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敏
熊雄(1892-1927),原名祖福,小名中和,谱名中世,号中和,字罴士、披素,江西宜丰芳溪镇下屋村人。他一生足迹踏遍中、日、法、德,从参加辛亥革命到跟随孙中山参加护法护国战争,从一个乡村少年成长为黄埔军校杰出领导人。他的一生短暂而又不朽。作为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是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杰出的革命军队政治工作领导人,亦是1924—1927年国共合作时期创办的黄埔军校最后一任政治部主任,他被黄埔学员称为理论家“熊婆婆”,除了具有较强的军事政治能力和较高的革命情怀外,他还兼有诗人的文华。他悲壮激烈的革命情怀和情真意切的诗人风采一直勉励着后人,他的精神如同一团熊熊烈火照耀着我们迈向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
一
熊雄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先祖是前清举人。他的童年主要是在自家的培兰书室中阅读四书五经度过的。后来清朝废科举,办新学,他成为第一代接受新式教育的人。他从小就聪敏勤学,志向远大。1906年,熊雄不过是一个14岁的少年,面对国家动荡、情势危急的内忧外患,他暗自发誓,要参加革命运动,掌握自己的命运,并应时感慨道:“我辈青年应志在四方,不能再作井底之蛙,埋头诗云子曰了。”
15岁时熊雄考入瑞州(今高安)中学堂,18岁就读于南京优级师范学堂。1911年,他目睹清廷腐败无能后投笔从戎,为推翻清朝统治毅然赴南昌追随李烈钧加入了江西学生军。
1913年,熊雄在湖口参与了讨伐袁世凯的起义和抗击北洋军的战斗,失败后随李烈钧辗转至湖南乘轮船流亡到日本,靠在东京街头卖报为生,并入读孙中山创办的“浩然军事学社”,不仅学习了军事,还大量涉猎了文史哲方面的书籍。亡命途中,熊雄作《七绝·寄故园》一诗,表达了自己对故国的相思之情:
孤帆去国趁秋风,
碧水无边热血红。
回首故园何处是,
海天愁思托归鸿。
二次革命后,孙中山终于看清了袁世凯专制独裁的真面目,于1914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以扫除专制统治、建設完全民国和推翻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民主共和国为目的的中华革命党。深受孙中山影响的熊雄很快加入,此后他便跟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3年后又参与了其领导的护国、护法战争,被晋升为护国湘军总司令部上校参谋。他给自己取号“铁血书生”,为鼓舞士气,还抄录了3首当时流行的革命歌曲,分别为《从军乐》《击军歌》和《祈战死》,其中《从军乐》的歌词是:
亚东民国大国民,
赫赫同胞轩辕孙;
祖国之流泽长且深,
祖宗之遗念远且存。
保国保种保我家庭,
尽我天职献我身;
枪林弹雨仇莫忘,
大敌当前我军壮。
横刀向天人莫当,
国民侠骨有余芳;
国旗飘飞正当扬,
五色灿烂风飘荡。
祖国千秋万岁之金汤,
增我国民之荣光。
这些革命歌曲不仅表达了熊雄自己讨袁和为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决心,同时也激发了军中将士们的斗志。
此时的熊雄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国讨伐国贼、一展抱负,并作《五律·秋夜闻雁书怀》一诗:
雁唳惊秋夜,鸡鸣舞剑时。
壮心还激烈,故国益艰危。
知己无多在,孤怀不少衰。
漫漫戈待日,独客有余思。
1916年初,为跟随孙中山讨伐袁世凯,熊雄终于从东京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在看到祖国因军阀混战而民不聊生的惨状后,他满腔愁绪作《七绝·暮春之初黄昏登愉园小山凭亭栏集唐人句感时事也》一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
夕阳无限使人愁。
更怜遍地烽烟起,
空对苍生泪不收。
二
1919年到1925年,熊雄先后进入法国、德国、苏俄的语言学校、农业学校、林业学校和军事学校学习3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
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大批进步青年受到新文化运动和反帝爱国斗争的影响,纷纷想“输世界文明于国内”,其中工读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推动了留法勤工俭学的高潮。1919年受俄国十月革命和国内五四运动的影响,熊雄在林伯渠堂兄林修梅的资助下,顺此潮流取道香港,与国内众多优秀中华儿女一道,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知识和真理,远赴巴黎。回望故国满目疮痍,又遥想当年自日本归国时的豪情壮志,他深觉内疚并为激励战友而作《七绝·勉同袍》一诗:
