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高明 赵邦芳 鲁大海/十堰市审计局
当前,正在加快推进以大数据为中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这已成为各级审计机关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但是,大数据审计应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大数据与国家审计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大数据审计需掌握的数据管理方法和挖掘分析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不解决会影响国家审计的发展。因此,国家审计应转换思路,创新审计方法,掌握大数据分析应用技术,建立和完善高效联动的数字化审计分析平台,推动技术革新和制度创新,为更好履行新时代党中央赋予审计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提供坚强的科技保障。
国家审计的传统方法主要表现为单点离散审计、局部审计、静态审计、事后审计、现场审计、微观审计。在党和国家深化审计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全面推广“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式,是向现代综合审计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由单点离散审计向多点联动审计转变。2015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以下简称《框架意见》)提出,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省级审计机关要加强对本地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在大数据环境下,国家审计要改变传统审计中基层审计机关各自为阵的局面,统筹各地审计部门信息化资源,加快推行信息化建设“一体化”发展,变“单兵作战”为“多兵协战”,实现技术、业务、数据的融合。湖北省十堰市审计局2018年开展了大数据疑点分散核查,由财政审计科牵头,7个关联科室支持配合,对分析挖掘出的市直60多家单位100多条疑点逐量分配,分类分散核查,基本在两至三个星期的时间完成所有疑点的核实,成效明显,促进了审计的快速实施。
(二)由局部审计向全覆盖审计转变。《框架意见》指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实行审计全覆盖。传统审计通常是通过抽样分析推断主体状况或者单独审计某个部门,审计信息量单一,往往是段面性的分析,未达到整体、全面的分析。而在大数据审计环境下,可以统筹审计人员采集所有审计对象相关的所有数据,利用大数据系统平台,对数据进行跨行业、跨地域、跨部门的多维度和深层次分析,从而发现隐形的数据中对审计问题更有价值的信息,揭示问题形成的根源,提升审计效率。
(三)由静态审计向静态与动态审计相结合转变。随着信息化发展,在国家审计与被审计单位的博弈中,审计人员只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收支情况、资产负债及资金运行等方面进行审计,不容易发现审计线索,还需要动态分析。在大数据环境下,国家审计需要静态与动态审计相结合,在查阅相关历史财务资料的基础上,对数据量大的审计事项,运用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进行动态比对分析。例如,十堰市审计局2017年实施的民生资金审计,把采集到的全市扶贫户数据与本市社保、车辆、工商、财政供养人员、户籍数据进行比对和可视化分析,查出虚报冒领、骗取套取、贪污私分等违规违法线索,审计成效明显。
(四)由事后审计向事后与事中审计相结合转变。“十三五”国家审计规划中提出“大力推进联网审计”。传统审计是事后监督,错误已经产生,而联网审计可以做到远程审计的实时监督。在大数据环境下,审计机关可以接入被审计单位大数据平台,要求定期上传数据,并采集和转换实时数据,对分析出有疑点的线索进行核实,可及时发现违纪违规问题,做到及时整改,把失策失误降到最低。
(五)由现场审计向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转变。传统审计主要是审计人员在现场查账、核物、座谈等,这需要空间和时间上的条件。而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人员在运用系统平台采集到被审计单位数据后,可以不受空间限制,足不出户进行数据分析;此外通过审计云、互联网+等技术,审计人员只要获取相应权限,就可以随时随地在电脑上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大大提高了审计的灵活性。
(六)由微观审计向宏观审计相结合转变。传统审计限于人力、物力,不能对财政预算执行全部审计,在大数据环境下,审计机关可以采取统一制订方案、统一抽调人员、统一采集数据、统一建立模型、统一分析核查的方式,全面分析财政资金的支出情况、三公经费的使用比例、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政府重大投资建设项目的效益等。
(七)由绩效审计向绩效与促进履职尽责相结合审计转变。政府传统绩效审计只对政府公共部门及企事业单位项目实施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评价,新常态下,政府绩效审计应与促进履职尽责相结合,大数据审计能更精准地深度挖掘被审计单位的行为特征,找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促进干部立足岗位,干事创业、履职尽责。
近年来,国家审计机关无论是在信息化硬件建设还是大数据审计应用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成效明显,但是在信息化创新、数据深入分析和挖掘上还存在瓶颈。
(一)大数据审计观念还未完全树立。有的审计项目在实施中,没有从大数据审计角度来思考,没有转变“数据先行”的理念,还只是从外围关联入手,这种审计方式是有局限性的。例如,招投标、串标、违标审计,平时不注重收集这些数据,只靠银行打款流水、座谈核实判断审计线索,没有经过数据分析和关联,就不能全面地了解招投标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和操作方式,也就很难发现疑点,成效单一。
