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型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9-06-22 02:46:02向金林
装备制造技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企校学徒高技能

向金林

(广西机电技师学院,广西 柳州545000)

1 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内涵

从2014年底人社部发布《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到次年8月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制定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在这不足三个季度的时间里,完成了实施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共同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技工院校改革创新新举措之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的总体框架设计,其目的是鼓励企业与技工院校协同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融合开展学徒培训,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企业新型学徒制,重点强调“企业”二字,摒弃以往以学校为主体的模式,改为以企业为主体,主导制定职业能力标准制订的是企业,便于结合企业实际岗位标准、行业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课程标准。企业新型学徒制不是以中学应届毕业生为主要招录的对象,而是以企业新招录的员工或新转岗员工为主要招生对象。在教学指导方式上实行校企双师指导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强调以来自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提倡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并重,强化职业素养、安全操作规范以及质量管理等与企业息息相关的内容。

2 企业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不能达到企业岗位的要求,这个问题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毕业生到企业应聘上岗时表现出的共同特点是上手慢、职业素养差、安全意识弱、缺乏质量管理知识等,用人企业往往需要花大力进行气针对性培训才能逐渐胜任工作。另外,招来的毕业生呈现稳定性低、流动性大、走多留少的局面。显然,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且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传统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另外,为适应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必然涌现大批新的生产岗位,原有员工队伍的有针对性的培训需求量剧增。人社部鉴于学校传统培养方式培养的毕业生存在对工作岗位适应迟缓,不能对生产要求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等问题,提出了“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校企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全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技能人才培养,解决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不能满足企业岗位要求的问题,以缓解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1]。

3 企业新型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前已述及,企业新型学徒制强调以企业为主体,企业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体现企业的主体地位,辅之学校参与、政府指导和行业评价。广西机电技师学院的焊接加工、机电一体化两个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无论是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还是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以及教学组织等方面,都遵循企业现代学徒制的本质去构建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3.1 企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出发点是为了培养达到企业岗位综合能力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解决学校培养的技能人才不能有效对接企业岗位要求的问题,需要企校双方根据企业岗位对能力要求共同制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组织安排、考核评价机制等,严格按方案进行技能人才培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3.2 企校共同建设课程体系

企业新型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依据培养目标结合企业岗位需求,由企业作主导,加上学校参与,校企双方密切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开发把人文素养、企业文化、职业道德放在首位,能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两者融合一体的全新的课程体系。企业需求为核心、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是构建企业新型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关键所在,结合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及岗位基本能力、岗位专业职业能力发展要求等,确定公共文化课、公共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一体化课、跟岗实习等课程安排;以培养学生的职业专业技能为核心,学院的骨干教师、企业实践专家、技术专家一道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学院焊接加工专业与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企校双方基于“招工招生,共同培养”开展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目标瞄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遵循“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的指导思想,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化、课程内容项目化、课程教学一体化”的思路,构建符合企业生产特点的、以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见图1),并编写完成专业教材及相应的教学工作页,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教材与技能的对接。

图1 焊接加工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3.3 企校共同组织实施教学

企业新型学徒制采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来进行技能人才的培养,企校共同组织的教师团队实施教学,培养过程分基本素质、岗位基本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基本素质、岗位基本能力在学校由校企教师团队培养完成,基本素养培养通过将企业文化融入文化素养课程教学,在培养学徒素养的同时,培养他们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岗位基本能力培养,主要通过专业基础课和实训课教学进行培养,实施一体化教学,将企业的真实生产情境和真实生产项目、真实生产产品引入校园,引入课堂,通过企业真实项目的教学训练,不断学徒的实战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学徒的岗位综合能力主要在企业由企校教师团队,通过带徒的方式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参与企业生产,在生产岗位上培养完成,通过参与企业实际生产提高学徒岗位技能和岗位素质。

3.4 企校共同建设师资队伍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确实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关键。企业新型学徒培养采取“企校双导师”教学;在主要由学校完成的学徒基本素养和岗位基本能力培养。以学校骨干教师为主体,企业派出技术或实践专家组成教学团队负责承担学徒的学校教学任务。主要由企业完成学徒岗位综合能力培养,企业有计划地安排实践专家、能工巧匠、技术专家等优秀技术技能人才为主体,学院派出骨干教师高级实习指导师、技能大师等,联合组成教学团队,形成“企校双导师”,在生产现场近距离指导学徒,使之无论是技能水平还是职业素养都得到不断提升,比较快地达到预期的职业技能标准和相应的岗位要求,基本具备从事生产技能岗位工作的能力。另外,学校的教师在参与“校企双导师”培养学徒的过程中,其专业实践能力将会得到快速提高[2]。

3.5 企校共同建设评价模式

为提高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和完善各培养环节综合评价考核体系至关重要,如:学徒班在教学过程实施的“3+1”评价模式(见图2)。同时,除“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之外,校企双方还需要共同制订其他相关评价标准,主要是“学业评价标准”、“学徒评价标准”等。另外,在多元发展方面,为鼓励和引导学徒根据各自的特点和职业取向,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还根据岗位需要,参照相关岗位职业标准(由人社部门所制定的)。这样,质量标准强化了,理实真正有机统一了,学徒也就能学以致用了。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面,还应该引入第三方评价方式,由学校和企业之外的第三方从另外的视角对学徒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这样也函有教考分离的成分。通过完善的考核措施,助推教学标准对接行业标准以及岗位要求;其他方面,如技能竞赛、职业资格鉴定以及行业认证等也要注意尽量接轨[1]。

图2 “3+1”评价模式

根据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班学员发展特点及个性需求,深化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创新校企协同人性化管理模式。企业新型学徒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要求校企双方实质性共同育人。这就需要制定既适应企业发展要求,技工院校的实际工作又得到提升的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和技工院校双方在教学组织管理工作中,必须明确各自工作的内容、标准、程序,应该建立灵活可变的动态教学管理模式[2]。

3.6 企校共同建设管理模式

根据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班学员发展特点及个性需求,深化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创新校企协同人性化管理模式。企业新型学徒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要求校企双方实质性共同育人。这就需要制定既适应企业发展要求,技工院校的实际工作又得到提升的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和技工院校双方在教学组织管理工作中,必须明确各自工作的内容、标准、程序,应该建立灵活可变的动态教学管理模式[2]。

企业新型学徒制作为一种刚刚问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区别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近两年来,广西机电技师学院与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柳州方盛车桥、盛隆冶金等企业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通过企校双方共同招生、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组建教师队伍、共同实施教育教学、共同开展考核评价,培养学徒的综合职业化能力、岗位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学院企业新型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促使双方资源的有机融合,促进教学评价与工作要求相互融通,校企之间文化相互交融,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

4 结束语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人社部近年提出的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接用人企业岗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行技能人才培养,企业为主体全过程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无缝对接,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是未来职业教育的一种新模式。

猜你喜欢
企校学徒高技能
金光现代学徒班感恩教育的实践
魔术师的学徒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应对结构转型升级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的调查与思考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公民与法治(2016年3期)2016-05-17 04:08:47
企校合作面点人才培养的实践探讨
食品界(2016年8期)2016-05-14 18:29:25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焊接(2016年6期)2016-02-27 13:04:58
论《学徒的神仙》的叙事策略
澳大利亚学徒培训规模呈下降趋势
企校合作面点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