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2019-06-24 09:16:00
甘肃畜牧兽医 2019年4期
关键词:奶业猪瘟防控

非洲猪瘟防控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近日,由中国农业农村部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共同举办的非洲猪瘟防控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代表就疫情监测预警、疫情根除和疫苗研发进展等议题开展了广泛交流,就加强防控合作,共同防范和化解非洲猪瘟带来的风险进行了深入探讨。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OIE总干事艾略特和FAO助理总干事提詹尼等出席会议并致辞。

韩长赋指出,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有效应对非洲猪瘟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他就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合作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广泛开展并深化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各区域、次区域机制,统筹制定防控方案,落实防控措施,建立完善有力有效的联防联控机制。二是加强防控能力建设。强化全球和区域非洲猪瘟监测预警机制建设,进一步提高对疫情的早期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推进科研,提升科学防控水平。三是支持国际组织更好发挥作用。FAO、OIE等国际组织在非洲猪瘟防控合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政府积极支持它们在防控疫情扩散蔓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艾略特和提詹尼对中国政府以积极开放的态度与国际社会开展交流合作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艾略特表示,非洲猪瘟防控是国际性难题,特别是中国生猪饲养量大、养殖户分散,在疫情防控方面困难很大,中国政府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中国农业农村部站在一线,疫情公开透明,采取措施果断有力,可以向美洲、亚洲国家分享经验、技术、措施,提高全球防控非洲猪瘟的能力。提詹尼表示,如果不是中国政府采取的有效措施,可能发生疫情就不是100起,而是1万起。中国政府在非洲猪瘟防控方面采取了很多切实措施,目前中国非洲猪瘟疫情趋缓的情况令人惊喜和鼓舞,这也说明中国采取的防控措施是有效的。艾略特和提詹尼感谢中国政府支持在FAO和OIE全球跨境动物疫病防控框架(GFTADs)下,推动建立亚洲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组,与各国开展非洲猪瘟防控合作,表示将继续支持中国防控非洲猪瘟工作,并愿意继续协调有关各方在非洲猪瘟疫苗等技术研发等方面与中国开展合作。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作大会主旨报告。全面介绍了中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并就落实大会倡议、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合作提出了意见,建议建立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加强疫苗等联合科研攻关,分享本国防控经验,积极开展信息交流,联合打击生猪及生猪产品走私,联合开展科普宣传。会上,西班牙、古巴等国家代表介绍了非洲猪瘟根除历程及主要经验措施。蒙古、越南等国家介绍了各自的疫情形势及防控措施;西班牙OIE参考实验室等科研院所专家就非洲猪瘟诊断技术和疫苗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交流。

《2019年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计划》解读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印发《2019年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计划》的通知。以进一步加强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促进养殖环节科学合理用药,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2019年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中明确了监测范围和监测对象。

监测范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监测对象:实行定点监测与随机监测相结合的原则。从2019年开始将“全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养殖场”作为长期定点监测场;除对长期定点监测场进行跟踪监测外,每个监测省份还须随机监测至少3个地市,每个地市随机监测至少3家养殖场或屠宰场开展监测。

《计划》明确了职责任务: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组织开展全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制定发布监测计划,分析和应用监测结果;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以下简称“中监所”)负责全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的技术指导、数据库建设与维护工作,药敏试验板的设计与质量控制、监测结果的汇总分析;省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协助完成国家监测计划相关任务,协助监测任务承担单位做好采样工作。有条件的省份应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辖区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计划;监测任务承担单位:农业农村部部属有关单位,可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省级兽药检验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共同承担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任务,负责实施耐药性监测工作;菌株保藏与鉴定单位:中监所负责对各地耐药性监测实验室分离的大肠杆菌和人畜共患病原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弯曲杆菌)菌种的保存,并指导各任务承担单位进行沙门氏菌血清分型,承担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弯曲杆菌罕见耐药表型菌株的确认、收集和保存以及耐药机制的鉴定。有关高等院校负责肠球菌、大肠杆菌、副猪嗜血杆菌、魏氏梭菌、伪结核棒状杆菌罕见耐药表型菌株的确认、收集和保存以及耐药机制的鉴定。