裘马轻肥漫自夸,
西南暮气亦京华。
此行我愧终童志,
言念疮痍泪似麻。
熊雄除有一番精忠报国之志外,对父母也是极为孝顺,在取道香港时他作《七绝·登香港太平山思亲》一诗:
家山何处望峰烟,
屺岵徒劳岁又迁。
学债累累游债积,
何年偿尽赋归田。
居法时,熊雄与来自英美的友人同游埃菲尔铁塔,登高望远,仿佛看到遥远的故国,不禁忧虑起国内的军阀纷争,脱口道:
登高东望一咨嗟,
长剑倚天信手拿。
北海鲸鲵终就戮,
南圻逐鹿竟谁家?
这首诗热情地称赞了艾菲尔铁塔的宏伟,抒发了自己登高望乡国的情怀,歌颂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表达了对祖国陷于军阀混战的忧愤心情,寄托了他救国救民的凌云壮志。在法期间,熊雄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与进步华人一同讨论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使自己的思想得到提升。他还与李立三、陈公培等人在巴黎组织了留法勤工俭学会,号召旅法勤工俭学学生坚持勤工俭学和抗暴斗争。为争取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权利,熊雄等人组织了一系列活动。
1921年,熊雄从友人处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悲痛中做赋《哭亲诗》三章,“附闻亲朋,聊写我忧”:
夕阳照槐末,亲友辱书还;
远涉重洋至,乡情岂等闲。
何期读未卒,乔木萎故山;
欲哭已无泪,忧萦方寸间。
虫声鸣败叶,游子痛乡关;
大错长征铸,何时补缺残。
负笈频浮海,从军远渡河;
离情天独厚,埋恨地无多。
怕忆郴江约,怆怀风木歌;
庐山今惨淡,游子意婆娑。
暗落伤时泪,空挥挽日戈;
仰观云岫白,此恨不消磨。
遥望太行云,亲舍在何处;
追慕狄梁公,息鞭证芳素。
意气感平生,纵横明互肋;
之子乡书来,哀深江南赋。
绵绵恨无极,胡予此遭遇;
天步方艰危,惆怅欲何去。
这首诗道出了自己远在他乡得知父亲辞世的悲痛与自己十年间从军、逃难、学习的曲折经历,仍愿“追慕狄梁公”直至“息鞭证芳素”,同时抒发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无论是对父亲还是国家,此情深切感人,令人动容。
德国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故乡,为了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1922年3月,熊雄离法赴德留学。每周六晚,他都同周恩来等人在柏林的康德大街张申府寓所商讨筹组中国少年共产党,并与周恩来一起被张申府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3人又一起联合他人,通过写信的方式敦促在法国的赵世炎抓紧筹建中国少年共产党。同年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成立,也就是后来的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熊雄以代号“其光”加入其中,意为“熊熊其光”,表示自己愿为革命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此后,熊雄等人一边在其下设的共产主义研究会系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一边进行变革活动。也是在这一年,熊雄的好友盛成邀请他一起去巴黎创办工学月刊,熊雄在回信中附上两首诗,其一为小照自警诗:
坐悔飞扬误少年,
不教成佛不生天。
移山填海凭心力,
莫付苍苍任自然。
其二为七绝《春雪霏霏独步柏林皇后湖》:
湖水如绉雪如银,
天地无情却有情。
彻骨清寒谁领会,
自然和我斗输赢。
在诗中可以看出,熊雄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了质的飞跃,他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坚定和愿参与其中的远大抱负都表现了出来。
1923年,熊雄、赵世炎等12人作为中共第一批赴苏联学习的人员,到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苏联革命经验,并到苏联红军中学习军队的政治工作经验。这些都提高了熊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仅使他积累了一定的斗争经验,也为他后来在黄埔军校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三
