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对西欧封建时代的影响

2019-06-22 02:19刘霞李强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平等自由

刘霞 李强

关键词:基督教教会,西欧封建社会,教义,平等,自由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9-0015-05

在传统观念“黑暗的中世纪”影响下,基督教被视为西欧发展的绊脚石。20世纪以来,中外学界重新认识基督教在西方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充分肯定了基督教对社会和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部编初中教材九年级上册在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起始的第7课,以“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为题,简要叙述了基督教在西欧的传播,但没有进一步说明基督教对西欧封建社会究竟有什么影响。目前所见部编高中教材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有一个自然段说:“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它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它也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它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他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要接受教会的指导。教会利用强大的经济和精神力量,在西欧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①这里客观地描述了教会的经济地位和精神控制力,包含了对教会的负面评价倾向。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基督教对西欧洲封建时代的影响?本文略作分析,以供教师备课参考。

中古、中世纪都是指5到15世纪的欧洲历史,大部分世界史学者关注这段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西欧。此时段的开始,西欧建立起许多蛮族王国。随着西罗马帝国的分崩离析,该地区的罗马文化也趋于消亡,基督教在精神和文化领域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西欧中世纪历史无法回避基督教及其教会的影响,不仅在于它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根基,更在于其对当时西欧社会政治、经济、法律乃至人们日常生活的全面渗透。②基督教对西欧封建时代的影响不是单纯的负面影响,也有很多积极作用。

负面影响众所周知。西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教权至上,教权高于王权。罗马教皇干涉欧洲诸王国的世俗事务,通过掌握主教任命权的方式对王权加以限制。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通过颁布《教皇札记》宣布:教皇永远正确;教皇是普世世界的最高领导者。他有权直接任命各地的主教和大主教,通过这种方式,中世纪基督教会实现了对世俗王权的控制。③在经济上,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领主,通过捐赠和购买等方式,控制了大量地产,使少地失地农民陷入依附地位。与此同时,教会还通过征收什一税以及贩卖赎罪符等方式,大肆敛财,压榨教徒。在精神上,罗马教会借助遍布西欧各地的基层教区组织,一方面宣传基督教教义、清除有悖教义的其他理念,另一方面通过宗教法庭或宗教裁判所打击所谓的异端思想,进而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其中最突出的事例就是“科学的殉道士”乔尔丹诺·布鲁诺和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的伽利略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迫害。最初大学也不能实行思想自由,教会严禁大学传播违背基督教义的学说。①此外,中世纪基督教宣扬禁欲主义,在15—17世纪的“猎巫运动”中,数十万计的女性被指为“异端”“巫师”,惨死在火刑或其他酷刑之下。

不可否认,中世纪基督教会的确对西欧社会起到阻碍和破坏作用。但是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欧洲文明诞生于基督教的摇篮之中,中世纪基督教会的诸多理念和活动给西欧封建时代以及西欧文明的发展同样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基督教的平等理念,基层教区组织,以及基督教对科学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播都具有积极的一面。资本主义兴起与基督教也是密切相关。

西方社会的平等理念由来已久,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希腊的“自然平等观”,中世纪基督教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和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这三个阶段中,中世纪基督教的平等理念经历时间最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是建立在神学意义上的平等。这种平等源于基督教的“原罪”思想。②普世意义上的原罪论直接否定了之前普遍存在的等级社会,提出任何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具体而言,基督教教义中的平等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普世意义上的平等。平等是所有人的平等,一切人无论是奴隶还是公民,贵族还是臣民,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一律平等,都不可以被忽略和排斥,都能进天国。这样一来,国王在上帝面前也是人,他的世俗权力不能被神化。第二,超经验意义上的平等。人的平等不是建立在人的权柄上,而是建立在神的权柄上,每个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③人只有在神面前是平等的,才能够在人面前平等。第三,权利意义上的平等。中世纪基督教的平等不但是一种信仰的平等,还是一种人身权利的平等,也就是说,这种平等具有神的法律的意义,是一种神权意义的保障。④因此,基督教主张一夫一妻制,反对奴隶制。中世纪基督教平等理念的这三个方面相互支持,使其在西欧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成为西方现代民主文明的重要构成因素。