《计划》指出监测内容为:一是监测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等3种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庆大霉素、大观霉素、四环素、氟苯尼考、磺胺异噁唑、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头孢噻呋、头孢他啶、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美罗培南、安普霉素、黏菌素、乙酰甲喹等16种抗菌药的耐药性。二是监测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魏氏梭菌和伪结核棒状杆菌等4种细菌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红霉素、克林霉素、恩诺沙星、氧氟沙星、头孢噻呋、头孢西丁、磺胺异噁唑、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万古霉素、多西环素、氟苯尼考、苯唑西林、庆大霉素、泰妙菌素、替米考星、利柰唑胺等18种抗菌药的耐药性。三是监测弯曲杆菌对阿奇霉素、环丙沙星、红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氟苯尼考、萘啶酸、泰利霉素、克林霉素等9种抗菌药的耐药性。四是监测肠球菌和魏氏梭菌对四环素、吉他霉素、黄霉素、恩拉霉素、喹烯酮、那西肽、阿维拉霉素、维吉尼亚霉素、杆菌肽等9种抗菌药的耐药性。

《计划》要求:各监测任务承担单位要按照《2019年度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采样和检测技术要点》开展采样、细菌分离和鉴定、耐药性检测和结果上报等工作;样品应从养殖场(包括养鸡场、养鸭场、养猪场、养羊场、奶牛场)或屠宰场抽取。其中,规模化养殖场和小型养殖场应各占50%;采样时应做好养殖场用药情况和饲料来源调查,认真填写《采样记录表》。对同一养殖场用药情况不同的动物群,应分别填写采样表;细菌的分离和鉴定按照《动物源细菌分离和鉴定方法》执行;各任务承担单位进行药敏试验时应使用经过质量认证的检测板。2019年继续监测肠球菌和魏氏梭菌对促生长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我国加强流通环节非洲猪瘟病毒检测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在加工流通环节开展非洲猪瘟病毒检测的公告,要求进一步加强非洲猪瘟防控,严防染疫生猪产品进入食品加工流通环节。

公告要求,猪肉制品加工企业、生猪产品经营者、包含餐饮服务提供者必须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和记录制度,加强对采购生猪产品的管控和溯源管理,确保购进的生猪产品来自定点屠宰厂。严禁采购经营来自非定点屠宰厂或者来源不明的生猪产品。

猪肉制品加工企业、生猪产品经营者采购生猪产品应当批批查验其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明以及非洲猪瘟病毒检测结果(报告),确保购进的生猪产品不带非洲猪瘟病毒;采购的进口生猪产品应附有合法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合格证明。

公告指出,猪肉制品加工企业在生猪产品原料中检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的,应当立即封存阳性样品的同批次原料并报告所在地市场监管、畜牧兽医部门,并将阳性样品送至具有非洲猪瘟病毒检测资质的单位复检。复检为阳性的,企业要在当地市场监管、畜牧兽医部门监督下,按规定对同批次生猪产品原料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相关场所进行彻底清洗消毒。

公告要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销售企业和餐饮企业的监督检查,对“两证”不全、来源不明、无法提供非洲猪瘟病毒检测合格报告的生猪产品进行重点排查,发现可疑的生猪产品及时实施抽检,防止带病生猪产品流入市场。

这一公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猪肉制品加工企业开展非洲猪瘟病毒检测从今年5月1日起执行。

农业农村部印发《奶业品牌提升实施方案》

为提升奶业品牌化水平,引领奶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奶业竞争力,促进我国奶业全面振兴,日前,农业农村部印发《奶业品牌提升实施方案》。

《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我国奶业品牌化水平显著提高,品牌市场占有率、消费者信任度明显提升,品牌带动产业发展和效益提升作用明显增强。奶业品牌建设与奶业振兴发展紧密结合,形成创品牌、推品牌、护品牌的品牌发展机制,培育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使国产奶业品牌深入人心。

《方案》明确了四项重点任务。一是强化质量安全铸就品牌。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质量监管体系和高效安全的生产体系。修订生乳国家标准,强化源头生产管理,完善乳品检测指标和检测方法标准。二是推动创新发展培育品牌。全面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经营理念和模式创新,形成奶业核心竞争力。创新产业组织方式,推行“奶农+合作社+公司”的奶业发展模式。完善《休闲观光牧场推介标准》,培育奶业发展新业态。开拓“互联网+”、体验消费等新型乳制品营销模式,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三是加强诚信建设维护品牌。推动奶业企业善待同行,严格行业自律;善待消费者,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推动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实现乳品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四是扩大宣传引导唱响品牌。组织举办中国奶业20强(D20)峰会,打造D20联盟品牌。发布年度《中国奶业质量报告》,发行《奶业科普百问》《动动奶酪又何妨》等乳制品消费科普书籍。通过行业协会等第三方组织,建立奶业品牌推介平台,树立中国奶业品牌良好形象。

