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连合
(辽宁省阜新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 阜新 123000)
颅脑外伤具有发病率高、病情进展速度快、病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也一直是神经外科医师高度关注的热点[1]。近几年来我国的颅脑外伤发病率一直逐渐攀升,甚至达到了千分之一的发病率,而其中就包括五分之一的重型颅脑外伤,这是我们每个神经外科医师和每个患者家庭都不愿看到的。本文研究了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进行脑疝复位术和常规开颅手术的患者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对比,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至2018年1月我院及吉林省脑科医院神经外科的180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致伤原因有车祸、打击、坠落等,术前对患者头部进行CT检查,结果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颅骨骨折等异常病灶。观察组:男女比例为52∶38;平均年龄:(43.2±2.7)岁;病程:(1.6±0.8)h;受伤原因:车祸33例,遭重物打击18例,高处坠落39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48∶42;平均年龄:(40.5±2.2)岁;病程:(1.9±0.6)h。受伤原因:车祸39例,遭重物打击20例,高处坠落31例。组间资料对比,P值>0.05,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对照组的患者实施常规的开颅手术,对患者实行全身麻醉,患者颅内血肿的一侧进行开颅,对骨瓣实施去除、减压,然后清除颅内血肿和挫裂失活的破碎脑组织确切,术区止血确切,硬脑膜减张缝合之后常规缝合切口。观察组患者麻醉和开颅方式与对照组的一致,区别在于清除脑内血肿和挫裂失活的破碎脑组织后,使用冷光灯提供光源,游离天幕裂孔暴露在颞底组织外,用湿棉片隔离保护脑干组织不受损伤,然后用双极电凝器施加低电流,对天幕切开部位进行电凝,并运用电凝对裂孔边缘渗血处止血确切,要将颞底组织部分切除,并使天幕裂孔完全露出。术中依据病情变化的不同,对于急性脑膨出的患者,给予双侧去骨瓣减压。
1.3 观察指标: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OS)划分为以下5个等级[2]:恢复良好(5分)、轻度残疾(4分)、重度残疾(3分)、植物生存(2分)、死亡(1分)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记录术后患者大脑后动脉梗死、应激性溃疡、脑积水等并发症的例数和百分比,两组数据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对比数据有很大差别。
2.1 术后疗效:通过后期对两组患者的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恢复良好率36例(40%)高于对照组的8例(8.9%),病死率(18.9%)低于对照组(43.3%)(P<0.05),其余两组指标对比差别不大(P>0.05),见表1。
表1 术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n(%)]
2.2 术后并发症:经过后期治疗、观察,患者大脑后动脉梗死、应激性溃疡、脑积水等并发症观察组患者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颅脑外伤是不同致伤因素导致的颅脑受伤的统称,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两大类。一般发病速度快,若无有效治疗,病情会持续的加重,由于受伤部位、方式和所受外力大小的差异,伤后患者也会出现不同的病理过程。而重症颅脑外伤往往是颅脑所受外力过大,以及其他因素,患者意识障碍出现的较早,并且进展快,可在短时间内由清醒、模糊到昏迷,若无有效治疗,患者昏迷时间达到6 h,通过头CT检查可发现广泛颅骨骨折、脑组织挫裂伤、颅内血肿、脑干发生损伤等,脑水肿导致颅内压持续升高,患者的生命体征开始出现显著变化,最终因脑疝形成导致患者死亡。
到目前为止,临床手术依然是治疗重症颅脑外伤主要手段[3],手术目的是去除颅内压持续增高的病因,包括清除颅内血肿以及挫裂、坏死的破碎脑组织,为持续的脑肿胀提供缓解的空间,防止和杜绝脑疝的形成,使神经系统恢复功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临床疗效。常规的开颅手术主要用来清除患者颅内的血肿和失活、挫裂的脑挫裂伤灶,对广泛重症的颅脑损伤患者降低颅内高压的效果还是不足,脑干受压的情况还是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被压迫的脑组织也无法完全复位,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手术后脑干功能会缓慢衰竭导致患者死亡。
而脑疝复位术将天幕裂孔切开,能够有效缓解被压迫的脑组织和大脑后动脉,降低颅内高压,使大脑动脉和被压迫的神经功能通畅,对减少脑动脉梗死、脑积水有很显著的效果,患者的存活率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在重症颅脑外伤的外科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数据资料显示,脑疝复位手术相比较常规开颅手术,前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降低脑动脉梗死、应激性溃疡、脑积水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