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

2019-06-22 13:44俞锋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心理机制教育策略

俞锋

摘要:智能手机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发展,使其成为最大的网络使用终端,而过度使用智能手机,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简要分析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并论述学生手机成瘾的主要危害及教育策略,旨在有效解决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危机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智能手机使用理念。

关键词:手机依赖行为;心理机制;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5-0104-03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逐渐渗透至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休闲娱乐等各个环节,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活动、社会认知和人际交往。大学生长时间地使用手机,将会对其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对大学生的心理层面及社会功能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学生智能手机的合理使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本文针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出有效的干预策略,以期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问题。

一、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

1.冲动性格与手机成瘾

针对大学生手机使用的研究维度具有多元性,其中冲动性作为人们性格中的一种特质,与学生手机依赖性问题产生联系性较强。根据美国著名学者Mitchell的研究结果显示,高冲动性的性格在行为决策时,对于不良行为的控制能力较差,且高冲动型性格人群产生手机依赖问题的概率较高[1]。首先,高冲动型性格更倾向于获得即时小奖励,对于延时的大奖励缺少重视,针对欲望及诱惑的抵抗能力较低,易对手机产生较强的依赖性。其次,当代青年大学生中,多数是冲动型性格的学生,对于人体发出的抑制信号接受速度较慢,在自我控制能力方面亟待提升。由此可见,大学生行为抑制能力不足,便极易产生手机依赖问题。冲动型人格与手机依赖问题中,主要以自我控制為中介,冲动型人格是手机依赖问题的前提,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是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当代青年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解决,需要积极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及约束能力,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智能手机的意识。

2.自我调节与手机成瘾

大学生对手机过于依赖,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的表现,其中手机依赖与冲动型性格之间的联系性、较低的自我控制能力等,是不良习惯产生的主要原因[2]。大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过多地使用手机将降低其自我控制能力,学生的自我意识及人生价值实现,将过于依赖于网络内容。自我调节理论认为自我调节是帮助人们趋利避害、控制自我行为的重要方式,处于不同调节阶段的学生,采取的解决措施将存在差异性。处于提升调节阶段的大学生,更加倾向于追求理想目标,并向往使用最优的方式刺激体验;处于防御调节阶段的学生,较为追求责任性目标,主张以最小化的方式满足自身的主观体验。自我调节理论无法概括大学生对于手机过分依赖的原因,但可有效地揭示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产生的内在机制。由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在面对网络内容的诱惑时,难以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及价值选择。

3.领悟能力与手机成瘾

针对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进行研究,学生的领悟能力,对手机依赖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社会领悟能力,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随着学生个人成长及发展,积累形成的对社会支持的利用能力。领悟能力主要包含主观体验、自我了解、自我感受等内容。大学阶段的学习及生活中,学生正处于构建社会网络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家长、教师、同学之间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良好有效的社会支持能够给予大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于改善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及价值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现有调查结果可发现,家庭关系淡漠、朋友较少的学生极易出现手机依赖问题,社会支持领悟能力较低的学生,手机成瘾的发生概率更高。《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大学生使用手机主要涉及通讯、社交应用、微博、网站等活动,多元化的手机功能是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渠道,大学生也需要提高自身的领悟能力,借助手机平台获得更多正面的社会支持。

4.手机使用与手机成瘾

当代青年大学生手机使用成瘾的因素众多,其中手机的主要优势、学生的自我意识、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相互作用,影响着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针对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研究,相关研究学者认为手机成瘾的原因,主要源于手机能提供便捷的服务,并非手机本身。例如,手机成瘾问题可细分为:手机聊天成瘾、手机游戏成瘾、手机网络成瘾等。探究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产生原因,与学生的使用频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手机娱乐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孤独感、无助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及内心世界,因此,智能手机成为学生舒缓情绪的中介。频繁使用手机的学生性格较为冲动,高冲动性性格极易对手机产生较强的依赖性。与此同时,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较低,且社会领悟能力较低的学生,会通过频繁使用手机寻求自我满足。因此,手机使用过程中带来的情感体验,是学生手机成瘾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学生手机成瘾的主要危害

1.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当代青年大学生手机使用成瘾,将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首先,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将会影响大学生的颈椎健康及视力健康。手机屏幕较小且亮度较高,学生长时间使用将会出现眼睛干涩、视力模糊等问题。多数学生喜欢在睡前使用手机,睡前过多地使用手机将加大产生散光及近视的几率。与此同时,手机屏幕发出的亮光,将降低睡眠中的褪黑激素,影响学生的睡眠质量。因此,学生夜晚频繁使用手机,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作息质量,久而久之将会诱发身体疾病。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手机成瘾的学生极易产生心理疾病,会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问题。其次,我国互联网起步发展较晚,针对网络平台的内容规范力度不足,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网络平台中良莠不齐的内容及错误的价值观念,将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例如,在部分直播平台中,“网络主播”为了提高关注度,获得经济收益,直播的内容低俗不堪,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成绩