(二)大数据审计的顶层设计还不完善。一是信息系统和数据口径未建立统一的标准。现行财务软件广泛,缺乏行业标准,各单位信息系统财务、业务数据类型不同,需要审计人员投入大量时间进行整理、清洗、转换、汇聚,对审计工作准确性、完整性、效率性提出了挑战。二是报送方式滞后,安全性不高。《框架意见》出台后,政府机关制定了公共部门定期报送数据机制,但各单位在报送时不可避免会出现时间节点的滞后性;此外,国家审计作为数据采集的牵头单位,没有搭建统一的网络报送平台作保障,通常是各单位派人上门报送,安全性不高,数据采集创优方式做得还不够。
(三)大数据审计分析挖掘技术单一。审计机关虽然加大了对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的培训力度,但是在项目实施中,还是只运用SQL Server、Arcgis、Google earth等常规性软件,如SQL Server大多数用于结构化数据,对于非结构化的图像、照片、图斑等数据无法深入分析和比对,不能快速查找审计线索。
(四)大数据审计综合分析平台还未建成。大数据审计门槛高,除了要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知识,还要编写语句,计算机应用性要求极强。在目前的国家审计中,应用大数据审计的主要是进行过计算机中级培训的年轻人,要想人人应用大数据审计,首选是开发简单易学的大数据综合分析平台,但需综合考虑经费、人力、应用效果是否符合政府审计工作实际等因素。
(五)大数据审计复合型人才匮乏。审计机关缺乏具备数据库技术、数据分析能力的审计人员,既懂数据分析又懂审计实务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少,不能满足分析海量数据的大型审计项目需要。
(六)数据信息孤岛仍然存在。审计项目结束后,从被审计单位获取的数据就由审计人员自己保存,出于数据安全的考虑,没有科学共享应用,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作用发挥不够。
(七)实战培训不足。目前,只要是新进入审计机关的人员,单位都会安排参加计算机中级培训,但是两个多月的时间,理论和实战技能操作还远远不够。在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化理论和技术日新月异,应考虑周期性地培训引导审计人员应用大数据软件,多熟悉案例和方法,强化实战,更好地服务审计实务。
(一)树立大数据审计理念,倡导“数据先行”。胡泽君审计长指出,更好地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审计,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提高审计监督、过程监督。建议地市审计机关争取本地党委政府的支持,成立大数据中心机构,构建市县统一的数据报送平台系统,持续加大数据集中力度,通过开设端口、建立专网、分配权限、统一数据标准等模式,集中管理和采集市、(县)区所有预算单位财政财务、社保、公积金、工商、税务、住房、户籍等行业数据,运用区块链、加密算法等技术保证数据的安全和传输,逐步完善数据报送机制和考核办法,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数据大集中,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连续性和时效性,为下一步的大数据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二)拓展数据利用的技术和方法,突出“效率分析”。一是要分析结构化数据。政府审计部门应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积极组织资金购置设备,统筹协调内、外部力量,开发出“百度式”的简易大数据搜索分析平台,让更多的审计人员应用大数据审计模式。平台集成扶贫、社保、地理、环保、测绘等审计模式功能模块,实现比对分析。二是要分析非结构化的数据。应加大网络爬虫、图数据库的应用力度,例如,使用Python网络爬虫把被审计单位公开的图像数据爬取下来,通过requests库下载网页数据,转化成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应用Neoj4图数据库挖掘数据,直观展现关系图像审计疑点,从而避免人工核对,提高审计效率。
(三)优化审计资源统筹,推行“系统分析、分散核查”,提升成果。一方面,应大力推行“多点联动、分散核查”的模式,加强各科室之间的统筹,由牵头科室统一协调、统一安排、统一政策口径,集中全部人力分散核查审计疑点,按类按量科学分配,促进疑点核实的快速实施。另一方面,要通过核实疑点之间的关系,利用业务分析会集中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准确定性,从完善体制机制和重大违纪违法案件提升审计成果,为市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大局。
(四)不断探索大数据前沿技术,推动技术革新。大数据审计技术方法将来会逐步引进各种数据挖掘工具和挖掘算法进行分析,能实现审计事项的预测、趋势、数据可视化。人工智能、卫星遥感、区块链技术逐步应用到大数据审计中,为自然资源审计,数据保护、分布式存储发挥了积极作用。审计人员要坚持把视角放在大数据审计最前沿,坚持开发应用新技术,熟练应用数据分析工具软件,积极思考推进审计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创新思维方式和审计模式,不断探索大数据审计,实现新时代大数据审计工作新突破。
(五)多渠道培养大数据审计人才,引领大数据审计。一是在审计实践中学习运用大数据。通过审计业务中计算机审计能手传帮带,让审计组成员熟悉应用数据采集、分析的基础,在推动任务完成的目标中提升大数据审计能力。二是积极引导学习大数据技能。审计人员特别是年轻审计干部,不能只局限于经济、财务、法律、管理等方面知识,还要学习掌握计算机大数据应用这门武器,在工作交流、网络教程、钻研应用中补其短板。三是通过轮岗、培训、绩效考核的方式提升大数据审计能力。将计算机审计人员轮岗到会计、出纳的岗位学习财务,把审计业务强的同志交流到计算机审计部门锻炼,如此提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