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15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全国人大十三届二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再次重申了建设海洋强国,并对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和战略部署。船海界对此反应热烈,纷纷建言献策。在此,本刊特辑录部分代表、委员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振兴中国船舶工业贡献绵薄之力。
开辟船舶工业多渠道去产能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强:船舶工业不仅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还要顺应居民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适度扩大新业态消费模式的需求,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一方面,船舶工业应重点加快化解造船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重构行业健康生态;另一方面,要稳定和扩大消费需求,例如探索打造游艇消费新生活,以新的需求带动新的增长,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助推我国船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游艇大众消费,是推进船舶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有利于拉动消费升级,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全国政协委员、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李建红:海工已完全走出了最困难时期,在底部波动后将逐步回升。海工装备市场“去库存”是中长期的任务,要将当前过多的“库存”释放出来:一是要有需求、有市场;二是要推动制造业和金融业良性循环互动,实现产融结合,通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式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提升效益、扩大市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华:海洋工程装备具有高价值、高风险、高成本的特点,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更需要对建造质量和性能严格把关,同时应加强海工装备的设计和配套能力,加快船舶关键设备、核心部件的国产化进程,降低高端深水工程船舶的建造成本。此外,为满足未来海洋油气开发的发展需要,需进一步突破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推动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中国海油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帮助国内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去库存”。
抓住智能化趋势推动科技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采用智能制造技术是我国船企提高造船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智能制造有助于快速提升我国船舶工业的竞争力。在船舶建造装备方面,我国船企在切割、成形、焊接、涂装等作业方面基本以机械化、半自动化为主,而日韩船企基本已经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特别是在打磨作业等环节,国内大多数船企还采取手工作业方式,国外船企已采用了自动化装备。要通过先进技术智能制造设备降低船企外包用工的数量。船企在打磨、喷涂、焊接等劳动强度较大的高危岗位急需机器人等智能设备来代替人工作业,特别是船舶在焊接等关键部位通过运用机器人焊接,提升焊接精度,从而提升造船业智能制造整体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目前,船海工业在智能制造方面整体较为落后,即便是世界上船舶智能制造技术最为先进的德国迈尔船厂,其智能化领域也主要集中在内场的平直分段的自动化生产,而将过度依赖手工和人员密集型生产转移到东欧的船厂;就国内而言,先进船厂主要在部件和管件的切割、焊接、涂装等环节应用机器替人,实现局部的自动化流水线生产。船海工业需要较多的柔性制造、柔性舾装,需要把人的柔性赋予到智能化的生产之中,而不完全是流水线式的自动化生产。船海工业应进行智能制造的顶层规划,鼓励船舶总装企业在单个流程/制造单元/车间进行自动化生产试点和对智能化柔性舾装模式的探索和流程再造。国家、企业集团和地方辅以一定的配套和支持政策以及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一步一步探索、分阶段和分层级推进,在试点企业形成可复制、可移植和可推广的模式。
为科研人才提供更大的创新舞台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张锦岚: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而科研人员是实现长久、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要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这就需要科研院所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在待遇留人这方面,我们没有必要遮遮掩掩的,就是要旗帜鲜明地提出来要待遇留人,国家应该在这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科研院所不仅要想方设法留住人才,更要把人才用好,為他们提供创新的舞台。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科技委主任马玉璞:国家应该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在科研政策的制定上保护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我国还需要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制定更灵活的考核机制,对这类科研人员的工作不能像生产产品那样去考核。当前,我国很多行业在科研经费的审计中往往只看经费使用合理不合理、规范不规范,虽然这是必要的,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说一个项目的科研经费的使用很合理、很完善,但却没有出成果,这不仅是对国家经费的浪费,也是对科研人员精力的浪费。当前,国家在鼓励科技创新方面的政策越来越多,目前最需要的是把这些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进一步细化落地,让科研人员真正有获得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应探索深远海养殖新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麦康森:我国应开展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研发,加大深海大型养殖平台、大型养殖工船、深潜观测、鱼体大小自动测量与分级、鱼的行为观察与计数、自动投饲、死鱼拣出、养成鱼收获与现场加工等渔业装备研制。引导关联性和共通性领域企业的互联互通,加快军民融合跨行业、多领域深度发展,构建“养—捕—加”相结合、“海—岛—陆”相连接的全产业链深远海养殖体系,加大政策、资金等国家战略性投入,从产业政策、科研经费上给予倾斜,引入多方资本,建立企业平台,形成全新的产业链模式。我国要尽快立法禁止用鲜杂鱼养鱼的养殖模式,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法律法规保护渔业资源,保护养殖环境,保障我国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蛋白质供给。
从立法等层面促进邮轮安全提升
全国人大代表、 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珏慧: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二大邮轮客源国市场,但我国现行的民法总则、合同法、侵权法、海安法、海商法和旅游法等法律均无直接涉及邮轮的相关条款,在邮轮安全监管方面也同样无法律规定,这就导致外籍邮轮在我国领海内从事航行、停泊和作业以及其他与海上交通安全相关的活动时,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为适应时代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增加邮轮安全相关内容。
全国人大代表、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副队长金锋:我国已迈出了大型豪华邮轮的建造步伐,未来国人乘坐中国人建造的豪华邮轮出海游玩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在看到豪华邮轮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考虑“豪华邮轮应急救助预案是否完善”的问题。豪华邮轮和普通货运船不同,前者承载了更多生命体,因此,对于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要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完善配套措施,制订更加完备的应急救助预案,才能避免在事故发生时“一片抓瞎”。
今年两会已闭幕,大风正起兮。面对又一次战略机遇,只要利用对接好国家政策,用行动说话,努力探索创新,船舶工业就一定能迎来跳跃式发展。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