家庭工商业收入为78 349.25元;有工资性收入的家庭占调研总数的27.30%,平均家庭工资收入为36 046.84元;有财产性收入的家庭占调研总数的16.84%,平均家庭财产收入为53 792.73元;有转移性收入的家庭占调研总数的61.86%,平均家庭转移性收入为7 846.53元。受调研对象家庭人员的职业、资产构成等多方面情况的影响,转移性收入和农业收入是受访者所在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大部分受访者收入来源有很大的局限性(见表1)。

表1 受访者家庭收入分析 单位:元/人

在受访家庭收入获得方式的调研中,调研团队发现,接受调研的643位受访者以现金作为农业收入获得方式,而公益、工资和工商业这三种收入的入账方式是以现金和银行转账为主。受访者在获取家庭收入时,也会使用银行卡刷卡和第三方支付(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作为收入获取方式,但是使用率不高(见表2)。这与城市居民广泛使用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与pos机支付的支付习惯有很大差异,一方面,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低;另一方面,则与智能手机在农村的普及度有关。

表2 受访者家庭收入获得方式情况分析表 单位:人

表3 受访者家庭支出情况表 单位:元/人

有关受访者家庭支出方面的调研,调研团队发现,有农业生产花销的共532位,占调查对象总数的67.86%,平均农业生产成本支出为19 256.34元;在多种家庭支出途径中,有日常消费支出的家庭有646个,占比82.40%,平均日常消费支出为16 628.10元(见表3)。这说明,目前,传统的家庭生产方式仍然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

(二)调研地区金融行为分析

1.调研地区融资情况分析

从融资用途来看,农业和工商业借款占51.60%,房屋借款占14.61%,看病借款占11.69%,教育借款占9.89%,汽车借款、金融投资借款、小额日常消费、耐用品大额消费、娶媳妇和外出打工分别占3.47%、0.94%、2.80%、2.85%、1.96%和0.19%(见图6)。据被调查的村民反映,用于备春耕承包土地、购买化肥、种子、农药及农机具等方面的农业生产支出占借贷总额的51.60%;用于买房建房、汽车借贷、子女教育、看病、筹办婚事、丧事等方面的生活支出占借贷总额的48.40%,这说明,近几年来农民的生活成本在逐渐增加。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借贷资金的用途与结构相对合理,大部分资金仍然用于农业生产方面。

图6 借贷资金的用途与结构

从融资渠道来看,自筹是农民资金的主要来源,大约占总资金需求的70%以上;亲朋好友借款是农民资金的另一来源,借款以短期需要资金为主,且额度较小,一般在10 000元左右。目前,银行贷款仍然是农民最主要的对外融资渠道,调查数据反映,农户如果需要大额资金,向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是其首选。申请贷款的正规金融渠道大体如图所示,农村信用社占比高达61.21%,其他农业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等占38.79%,贷款审批时间主要集中在7-15天(见图7),比较合理,能快速缓解贷款人的燃眉之急。一些农户因之前在银行有不良信用记录,只能通过民间高息抬款的方法来弥补自有资金不足。

融资额度来看,绝大多数农户的融资额集中在3万元-10万元之间。据农户反映,亲朋好友之间的融资额度较小,一般在1万元左右。绝大多数农户的贷款额主要集中在3万元-5万元之间。但也有一部分农户有大额资金的需求,主要是当地的种养殖专业大户、农村个体工商户及家庭农场主等,他们的信贷资金需求一般在10万-50万元之间,有的甚至会更高(见图8)。

从贷款方式来看,目前,农民通过银行融资的方式,以互保、联保和“两权”抵押贷款为主。东辽县农户联保贷款主要是3-5家村民相互担保,这种贷款方式约占贷款总额的90%左右。东丰县农户大多采用“两权”抵押贷款的方式,以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做抵押为主,以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为辅。