中世纪基督教的基层教区组织对于西欧社会的稳定起到积极作用。这一制度的形成和确立与罗马帝国的行省制度密切相关。公元3世纪时,罗马帝国内外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帝国皇帝戴克里先(284—305年),为了加强帝国的统治和管理,创立了著名的四帝共治制,这一制度将帝国的疆土划分为四大行政区,分别交由两位“奥古斯都”和两位“恺撒”管理。在此基础上,为了便于管理,他进一步将四大行政区划分为12个次级行政区(diocese)。但是,一个多世纪之后,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民族的打击下,走向衰亡,帝国的统治分崩离析,日耳曼民族所建立的蛮族王国瓜分了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与此同时,以罗马大主教为首的西欧基督教会逐渐强大起来,并渗透进西欧各个地区,为了加强教会的管理,他们便继承了戴克里先所创立的这种12个次级行政区的组织形式,将其变成基督教的教区,称为“主教区”。主教区的最高领袖是“主教”,“主教座堂”是主教工作的地方,也是整个主教区的权力中心。于是,罗马帝国的行政组织逐渐转变为教会管理与服务的组织方式。

公元5—6世纪,随着基督教逐渐被各个西欧王国所接受,基督教徒不断增多,而且遍布城市和乡村。为了布道和宣教的便利,教会在乡村进一步建立起更加基层的组织——堂区(parish),将其置于主教区管理之下。堂区是教区体系中的最底层,也是最基本的教会管理单位、最小的教区地理区划。对于大多数教徒而言,堂区教堂是进行日常宗教活动的场所。堂区教堂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为教徒举行礼拜仪式,与教徒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接触。大概到12世纪中期左右,一个等级鲜明的基督教教区体系建立起来了。这是一个以罗马教皇为顶端,十多个大主教区为第一层级,数百个主教区为第二层级,以及无数个堂区为第三层级的金字塔形的结构体系。通过这种组织化、网络化的准行政体系,特别是基层教区的网络,使教会势力及其基督教的理念逐步渗入西欧社会基层。基督教组织的网络化是教权大于王权的组织基础,也是民众普遍接受基督教的原因之一。堂区不仅管理精神生活,还是社会生活的管理组织。

基督教与科学并非水火不相容,前者是后者生存和依附的母体,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就所指出的:“宗教与科学之间,绝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对立,因为二者之中一个是另一个的补充。”①虽然希腊科学中包含与基督教相抵触的思想,受到基督教的抵制,但是同时,在三个层面上,基督教对科学的发展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早期基督教,以查士丁、奥利金为首的教父们将包含科学在内的古典哲学视作神学的婢女,其目的是利用上述内容中有利于基督教哲学的理论,为神学的合理性进行辩护。这样,尽管科学的独立地位被抹杀,但是在客观上促进了古代科学理论的存在和延续。中世纪基督教的学者们对科学研究萌生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医学与自然科学等领域开展研究。修道院收集、抄制和翻译包括科学文献在内的希腊语和阿拉伯语文献,也为科学的传承做出贡献。更重要的是,中世纪基督教理论不仅不排斥科学,而且倡导以理性认识未知世界。

13世纪,托马斯·阿奎那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变成支持基督教义的、比较合乎逻辑的理论体系——经院哲学。经院哲学认为,人的理性是上帝赋予人类的特殊本领。人类运用理性可以理解上帝的意志和教义的正确,也可以认识自然的真理。理性是感性认识的升华,通过概念、推理和分析认识事物的本质。简单地说,提倡理性有助于科学发现,鼓励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基督教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有一个不争的事实:17世纪发生在欧洲的科学革命,绝大部分科学家都是基督教徒。

中世纪的基督教对文化的传播也起到积极作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原先的拉丁文化趋于衰退。在帝国废墟之上日益强大起来的基督教教会及其统治下的各种组织机构,成为了西欧的文化中心,它们通过多种途径承担起知识保存与传播的重任。

基督教继承了之前的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在教会发展的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的复兴。因为基督教的存在,古典学术才没有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湮灭,而是以教义和宗教故事等形式保留下来。大量的古希腊哲学渗透到基督教教义中,使其更具有理论性和说服力。而基督教传教士则借助对基督教经典的讲解和布道,将包括以色列人的历史、犹太教、基督教教会史及其公义、公平、怜悯等古典哲学观点的拉丁文化在西欧继续传播。修道院作为基督教会的重要组织,在文献的保存和传承方面贡献显著。西欧的修道院被认为是基督教“文化教育的学校”,而拥有一定文化的修士们则被称为“文化的传播者”。②修道院中的修士們通过抄写和评注,使得大量的古典文献以及神学著作等作品得以保存和传承。与此同时,教会学校通过培养教士和信徒,推动了知识的进一步传播。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之前的帝国的世俗学校也随之衰亡。基督教会为了培养教士等人才,以修道院为中心,修建了诸多教会学校,从这里走出去的基督教徒成为社会上和宫廷中主要的知识人士。此外,在中世纪早期,西欧的图书馆大多由基督教教廷和修道院所掌控,它们保存着大量的世俗和教会文献,从而成为知识保存和传播的重要来源。

