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刚/湖北省审计厅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根本要求。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以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审计机关的重要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审计项目作为支撑审计事业发展的“细胞”单元,加强审计项目高质量建设,既是推动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第一道关口”,也是打通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务必深刻认识审计项目高质量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把高质量要求贯穿到审计全方位和全过程,从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大效果上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着力在服务湖北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作出更大审计贡献。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要把牢审计质量“生命线”,牢固树立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理念,层层落实各环节质量管控责任,努力打造一批精品审计项目,形成一批高层次审计成果,提供一批审计“高端产品”进入领导决策圈。在推进审计项目高质量建设中,要自觉融入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突出围绕中心、服务改革发展导向,把准审计项目的目标、范围、重点及成果等,促进审计监督靶向更加精准;要建立健全审计项目全过程、各环节标准化管控新机制,努力做到审计程序合法、审计方式遵法、审计标准依法、审计保障用法,促进审计业务基础更加规范;要坚持审计工作全省一盘棋,加强统筹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方式方法,推行集约高效的审计新模式,促进审计组织实施更加高效;要坚持成果导向,加大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力度,着力推进审计成果在各个层面和领域广泛利用,促进审计成果运用更为显著;要坚持依法审计、客观求实、专业文明,敢于较真碰硬,恪守权力边界,保持清正廉洁,促进审计监督更具权威性和公信力。
紧紧围绕审计质量“生命线”,突出审计项目立项、审计方案编制、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处理、审计整改等关键环节的质量管控,打造环环相扣的审计质量管控链条,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审计项目计划在质量管理中的统领作用。审计项目计划是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源头。要强化项目计划管理职能,使其在计划编制、执行反馈、督办落实等环节,发挥好“龙头”作用和参谋决策功能。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立项调研论证,完善项目计划形成机制,提高项目计划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精准性,确保项目计划目标可行、对象明确、范围合理、进度可控、要素完整。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统筹,正确处理审计全覆盖与突出重点的关系,确定不同审计对象的审计频次和组织管理模式,增强项目计划的科学性。加强项目计划执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及时掌握各项目执行情况,适时通报计划完成进度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确保审计项目执行效果。
二是充分发挥审计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对现场审计的指导控制作用。审计工作方案是审计项目的操作指南。上下级审计机关同步实施的审计项目,组织实施的上级审计机关应先行试点,在此基础上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工作方案应当有明确目标、重点内容、具体要求,同时具备便于情况汇总、服务综合报告撰写的数据表格功能。通过各项数据设计和指标汇总,既能正面总结成效,又能全面反映各类典型问题。
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施工图”。审计实施方案要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审计目标,明确审计对象范围、时间范围、业务范围,细化审计内容、重点和措施方法。切实防止审计组内部分工不细化不明确、审计重点不突出、随意调整方案等严重影响审计项目质量行为,真正发挥审计实施方案的管控作用。
三是充分发挥审计人员、审计组组长(主审)、业务部门负责人在质量管理中的把控作用。审计人员的审计实施取证是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第一道环节,尤其主审是审计项目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审计人员要依照法定职责、权限和程序,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的分工实施审计,规范获取审计证据,确保各项审计结果有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支持。要防止随意增减审计内容进行“选择性审计”、应该实施的审计措施不到位、取证不全面不完整等影响审计结果准确性的审计实施问题,切实规避审计执法风险。
审计组组长(主审)是审计机关授权管理审计现场的一线指挥,对审计项目质量负有总体责任。审计组组长(主审)要加强对调查了解、方案制订、审计底稿审核、重大问题线索突破、重大事项报告、举报事项核查、口头交换意见、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等重要环节的管理,组织开好审前培训会、审计进点会、审中碰头会、审后总结会,切实履行质量管控环节中对所有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组审计报告的“审核”职责。
审计业务部门负责人要深入审计现场靠前指挥,参加审计组业务会议,及时解决审计中碰到的问题。要切实履行质量管控环节中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和代拟稿的“复核”职责,审慎把握问题定性定责与处理处罚,逐一核对征求意见稿和代拟稿重要问题,认真核对被审计对象反馈意见和审理意见,对审计报告质量进行把关,有效防范化解审计风险。
四是充分发挥审计审理在质量管理中的把关作用。审计审理是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要严格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审理工作的内容边界,构建“3+2+1”审计复核审理工作模式,即实行审计组主审、审计组组长、业务部门负责人三级复核,审理人员、审理会议两级审理,审理机构审理意见整改落实情况一次反馈,形成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闭环链条。审理人员对审理事项要严格把关、坚持原则,既要敢于说“不”,更要善于帮助审计组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审理发现的问题提出明确意见,并出具书面审理意见书。对审理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各审计组要积极采纳,加强整改。审理机构与业务部门对问题定性、法律适用、处理处罚存在重大分歧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或相关标准存在缺失、滞后的,提请审理会议进行集体审理。审理会议应对审理意见充分讨论,切实解决审理人员标准把握不一致、审理结论出现偏差等问题。