图7 贷款审批时间分布情况统计

表4 受访者家庭支出方式情况表 单位:人

2.调研地区支付习惯分析

在家庭支出途径方面,传统的现金支付与银行转账是受访者普遍采纳的支出方式。新兴支出方式,如微信钱包、支付宝、京东支付等,也受到了广大受访家庭成员的青睐,主要用于线上线下购物、移动通信费用支出、餐饮开支和交通费等,但所占比例还是很少(见表4)。这说明,我国发展势头迅猛的互联网金融已经显著推动了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的发展,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加大金融知识普及依然是当前金融行业在农村的主要努力方向之一。从金融服务的获得性来看,到银行柜台办理业务依然是村民获得金融服务的主要渠道。尽管智慧银行等新概念在不断涌现,但在乡镇,自助银行、ATM等基础设施依然没有得到广泛普及,此外,乡镇居民对电子产品的使用不够熟练,也导致了这一调查结果(高龄人群中有较多此类情况)。

3.调研地区理财行为分析

从受访者对相关理财信息的了解程度上来看,调查报告显示,没有接触过任何相关理财的受访者占总人数的7.40%,不了解理财知识的受访者占总人数的27.40%,了解较多理财相关信息的受访者占总数的53.20%,有12.00%的受访者表示足够了解投资理财的相关信息。其中,受访者学历越高,越了解理财相关知识。理财知识的获取渠道主要是通过媒体机构,如广告、博客、朋友圈等。通过政府机构宣讲等方式所获得的理财教育是非常少的,通过银行或者保险公司等企业机构所获得的理财教育也是非常少的。理财教育在辽源地区的推广力度明显不大(见图9)。

图9 受访者对理财的了解程度

从受访者投资理财活动的进行情况来看,居住在两县的受访者中,有29.40%的受访者没有进行任何投资理财活动,居住在两区的受访者中仅有13.20%的受访者没有进行任何投资理财活动,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乡村人口空闲资金较少,理财意识淡薄等。受访人群中,28.70%的城镇人口将收入的十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用于理财,26.30%的城镇人口将收入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用于理财;27.90%的乡村人口将收入的十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用于理财,21.80%的乡村人口将收入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用于理财。可见,在收入各阶段进行投资理财活动的城镇人口数量均大于乡村人口数量(见图10)。

图10 受访者资金理财分配情况

在关于投资理财目的的调研问卷中,调研团队将投资理财的目的分为“改善生活”“教育”“增加资产”“养老”4个方面。城镇居民中有43.50%的受访者选择“增加资产”,所占比重最高;有32.90%的受访者选择“教育”;有19.10%的受访者中选择“改善生活”;有4.60%受访者中选择“养老”。但在乡村受访者中所占比重最高的选择是“改善生活质量”,占总数的42.20%;“增加资产”的选择占27.80%;选择“教育”“养老”的受访者比重分别为15.50%和14.50%(见图11)。

图11 理财目的比较图

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投资理财的目的有所不同,造成差异的因素由多方面组成,最主要的有两个:一是辽源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层次差距较大。收入相对较高的城镇居民通过投资理财所获得的收益要远大于收入较低的乡村居民。收入相对较低的乡村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其更希望将理财收益用于提升生活质量;二是城镇地区生活环境、教育、养老等保障条件要比乡村地区优越得多,这使得乡村居民更注重养老和后代教育等问题。

在有关投资理财偏好的调研中,调研数据显示:超过65.65%的受访者选择最为常见的储蓄作为其理财渠道;有33.26%的受访者选择购买保险;有15.29%的受访者选择购买基金;8.43%的受访者选择购买国债和证券;22.25%的受访者选择参与其他理财活动。调研结果说明辽源居民的理财行为还较为落后,趋于保守。从对投资产品的选择上来看,超过90%的受访者偏好保本型理财产品,这说明辽源地区金融理财产品购买者中绝大多数是风险规避型的投资者(见图12)。

