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观了一场皇家年俗展览后,由衷地感叹,皇帝家过年真繁忙。从腊月一直到正月,祈福迎祥、祭祖行孝、敦亲睦族、勤政亲贤、游艺行乐……各种庆典和祈福仪式名目繁多,涵盖吃、穿、住、行、娱等方面,“天下第一家”关于年的仪式感委实达到了艺术化高度。
天子为万民表率。皇家认真过年,也是为了给群臣和老百姓做表率,提倡过年有仪式感,认真生活。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一直是注重仪式感的国度。无论皇家,还是民间,在生活各方面都讲求礼仪。春节,可以说具有最高的仪式感。哪怕在千里万里之外,中国人都要尽力赶回家过年。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新年:全球最大盛典》中说:“中国春节,见证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年度人口迁移活动,全球六分之一的人口纷纷返回家乡与家人团圆。”这种“赶”就是年的开始仪式,情感核心是对家的依恋。
中国传统新年有一个半月之久,全是靠各种仪式撑起来的。我们从小都见惯长辈认真地遵循各种古老年俗,给我们过生动充实的“中国年”。而我们在祖传的“繁文缛节”中一年一年地成长。那时候的年,一天、一个环节都不能少,要欢天喜地、按部就班地走完。过年不是某个人、某个家庭的事,而是与他人、宗族、社会密切相关的集体狂欢。即使想过得简素或安宁,也难免或多或少地被带入礼俗和仪式中。当然,我们重温亲情、祈福祝愿、追本溯源、休养生息等需求也可以在各种仪式中得到满足。
老一辈对传统仪式的坚守,源自对传统文化和农业文明的认同和守护。旧时代的一切可按照天时节令公转和礼法习俗自转,“克己复礼”的文化语境鼓励个人消解个性、锻造共性。而“年”这种集体性狂欢活动就是承载共性、共情的最佳载体,因而受到了一致推崇。
现在,随着传统农业文明逐渐瓦解,传统文化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日渐消弭,新生代人追求自由和个性的生活,年的仪式感随之越来越弱。千里万里赶回家团聚改为全家集体出游,热热闹闹的年夜饭改为到饭店聚餐,囤积年货的快乐被商场和超市不打烊的勤奋所消融,穿新衣服的乐趣早就因为平日频繁添衣而降级,连春晚也被手机所淘汰,更不用说守夜、放鞭炮这些习俗。彰显个性才是年轻人的追求,他们思考的是如何才能过一个更独特、更有品位、更有价值的年。
传统文化培育出来的仪式不再受欢迎,新生代反仪式、崇尚个体感觉。于是,很多人站在新旧交替的路口彷徨,一边感叹着年味儿越来越淡,一边低头刷着手机,拒各种仪式于千里之外。
其实,细细想来,很多人恰恰是因为反仪式而体会不到年味儿。年就在仪式中,仪式连起了年。仪式可以越来越精简,但如果连对年的期许和热情也被精简没了,那是非常可惜的事情。所以,从这个年开始,不妨也坚持一些仪式吧!或许,我们会感受到久违的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