五是充分发挥审计业务会议在质量管理中的保障作用。建立健全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会议制度,把牢审计质量“生命线”的最后一道防线。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会议可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集体讨论审定审计工作方案、重要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及其审计结果、应审慎评判的审计事项、审理机构和业务部门提交的其他重大审计事项等。审计业务会议责令采取进一步审计措施,获取适当、充分审计证据的,审计组应当按照会议决定补充查证并修改审计结果文书。审计业务会议应当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会议决定,并作为重要管理事项记录在案。
六是充分发挥审计整改督查在质量管理中的“倒逼”作用。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整改“治已病、防未病”的重要批示精神,将审计整改作为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及其价值提升的落脚点和助推器。要强化审计整改情况的跟踪督促,推动建立党委领导、人大督办、政府督查、相关部门联动、被审计单位落实的审计整改工作机制,合力推动审计整改,有效破除审计整改难题。通过加强整改督查,及时发现审计项目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作为审计整改落实情况和审计质量考评的重要依据,不定期反馈相关部门,倒逼业务部门提升审计质量和审计价值。
七是充分发挥优秀审计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健全完善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工作,以评优标准引导审计项目实施的深度、查处问题的力度和成果开发的高度,引导提升审计项目整体质量。要完善评优标准,既要与审计署标准无缝对接,又要体现湖北审计特色。坚持成果导向,增加成果运用指标权重,推动审计成果转化利用。要优化评优程序,坚持交叉评审,注重集体讨论,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严格执行评选结果公示制度。注重发挥优秀审计项目的标杆示范作用,积极运用项目评优结果,组织编写优秀审计项目案例,宣讲优秀项目做法,推广创优经验,通过优秀审计项目的引领示范,促进提高审计项目质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审计项目高质量建设的动力源泉,充分发挥创新在推进审计质量建设、更好履职尽责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我省审计项目质量的层次和水平。
一是坚持用新理念引领新发展。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区分开来”和中央关于进一步激励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意见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湖北省审计厅关于审计工作围绕中心更好服务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树牢“六个统一”理念,坚持依法审计、客观求实。一方面,必须坚决揭露和查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和腐败案件线索,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充分发挥审计的“尖兵”和“利剑”作用;另一方面,坚持历史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保护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是坚持深入推进“两统筹”。加强审计机关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大力推广和完善“一拖N”“1+N”“联合审”“融合审”和跨层级、跨区域审计组织方式,探索推行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式结合的审计项目实施模式,努力实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依托三级网络互联,建立健全全省审计机关情况互通、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各级审计机关、不同审计项目之间的沟通交流,加强审计成果综合汇总分析和开发利用,实现全省审计成果共享运用。
三是坚持优化审计资源整合。加强审计系统资源“纵向”整合,推动人力、信息、技术等资源共享,形成审计力量整合、实施过程融合、审计现场配合的“一体化”现代综合审计模式。加强审计外部资源“横向”整合,采取购买社会审计服务、聘用政府雇员、利用内部审计成果等形式,有效整合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资源,增强审计监督合力。加强审计机关资源“内部”整合,实行审计人力、技术资源在不同专业、不同项目、不同层级之间的优化配置,推进多种专业审计相互融合、多种审计方式协调互补。
四是坚持运用大数据审计方式。坚持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抢占审计项目高质量建设制高点。建立完善数字化审计指挥平台、大数据综合分析平台和模拟仿真实验室,推动实现审计项目计划编制、资源配置、组织管理、质量控制、成果利用等全过程数字化。强化大数据思维,积极应用“云计算”、智能分析等新兴技术,提高运用大数据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增强审计监督的时效性和穿透力,准确发现疑点,精准揭示问题。
湖北省审计厅党组书记、厅长周德刚(右二)在十堰市审计局调研
五是坚持深化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共享。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切实发挥各方力量对提升审计项目质量的助推作用。积极探索与纪委监委、公安检察以及人大财经委、政府督查、组织、人事等部门建立协作共享机制,更好发挥其在审计项目计划制订、审计发现问题调查取证、审计疑难问题定性、重大案件会商移送、重要情况沟通、数据安全共享、合力促进审计整改、加强审计成果运用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为审计项目高质量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促进提升项目附加值。
推进审计项目高质量建设,既要有科学的目标引领,更要靠强力的保障推动。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紧紧围绕推进审计项目高质量建设这一主线,突出目标导向、成果导向,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提升能力,不断夯实审计项目高质量建设的工作根基。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审计机关要把推进审计项目高质量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起法规审理部门牵头,各业务、综合部门主动参与、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全面抓好审计项目高质量建设的统筹指导、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举措和要求落实到位。认真总结、深入报道各级审计机关推进审计项目高质量建设的成功经验、工作成效和先进典型。
二是强化能力提升。科学制定能力提升计划,大力实施能力提升工程,推进高层次、复合型、专业化审计人才建设。建立健全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注重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实效,着力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引导审计人员坚持终身学习,把理论学习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全面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防范风险、数字化审计、协调沟通、总结提炼和组织管理的能力。
三是强化保障机制。坚持推进审计项目高质量建设制度化常态化,及时修订完善审计项目操作规程、审计项目审理、审计案件移送、优秀审计项目评选等系列规章制度。建立完善审计项目质量考评体系,加强对审计执法、审计效率、审计效果全方位考评和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处理全过程考评。建立健全严格的审计项目高质量建设奖惩机制和问责机制,倒逼审计人员强化质量意识,推动审计项目高质量建设取得根本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