图12 理财方式选择

在调研受访者选择投资理财产品考虑的主要因素时,受访者选择最多的原因是“规避投资风险”,占总数的42.00%;选择第二多的是“获取较多回报收益”,占总数的38.00%;有12.00%的受访者选择“资金流动对理财产品的影响”;选择“经济形势波动对理财产品的影响”的受访者有8.00%。这与受访者选择理财产品类型的结果基本符合,正是因为大多数受访者存在规避理财风险的心理,因此,保本固定收益类产品是销售最好的金融理财产品。

同时,探寻城乡居民不进行理财活动的原因时发现,有41.50%的受访者是因为害怕失去投资成本,第二大原因是“资金有限”,占据第三位的是“缺乏理财经验”。

(三)调研地区扶贫情况分析

从2016年11月末开始,辽源地区着重针对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工作,到目前为止,领取养老金的贫困人次达8 111人,占适龄贫困人口的72.00%,占全市贫困人口比重为33.00%。有调查分析显示,预计到2020年,将实现解决12 657人次的扶贫工作。

图13 辽源合作社分布

目前,辽源地区共有339家合作社获得政府扶持资金,占合作社总额的54.00%,其中,东辽县有146家,占政府扶持合作社总数43.00%;白泉镇有53家,占比15.00%;辽河源镇有39家,占比12.00%;平岗镇有22家,占比6.00%;云顶镇有32家,占比10.00%;东丰县有193家,占比57.00%;东丰镇58家,占比17.00%;大兴镇有39家,占比12.00%;大阳镇有62家,占比18.00%;杨木林镇23家,占比7.00%;二龙山乡11家,占比3.00%;(见图13)。

在784位受访者中,通过政府获得补贴的占42.93%;通过综合直补获得补贴的占34.75%;通过粮食差价获得补贴的占22.32%(见图14)。

图14 受访者补贴比例

政府主要通过银行卡实现补贴发放,调查中显示:此银行卡是受访者第一张银行卡的占78.00%,这证明政府补贴发放方式的改变大大推动了普惠金融的数字化进程,也是农村居民连续获得金融服务的保障;接受政府补贴的银行账户户主为本人的占64.79%,其中,家庭接受政府补贴的银行账户的户主性别87.69%为男性,12.31%为女性,在家庭观念和性别鸿沟的影响下,女性银行账户户主的比例偏低(见图15);获得政府补贴后,取出现金的占81.15%。一方面,农村居民认为使用现金更便捷;另一方面,农村居民需要用大量的现钱。

图15 获政府补贴银行账户户主比例

图16 未来补贴发放方式选择比例

调研团队对于未来希望以何种方式发放政府补贴也做了详细调查,49.73%的受访者选择银行卡发放;45.99%受访者选择现金发放;4.28%受访者选择微信或支付宝发放(见图16)。这说明农村居民更倾向于使用银行卡,但现金因其使用方便仍影响着农村居民对银行卡的使用度。

(四)调研地区金融教育分析

1.农民金融意识淡薄,金融教育培训参与比例低

在784个受访者中,过去一年内参加过金融教育培训的人仅占7.29%,未参加过任何金融教育培训的人占92.71%,二者比例为1∶12(见图17)。这说明,农民金融意识非常淡薄,针对农民的金融教育培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民金融教育水平较低将会直接导致农民金融能力水平偏低。

图17 受访者参加金融教育培训比例

图18 金融培训组织机构比例

2.金融教育培训主体单一,金融教育宣传比较少

目前,提供金融教育培训的主要有政府部门、金融服务方和专业教育机构。在57名参加过金融教育培训的农村居民中,有83.00%的农民参加了金融服务方提供的培训;有10.30%的农民参加了政府提供的培训;有6.70%的农民参加教育机构的培训(见图18)。对比发现,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的培训力度还远远不够。

3.金融知识获取渠道有限

在农民常去的银行或信用社是否有相关金融知识宣传一题中,68.53%的农村居民选择没有;13.28%的农村居民选择不知道;只有18.19%的农村居民选择有(见图19)。

