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黄柳
航空总医院将成为高校直属附属医院,以其为龙头医院的中航医疗未来走向如何呢?
又一家重量级企业医院前路明了。
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共建的航空总医院,已明确将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医院。
航空总医院2019年工作会上曾透露了“医院将整建制移交北航”的消息。
3月,医院院长王文标院内讲话表示,医院即将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医院,“历史给了大家一个新的舞台,也必将面对一个全新的挑战!”
2009年,奥运会之后的北京,与奥运场馆鸟巢、水立方仅15分钟车程,位于北五环边、毗邻地铁站的航空总医院迎来了发展的拐点。
这一年,在地方医院担任一把手院长多年,具备深厚管理经验与临床专家背景的新院长到任,这家知名度低、“常被人认为是卫生所”的企业医院开始改头换面。
“2012年的总收入高达5.8亿元,而2009年只有2.9亿元;2012年的门诊量达到100万人次,2009年却未到一半。”业内一家媒体曾报道并给出评价,三年时间让航空总医院从“名不见经传”过渡到“声名鹊起”。
但“声名鹊起”也无法回避的,是作为企业医院面临的改制之路。前任院长高国兰2014年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剖析,企业医院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长期游离于政府所办公立医院之外,属性不明确;第二,企业的主业一般都不是医疗,社会难以认同企业医院的品牌;第三,企业医院长期得不到政府在财政以及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在人才储备、科研发展等方面都存在差距,比如申报国家科研项目,很难得到关注和支持。
毫无疑问,面临企业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航空总医院度过了生存的危机。但生存以外,发展是另一个重要命题。
作为院长,接受财经媒体的采访,在于高国兰及其所在医院当时被赋予了新的重任,那就是牵头组建中航医疗集团。此举正是为了解决航空总医院及中航系统内其他医疗机构的发展问题。
2014年7月,中航医疗产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医疗”)在京挂牌成立。截至当年8月,中航医疗已整合了12家医院,此后,旗下医院数量不断增加,以航空总医院为龙头,多数机构为二级医院。
“在系统内打造一套分级诊疗的模式。”2015年,在我刊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上,高国兰曾对医疗集团的运行如是描述。
中航医疗挂牌成立的新闻通稿中陈述,航空工业通过成立中航医疗集团,对旗下医疗机构进行实质性整合,走集团化经营、集群式发展之路,为解决国企医院改制之困必将探索出一条新的改革路径。
在2013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背景下,中航医疗成立时还喊出:这是航空工业顺应国家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回应社会对医疗健康服务的迫切需求所迈出的关键一步,也是航空工业强势吹响满足社会大众身心需求、面向医疗健康服务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进军的号角。
时任医疗集团董事长高国兰曾向媒体表示,成立医疗集团后下一步是进行专业化的整合,打造品牌优势,强化人才培养、学科定位,实施药品的统一化采购。通过这样的运作,让企业医院的品牌发展得更快、更好。
华润入驻武钢总医院大概是企业医院改制最为著名的案例。
将“拉长做粗医疗产业链”作为战略思想……“官宣”声明还包括,集团将逐步实现“做大—做强—上市—扩张”四步走的运营目标。
以上市为目标,中航医疗期待成为医疗服务业的“巨鳄”,截至目前,中航医疗旗下医院数量已达88家。但龙头医院——航空总医院选择成为高校直属附属医院,无异于是“脱离集团”。据业内知名的惠宏医院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余庆松了解,中航医疗与航空总医院已就此后的新选择达成了一致意见。
中航医疗其余87家医院仍将延续集团化发展路径,已经有消息表明,中航医疗将选择新的合作伙伴加速上市步伐。
综合多方面信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进一步夯实综合性大学的定位,并以顶尖工科引领新的优势,其中包含与医疗、健康服务业的结合。如该校官网阐述,“航空航天是我国重点发展的高科技领域,新型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去年12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航空总医院,举行签约仪式。北航党委书记曹淑敏讲话指出,学校确立了“顶尖工科、一流理科、精品文科、优势医工”的学科建设方针,积极深化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医工交叉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她表示,北航与航空工业共建航空总医院,将充分发挥双方特色优势,开展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紧密合作,培养一流人才,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为建设航空强国、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记者查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网“院系设置”可以看到,该校2008年成立了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后,学校依托“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与首都医科大学合作的“大数据精准医疗高精尖创新中心”等,成立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官网称,研究院旨在前沿探索、大科学平台建设及应用转化方面超前布局,在医学-医工交叉产业领域,与全球精英携手,共同打造中国“医工硅谷”。
医工深度融合从学术指导委员会构成可见一斑,委员会组长及委员包含了樊代明、邱贵兴、俞梦孙、夏照帆等深耕医学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王拥军、王宁利、张抒扬、彭明强等知名医院的管理者和大专家。
记者2018年曾采访北方某港口下属一家运营状态上佳的企业医院,院长直言,站在改制的路口,医院最好的选择是属地化,即纳入地方卫生部门管理,但国企编制数量多,区内或消化不了。他表示,在政府为难的情况下,可能选择加入国有的医疗集团。
这也是当前绝大多数企业医院的选择,已经离开北京航天总医院中层管理团队的一位主任告诉记者,航天总医院在母体机构的支持下,可能也会并入某国有医疗集团。
曾任职企业医院并长期关注医院改制的北京市丰台区人大代表张文生向记者表示,成为高校附属单位,医院在获取作为社会卫生事业组成单元应该享有的政府补贴等方面并不占优势。
但担任航空总医院院长近八年的高国兰的表述,或许道出了这家医院医务人员的心声:“所有医院的员工都希望能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但大学附属医院与企业医院最大的不同是,很多医生都会很自觉地去学习,不断地学习,本科要考硕士,硕士还要考博士,不断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