首届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

发布百项重大、千项优秀农业科技成果

4月25日,2019(首届)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暨第七届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在四川成都开幕。此次大会以“乡村振兴科技先行”为主题,是我国首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不仅开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先河,还通过一系列的成果展示和转化活动,对塑造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开幕式上,大会组委会和专家评选组发布了100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和1000项优秀农业科技成果。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国家奶业创新联盟和黑龙江飞鹤乳业,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所和新希望六和,生物技术所和山东种业,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所和中视新蕾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所、北京畜牧兽医所等4个研究所的5项科技成果进行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签约。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西南分中心、西部分中心、石家庄分中心、武汉分中心在大会上举行了分中心成立和启动仪式。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与眉山、攀枝花、宜宾三市签订了投资协议。

作为本届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成果展览总面积约2.2万平米,近100家单位展出了约1300项科技成果,展出内容包括原创性科技成果、高科技农业生产投入品、优质农产品、区域农业和特色农业等,其中,原创性成果展出面积约占总展出面积的50%,重点展出了48项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和104项前沿性、标志性成果。

会议期间,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各研究所、地方农科院、涉农高校等22家机构进行了24项科技成果的路演推介,来自四川当地的12家农业企业发布了技术需求,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所、棉花所两家科研单位还分别将对营养型农产品推广许可和“CCIA”品牌高品质棉花的高端纺织品服装进行了现场拍卖。

大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大会期间第四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成都)高峰论坛、中国乳业创新发展大会等40余场活动将陆续举行。据不完全统计,本次大会成果转化交易和科企战略合作签约额近10亿元。

2019 中国饲料发展论坛在南宁举办

4月16日,由全国畜牧总站、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饲料工业协会协办的2019中国饲料发展论坛在广西南宁举办。此次论坛主题为“增强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质量,加快转型升级”,旨在深化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养殖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论坛上,围绕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发等专家分别以现代种业、“三农”政策、科技创新、非洲猪瘟影响、行业趋势以及加工设备变革等领域为主题,报告了新政策、新技术、新趋势,为加快建设饲料工业强国提供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论坛还专门就“应对非洲猪瘟疫疫情”和“畜牧业减排、替抗”两个行业热点设置了互动环节,邀请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展开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共同为行业发展问诊把脉。

据了解,尽管受到中美贸易摩擦、非洲猪瘟疫情等多重挑战,2018年我国饲料工业总体仍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全国饲料产量和产值稳中有增,行业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加快。2018年,全国饲料工业总产值达8872亿元,同比增长5.7%;饲料总产量达到22788万吨,同比增长2.8%;全国万吨规模以上饲料生产厂达3742家,比上年增加196家,有8家单厂产量超过50万吨。企业产业链布局出现新变化,部分以商品饲料为主的企业加大向下游养殖业发展;部分企业面对养殖风险大、行业竞争加剧的挑战,逐步调整经营策略,实施产业转型,发展新的业务板块,个别企业饲料产量锐减一半以上;部分企业为优化产能布局,实现产品结构多样化,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快收购兼并步伐,不断做大做强。

我国玉米首次出现年度内产不足需

4月23日,由中国淀粉工业协会联合艾格农业、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光大期货在安徽蚌埠共同发布了2019年《中国玉米市场和淀粉行业年度分析及预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显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显成效,玉米首次出现年度内的产不足需。

《报告》指出,2018年继续降低玉米补贴,引导玉米种植面积的减少;与此同时引导玉米深加工产能增加,使得需求快速增长。并在2018年度首次出现当年玉米产不足需的情况,去库存效果明显。2018年继续对东北玉米深加工企业进行补贴,但补贴额度相应减少,主要在于促使新产玉米的就地加工转化,刺激消费需求的同时降低库存压力。大力推广燃料乙醇发展,玉米深加工产能继续提高。自2018年开始新建的玉米深加工项目陆续投产。玉米深加工产能的增加直接导致新玉米上市后企业高价抢购玉米,直接抬高了生产成本,新建项目一投产便陷入经营亏损的困境。我国玉米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的供求状态,预计后期玉米深加工产能过剩问题将再度显现。2018年临储玉米累计成交1亿吨,比去年增加4200余万吨,临储玉米库存已降至1亿吨以下,成为影响市场供给的重要力量。

《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下降,产量略有减少,种植收益低于上年,也低于大豆种植收益;玉米进口量增加,但替代品进口规模下降,消费量同比增长8%至2.62亿吨;玉米价格震荡上涨,全年均价高于去年约10%。

《报告》预测2019年受政策、市场和天气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预计玉米面积保持稳定,进口量将有明显增长,消费总量变化不大,库存继续下降,但供求格局仍相对宽松,玉米市场价格将整体高于上年。