图19 银行、信用社是否有金融知识宣传调查

图20 不选择使用互联网金融原因调查

而在您不选择使用互联网金融的原因这一题中,73.64%的受访者选择缺乏了解;8.73%的受访者选择需要电脑、移动端等设备;17.63%的受访者选择开户、交易操作复杂(见图20)。这也进一步说明,农村金融教育的开展程度严重不足,农民接受金融学习的渠道还是过于狭窄。此外,除了接受金融教育的培训,一些农民也会通过其它渠道学习一些金融知识。在784名受访者中,有486人愿意通过观看电视节目了解金融知识,占受访者总数的61.99%;有204人愿意通过阅读业务宣传单获取,占比26.03%;有94人愿意通过阅读手机短信获取,占比11.98%(见图21)。

图21 学习金融知识渠道调查

图22 受访者是否向亲戚朋友请教学习金融知识调查

在是否主动向亲戚朋友请教学习金融知识这一题中,87.31%的受访者选择没有请教学习;仅有12.69%的受访者选择有请教学习(见图22)。

4.金融知识掌握程度不深、金融素养普遍较低

在对金融知识掌握情况的调研中,只有如何区分假币这一项金融知识是农民普遍掌握的技能,对于保险、股票、期货方面的知识掌握几乎是空白,很多农民甚至都不知道这些名词。农民所掌握的金融知识仅限于货币支付、贷款流程、真假币识别等这些浅显的部分,对于金融工具的使用情况几乎不了解,而对于金融机构的了解也仅限于知晓银行、农村信用社,对其他金融机构的了解非常少。

通过调研还发现,性别差异也是影响金融学习态度的一个因素。在过去一年中,参加培训的男性受访者占所有参加培训总人数的68.17%,而女性仅占31.83%,在受访者中,参加培训的男性数量几乎是女性数量的二倍(见图23)。因此,在农村开展金融教育时,应更加重视对女性的金融知识教育。

图23 参加金融教育男女比例

四、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农民理财意识淡薄

金融机构选择的宣传地点基本集中于城镇地区,宣传周期短、宣传形式陈旧,除了机关单位和乡镇街道办事处等参与试点操作的人员外,知道消息的农村群众不多。此外,宣传活动也没有充分兼顾到农民文化素质差异、人员流动等其它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举办的这些宣传教育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对中、青年农民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许多都是浮于表面的金融知识普及,并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需求。

(二)农民收入来源单一,收入增长缓慢

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粮食种植(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比很少),其次为经济作物收入和养殖收入。绝大多数农民仍然延续过去独门独户的耕种模式,没有全面、广泛开展农业集约式种植,农村地区只有少数农民加入农民合作社,已加入的以专业合作社为主,资金互助社没有对农业发展起到理想的支持效果。以家庭经营为主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大多数都自有承包土地,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较低,家庭收入涨幅慢。

农民获得农业收入的主要形式是现金,工商业、工资和公益性收入一般为现金和银行转账,转移性收入大多是银行转账,在大城市普遍使用的银行卡刷卡、微信钱包和支付宝账户这三种方式也均有使用,但使用率不高。

(三)现金结算为主要支付方式,支付习惯过于传统

现金、支付宝、微信、刷银行卡、手机银行支付及支票在农民日常消费支付中都被使用过,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现金,第二是微信、支付宝。农民的传统习惯、当地金融机构网点覆盖不全、数量少,是农民选择现金作为主要支付方式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地理环境、文化素质、收入水平等多种条件的制约,农民理财服务选择比较少。除了享受贷款类型的金融服务以外,对其它服务了解较少,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农村金融服务单一、农民闲置资金少、农民风险规避的偏好。