大学生手机成瘾影响学业成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学生过多地使用手机将会占用更多的时间,并浪费学生的精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自我成长将产生不利影响。其次,网络平台的普及化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遇,“网红经济”成为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网红经济”的出现及发展,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及价值选择,多数的学生认为成为网红比学生的发展前景更好。学生手机过度使用,将时间浪费在网络交际之中,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不良影响。学生日常学习的时间缩短,且学习热情较低,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最后,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及多样性,西方的敌对势力可借助手机媒体,向我国青年大学生灌输错误的价值观念,降低我国人才培养教育工作的成效性。现阶段,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成为大学生错误的价值追求,对于学生的爱国精神、理想信念追求产生严重影响。

3.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大学生手机成瘾,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会产生消极影响。首先,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手机网络最大的使用群体,使用手机网络的主要目的为社交及娱乐。手机社交软件能够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学生借助手机能够降低交流的成本,并且具有即时性。但学生过于依赖微信、QQ等社交平台,不利于社交能力的培养。大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在语言表述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上,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及提升。其次,大学生手机成瘾,将会对周围的事物淡漠,对于家长、教师、同学的关注度降低,远离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活动,普遍在网络世界中寻找自我满足。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将会导致学生人际交往困难,甚至产生自卑、焦躁、忧虑等性格问题。因此,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解决,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且重要的影响[3]。

三、学生手机成瘾的教育策略

1.重视能力提升,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的论述,可以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主要受高冲动性性格、自我控制能力较低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约束能力,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解决学生手机成瘾问题。首先,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且积极的手机使用态度。当代青年大学生应明确手机的主要功能及性质,即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工具,准确掌握手机在生活及学习中的价值性,明确学生手机成瘾对身心健康产生的消极影响。其次,高校辅导员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培养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意识及能力,保证大学生每天有8—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提高学生的睡眠质量,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第三,高校应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精神,通过运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减少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及频率。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合理安排生活学习时间,降低学生对于手机使用的依赖性,创建健康的大学生生活方式。

2.重视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继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基于健康教育及掌握知识的维度进行分析,应将正确的手机使用方式结合到大学生心理课堂教育活动中,规范学生使用手机的意识及行为,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有效开展。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可开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辩论比赛、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手机成瘾对于身心健康的危害,预防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发生。其次,对于已经出现手机依赖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进行心理引导,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纠正大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及行为举止。最后,高校应重视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针对易出现严重手机成瘾问题的学生,采取干预治疗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手机过度使用的问题,转变学生手机使用态度,通过心理教育的方式干预手机成瘾行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采取的主要方式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正念认知行为治疗、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及系统补偿综合心理治疗等。

3.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感塑造,有着积极且重要的影响。亲子关系作为学生最亲密的社会关系,在抑制大学生手机成瘾行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改善家庭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可有效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降低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缓解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首先,从家庭教育维度出发,家长应引导学生理性客观使用手机,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意识,明确大学生手机成瘾的主要危害,提高大学生对于手机使用的重视程度。其次,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减少在家庭中使用手机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更多的交流和互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及相处模式。通过家庭良好氛围的构建,以及家长的以身作则,提高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能力。

4.重视理性环境,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营造理性的手机使用环境,应基于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社会导向三个方面开展工作[4]。首先,高校作为教育工作主要组织者,应加强对于学生手机使用的管理,通过学校教育活动对于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制定并落实手机使用干预制度,杜绝学生课堂中使用手机的行为。高校应定期组织手机使用专家讲座、培训活动,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向大学生传递正确使用手机的方式。高校可借助手机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向学生推送正确使用手机的策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平台。其次,高校应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构建出多元化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展现自身优势特长的文化平台。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降低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和时间。最后,社会舆论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客观地使用手机媒体,并确保社会舆论平台信息内容的科学性及健康性,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提供有利的平台及环境。

结束语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大学生过于依赖智能手机,将危害其身心健康,并对人际交往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针对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的教育策略,应以学生、学校、家庭为主体,提高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能力,并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解决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手机成瘾问题。通过提升大学生手机使用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參考文献:

[1]刘勇,陈健芷,赵建芳.哈尔滨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手机使用及成瘾行为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7):995—997+1000.

[2]张亚利,陆桂芝,金童林,李森,蒋怀滨,梁丽.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8(2):83—88.

[3]连帅磊,刘庆奇,孙晓军,周宗奎.手机成瘾与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34(5):595—604.

[4]李丽,梅松丽,牛志民,宋玉婷.大学生孤独感和睡眠质量的关系:智能手机成瘾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2):345—348+320.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and Educational

Strategy of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Addiction

YU Feng

(Nantong Normal College, Nantong 226010, China)

Abstract:The popularity of smartphones worldwide has made it the largest network terminal, and the excessive use of smartphones has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young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will briefly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student mobile addiction, and discuss the main hazards and educational strategies of students mobile addic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is paper, it aims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mobile addiction and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the correct function of mobile phone use.

Key words:mobile phone dependence behavior;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educational strategy

猜你喜欢
心理机制教育策略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