《报告》同时发布了我国淀粉行业分析,2018年淀粉产量突破3,000万吨,同比增幅10%,再创历史新高。2018年玉米淀粉产量持续增加到2,815万吨,同比增幅8.5%,但玉米淀粉需求增速放缓,增幅4.6%,达到2,668万吨,原料成本上涨带动玉米淀粉价格持续上涨。《报告》预测2019年中国玉米淀粉产量增速将放缓,产能过剩加重,行业重组及产业升级加快;玉米淀粉消费总量继续增长,但增速将放缓,玉米淀粉价格将有所上涨,出口竞争压力加大。

据了解,《中国玉米市场和淀粉行业年度分析及预测报告》已经连续4年推出,《报告》已成为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将联合各专业机构,打造的行业权威且有影响力的专业报告。

我国智能畜牧业进入黄金窗口期

4月2日,中国畜牧业协会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成立中国畜牧业协会智能畜牧分会,全面拥抱信息化,引导传统畜牧业向“智能畜牧”转型发展,推动中国畜牧业驶入智能化发展轨道。

智能畜牧分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智能畜牧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将为智能畜牧产业营造一个数据动态、数据即时、数据真实、数据共享、网络安全、平台开放、共享共生的生态环境。智能畜牧分会将以协同创新、集群集约、智能融合、高效生态为导向,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智能畜牧业规范体系,使智能化、信息化与现代畜牧业深度融合,促进畜牧业整体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最终实现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

“建设现代畜牧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是当今和未来的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当前畜牧业产业科技进步、产业创新驱动的的重要努力方向之一。”在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李希荣说,从目前智能畜牧的实践看,将AI人工智能与各个畜种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链接将使养殖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智能养猪及AI养猪的高调推进,让养猪业再次成为大众视野里的热点和焦点,人工智能进入养殖业标志着“互联网+畜牧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人工智能无论是在养殖生产环节,还是在销售仓储物流环节,都大幅度降低了人力成本和交易成本,而且真正实现了从养殖到餐桌全程监管与可追溯,有效提升了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刘强德介绍,“智能畜牧应用从重点突破到遍地开花,特别是小场景下的人工智能应用空间巨大。”

智能与养殖业的融合,借助关键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养殖大数据服务平台、物联网平台、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严控养殖过程实现精准化、绿色化、自动化、智能化,带动畜牧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将成为智能畜牧服务企业发展的正确途径之一。同时,这也对进一步提升我国养殖业全要素生产力、资源利用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必将惠及广大农牧民和城乡居民。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白羽肉鸡市场行情看好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19年2月份,白羽肉鸡祖代在产种鸡存栏低于常年均线15%以上;父母代在产种鸡存栏低于常年均线6.7%,后备种鸡存栏低于常年均线5.2%;肉鸡和雏鸡市场价格不断上涨,雏鸡价格屡创新高。

农业农村部肉鸡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郑麦青认为,当前白羽肉鸡产能偏低,主要原因是祖代种鸡引进量持续保持低位,祖代在产种鸡存栏近6个月持续低于80万套的均衡线,2月份比均衡线低16%,父母代雏鸡补栏量受限。2018年底新引进祖代种鸡预计今年3-4月份开始供应父母代种雏,至少6个月才能进入产蛋期。预计父母代在产种鸡存栏在10月前难以超过常年均线,仍将维持在低位,后期商品雏鸡和肉鸡市场供应总体偏紧。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3月份第2周,全国商品代肉雏鸡价格同比上涨57.1%。针对肉鸡市场强烈看涨行情,郑麦青认为,2018年7月以来鸡肉和雏鸡价格快速上涨,是市场供需关系变化的反映,供给偏少是主因。

2018年3-12月份雏鸡价格上涨129%,但肉鸡出栏价格和鸡肉价格仅分别上涨34%和26%,2019年1-2月份肉鸡出栏价格呈下降走势,反映出终端消费需求增长较缓,一旦肉鸡养殖量增长较快,市场供需关系可能会出现较大变化,养殖场户应当警惕后期市场风险。

郑麦青建议广大肉鸡养殖场户:一是不要盲目跟风追高。雏鸡价格高企会大幅提高生产成本,要控制好生产成本,才能获得好收益。由于雏鸡成本过高,2月份部分商品肉鸡养殖场户已经出现亏损。二是要把好种源关。做好引进种源的生物安全,尽量从可靠大厂引进种雏,保证种雏质量,才能发挥出理想的生产水平。三是做好疫病防控。肉鸡养殖防疫第一,防疫失败是造成养殖巨额亏损的最大原因。

猜你喜欢
奶业猪瘟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环球时报(2022-04-25)2022-04-25 17:20:21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18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人大建设(2020年3期)2020-07-27 02:48:40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9-18 01:21:44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幸福(2019年12期)2019-05-16 02:27:44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猪业科学(2018年8期)2018-09-28 01:27:52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浅谈猪瘟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36
共同推动中国奶业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