现代大学的原型是诞生于12世纪末至13世纪的西欧中世纪大学。①后者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由修道院学校发展而来,二是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所形成的诸如行会一般的组织转变而成。因此,中世纪大学自诞生之初就与基督教存在密切联系。教会为大学提供经济和文化上的支持,由此,教会深入地影响到中世纪大学的各个方面。具体而言,在大学合法性的认定、教育目标和课程、学位授予和教师资格认定,以及组织管理等具体方面对中世纪大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顺便说一句,1950年之前在中国的教会大学都是教会组织出资办学,与西方政府无关。

教会对中世纪大学创立和存在的合法性的认可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对已经具备大学组织形式的学者团体颁发特许状以承认其地位;另一种是颁发特许状以创建新大学。著名的法国中世纪文化和教育学学者雅克·韦尔热就曾提到:“任何新大学的建立都必须由教皇谕旨颁准。”②到13世纪末,西欧的大学几乎都得到了教皇的特许权。16世纪,“英格兰大学经过争取之后得以直辖于教皇,成为独立于主教管辖之外的自治法团”,后来才从属于国家。③教会将大学置于自己的保护与控制下,大学也借助宗教的影响力发展学术。教会利用大学培养神职人员和虔诚的信徒,但不妨碍科学研究,例如西欧的大学在创立之初都将神学作为主要课程之一,同时也设立法学、语言学、数学等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

教会对大学的管理还体现在对学生学位证书以及教师教学证书授予权的控制。中世纪的学位最初是指任教许可的一种形式。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硕士”“博士”以及“教授”学位,并以此作为出任教师的资格认证。13世纪,负责中世纪大学学位事务的负责人由教会神职人员充任,被称为掌校教士。教师教学证书的授予权同样也掌握在教会手中,没有该证书的教师是不能授课的。除此之外,教会还通过对大学校长的任命、教师的管理、学生入学仪式、生源身份甄选等途径来影响大学的组织管理。教会对大学的全面干预与影响有负面的,如不允许有违背教义的言论;但另一方面,“大学的出现打破了教会和修道院对教育的垄断,读和写不再是教士和修道士专门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大学为各种新思想提供了相互辩论和交流的场所,同时还打破了宗教的禁忌,接受了异教的知识和文化,扩大了人们的眼界”。④

基督教与资本主义兴起的关系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观点认为,中世纪基督教限制了资本主义发展,而近年来中外学者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中世纪基督教不断演化的经济观念适应了新生的资本主义。首先,中世纪后期,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经院哲学家们的经济观念已发生改变,从而促使中世纪经济学“可以很容易地容纳新生资本主义的所有现象”。其次,中世纪基督教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中世纪商人為罗马教廷服务,罗马教廷则为其提供多重保护,这为商人阶层的兴起及其经济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⑤基督教还为金融业的繁荣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中世纪的银行业为罗马教廷提供多种服务,如征收税金、接受和转移税款、兑换货币以及提供贷款,这极大地推动了银行业的国际化以及三角平衡贸易模式的形成。①近年来,美国学者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范式研究中古教会的各种制度、组织与行为的经济学意义。他们提出,中世纪基督教在三个方面与资本主义并不矛盾:(1)正统教义并不反对工业与贸易;(2)作为一个经济公司,中古教会的经营极为成功;(3)教会是一个坐收渔利者,它在经济增长中占有很大的股份,经济普遍繁荣已就意味着它受益。②因此,基督教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生活。基督教义提倡的诚信也是契约精神的基础,遵守合同和承诺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理念。

中世纪基督教由于其宗教性质以及政治权力和经济实力的膨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西欧社会的发展,但是它也成为西欧封建制的对立面。宗教改革的领袖马丁·路德说:“如果一个人可以抵抗教皇的话,他也可以抵抗所有捍卫教皇的皇帝和公爵。”1550年,德国马格德堡的牧师指出:“我们将努力表明,一个基督教政府可以而且应该保卫其臣民抵抗一个将试图强迫人民否定上帝的语言而实施偶像崇拜的上级权威。”③这些神职人员依据《圣经》、笃信基督教,但不迷信、不盲从,认为可以抵抗教皇也可以抵抗皇帝,这与佛教在中国服从皇权大不一样。因此,在西欧社会中很难形成家天下的统治和个人崇拜。西欧封建制实际只存在三四百年,这与基督教不无关系。

从历史长时段来看,基督教对西欧文明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在教学中切不可只强调负面,不讲正面。因为马克思也承认资本主义引领世界潮流,那么,为什么资本主义只发生在欧洲,基督教对西欧中世纪的影响,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作者简介】刘霞,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李强,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讲师。

【责任编辑:王向阳】

猜你喜欢
平等自由
平等的悖谬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