(四)金融教育培训力度不够,缺少金融培训专业人员

通过对受访者进行调研,调研团队发现,在过去一年中,只有较少数的农民参加过金融机构组织的金融教育方面的培训和宣讲活动,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平时经常去的银行或信用社没有对其进行金融知识宣传。一方面,金融机构没有形成有体系、有计划、有理论基础和实际经验的专业培训宣讲团队。通过观看电视、阅读金融机构发放的传单可以掌握一些金融知识,但很多的农民不会主动向亲朋好友咨询或主动学习金融知识;另一方面,有的农民认为学习金融知识并不是必要的,和自身利益关系不大。农村的金融学习氛围不浓,农民金融学习意识非常淡薄。在对金融知识掌握程度的调研中发现,广大农民普遍具备如何区分真假钱币的技能,但是对股票、期货的掌握情况接近于空白。

(五)农村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制约当地经济发展

调研团队发现,辽宁省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在受访的农民中,大多数都是中学或者小学毕业,而且对教育渴求度偏低,教育贫困是贫困地区的主要问题体现,文化水平低的农民群体,其收入也整体低于文化水平高的群体。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对金融知识的认知更少,对金融服务的使用方式更狭隘且主要集中在银行,因此,以金融为助力发展农村经济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比较困难。

(六)农民融资难,对融资渠道了解甚少

当农民有资金需求时,首先会考虑正规、传统的金融渠道,或者通过亲友间借贷来取得融资,对于其他的融资方式几乎不了解。“三农”发展中,农民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的实际问题一直存在。第一,农民可抵押物较少,且不集中,增加了业务拓展的难度与风险系数,也无法吸引商业银行的关注力。第二,缺少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无法识别“三农”优质客户群体。农村诚信宣传教育缺失,无论是农民还是企业都缺乏守信意识,与之相对应的征信工作没有有效进行,缺乏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没有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对违约行为没有有效处理措施,种种情况增加了农村贷款的风险,损害了金融机构为农民发放贷款的热情。第三,辽源地区农村资金供求失衡,融资资金储备不足。融资渠道不够宽,资金来源不充足,融资形式不丰富,只有农民熟悉的农村信用社,没有形成有效积极的竞争关系。第四,融资困难导致辽源地区民间借贷和不规范的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使得农民在高风险的借贷过程中容易背负巨额负债。

(七)居民配置闲置资金方式缺乏多样性,影响家庭收入

大部分居民对互联网投资理财有所了解、但不深入,敢于尝试的人所占比很小。居民了解的业务集中在网上炒股、基金和余额宝等项目,不了解其它互联网理财产品,余额宝等宝宝类理财产品在互联网投资理财中排名第一;通过网上银行或手机终端等互联网购买股票、基金、理财产品排名第二;新兴的P2P网贷、众筹等互联网产品所占比例最小,部分居民对此项投资了解程度为空白。“宝宝类”产品本质是货币基金,其准入门槛低、承担风险低、流动性强,具有强大的网络便捷性,大批投资者比较青睐。

五、对策及建议

(一)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打造新时期农村信用环境

因地制宜打造符合新时期农村特点的信用环境,建设各方认可的农村征信平台,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联合银行系统持续开展信用评定工作、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努力实现讲信用的农户无需抵押、无需担保,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信用贷款。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定位,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普惠金融之路,建立有效降低融资风险的多元化共担体系,全力解决“三农”目前面临的融资难、担保难以及互保链风险等实际问题。

(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优化农村金融服务

适应市场变化,研发符合农村需要的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农民对金融产品的认可度和满意度,真正建立起科学、系统、实用的创新体系。有效利用当前的一些新技术、新科技,搭建专门的农村交易平台。同时,通过建立健全登记制度,不断优化价值评估体系,有效完善农村资源要素的流转交易功能,大力吸引各类金融资本,将投资领域从农业保险扩大到农村担保、农机租赁和农地信托等更多方面,切实为农村提供综合性的符合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提升教育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经调研发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教育水平存在重要关联。“扶贫先扶智”,正体现了教育扶贫的重要性和基础性。要想真正消除贫困,必须加大教育保障和投入,全面实现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开拓农村职业教育,有序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各项工作。根据辽源本地特色经济发展和农业增收需要,开设相关专业和培训项目,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减轻财政负担,保证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同时,充分利用金融机构在资源分配方面的重要功能,科学有效地安排信贷资金,积极促进金融机构与有关单位的配合,提供更有效的金融产品和优质服务,推进农村扶贫工作和教育工程向前发展。在吸引资金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为金融机构支持教育扶贫提供重要的政策保障,可通过不同片区采取差别税率的办法,为助力教育扶贫创造有利条件。

(四)推进互联网金融发展,引导居民正确投资理财

完善互联网金融的安全保障系统,有效预防潜在金融风险,大力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目前,农民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风险了解不多,缺乏必要的风险识别能力,容易受到欺骗而致使自身财务遭受损失。所以,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加大社会引导作用,一手抓保险市场建设,特别是健全、完善互联网保险制度,使其发挥对地区经济和居民财产安全的保障功能;另一手抓法制建设,通过立法针对互联网金融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和风险提示体系,逐步形成科学、系统、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系统,从而切实有效地控制互联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将其限制在可控范围内,使其能真正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广大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服务。

引导居民正确的理财投资,既增大居民收益又缩小金融风险,真正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地区经济全面发展。

1.指导居民采取分散投资的方式来降低风险

针对居民投资形式单一的问题,对居民进一步进行多样化的金融教育和金融知识普及,可以邀请专家讲座,强化金融风险意识,真正做到从源头减少投资风险,保障收益。

2.指导居民合理选择投资理财产品

减少便捷消费产品的选择,增加新产品的选择。通过开展财商教育、开办专题讲座,以及邀请互联网投资理财专业平台的负责人开班等方式,多渠道向居民宣传不同种类互联网投资理财产品的知识。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帮助居民逐渐尝试增加类等符合国家法规的新型网络理财产品。

(五)推进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树立农民金融理财理念

大力指导农民进行理性投资,加大对投资理财产品的宣传工作,提升农民的关注程度,使其真正参与其中,促使广大农民在实际体验中亲身了解产品的各种特性。在开展宣传工作时,要在明显位置设置风险提示信息,进行信息披露,提高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之后还要进行后期跟踪调查,全方位掌握客户信息及意见反馈内容,为下一步改善体验、创新产品等打下良好基础。多渠道开展风险防范的宣传教育工作,积极运用通讯网络、传统报纸、校园宣传、社区服务活动、案例宣传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让每一位普通农民的投资理财行为都是在风险防范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同时,要不断强化农民自我风险防范意识,确立正确的投资理财理念,保障投资理财活动的科学、合理、健康。

(六)培养专业金融人才,推动金融教育多元化

农民掌握一定的投资理财知识有利于提高其参与度、投入度和风险承担能力,一定的理财意识是资金保值增值的基础。因此,可以在当地选拔人才,培养本地金融知识宣传队伍,发挥其更了解本地需求的优势,通过开展系列讲座、现场模拟示范金融业务等形式,向农民朋友更直观、更具体、更形象地介绍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使金融宣教工作长期扎根于农村,使农民亲身体验到金融服务的优势和便利,进而提升农民的理财意识,扩大理财知识储备。

(七)优化农村融资结构,改善农户融资难问题

参考国外融资经验,利用股票、债券等新的融资手段来提高农村融资水平。招商引资可以引入发行市政债券的方式,针对多层次农户金融服务需求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大力扶持政策性银行,充分发挥其支农作用。其次,将市场的准入条件进行适度放宽,以此来提高对商业银行的吸引力,鼓励更多的商业金融加入,形成良好的金融竞争环境。再次,深化改革农村信用社,立足于农村本地特色来发掘、完善金融服务功能。最后,支持民间资本的运作,在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时允许民间资本加入,形成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

猜你喜欢
受访者调研金融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