1924年,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于广州黄埔创建了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希望借此成立以军校学生骨干为基础的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次年,熊雄同聂荣臻、叶挺等20多人从莫斯科奉调回广东革命根据地工作。熊雄到校担任政治总教官,开始了他一生最辉煌的时期——黄埔生涯。10月,在讨伐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中,熊雄任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秘书长,主要任务是协助当时的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工作。
东征胜利后,1926年熊雄代替离任的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并实际主持政治部工作,兼政治大队大队长。期间,熊雄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和建立了一系列政治教育计划和政治工作制度。一方面,聘请恽代英、萧楚女等人为政治教官,邀请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到校作政治演讲,熊雄自己还担任《军队中政治工作》与《本党宣言训令》两门课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熊雄主持编辑《黄埔日刊》并成为其主要撰稿人,主持编印《军校政治月刊》《黄埔潮》等刊物,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向军校学生灌输孙中山的革命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革命思想教育,广泛传播了革命思想。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为破坏国共合作,奪取革命领导权,发动“中山舰事件”,熊雄临危受命,任中共广东区委成立的党团书记。5月,蒋介石又在国民党二届一中全会上发动“整理党务案”,并于6月7日在黄埔军校发表讲话中要求军校中的共产党员公开党籍、不准跨党,还妄想通过高官厚禄拉拢这些共产党员,旨在削弱共产党员的力量。在熊雄所在的党团的努力下,军校的共产党员拒绝公开身份和退党。在北伐前,蒋介石将自己写的一篇《留别全体官长学生书》交给熊雄,嘱咐他在《黄埔日刊》上公布此文。针对蒋介石在文中含沙射影的攻击共产党的行为,熊雄勇敢地站出来发表了《对校长“临别赠言”的说明》一文,指出坚持孙中山“主张容纳各派革命分子”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共产党既是代表工农的政党,自有其独立性”,公开揭露蒋介石的反革命篡权阴谋。
1927年3月,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蒋介石的反共反人民行为愈发明显,广州的政治形势也越来越险恶。此时,熊雄坚守工作岗位,沉着领导学校工作,坚决按照党的指示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成为支援北伐战争的坚强后盾,保存了革命力量。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熊雄依然不改英雄本色,公开在军校召集的国民党特别党部全体党员大会上表示拥护武汉国民党中央的“四大方案”,引导黄埔学生坚持国民革命的正确方向,维护国共合作的原则。同时熊雄为保卫革命果实而领导了广州工农革命群众举行的游行示威,不断地揭露和打击国民党右派的叛变活动。4月15日,广东反动派在广州进行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熊雄面对军校教育长方鼎英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他沉痛地说:“这次清党,乃蒋的蓄谋。蒋介石甘作孙中山先生的叛徒,违反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背弃中山先生的遗嘱,竟敢置北伐大敌于不顾,而作出如此自断手足的清党举动,破坏革命。这种不顾大局、自掘坟墓的勾当,将是白费心机,最为可耻!”他还坚定地表示“要将一腔热血洒在黄埔岛上”。方鼎英无奈之下只得要求熊雄出国学习。当天熊雄在勉励送行师生继承孙中山的遗嘱,将国民革命进行到底后,被迫登船离去。驶至江心,熊雄不幸被捕,先后被关押在广州市公安局、南石头惩戒场。直到英勇就义前,熊雄还作短诗赠给黄埔第四期学员,刊登于1926年《黄埔日刊》上,名为《黄埔杂诗》:
人世斗争几日平,
漫漫也应到黎明。
听潮夜半黄埔客,
充耳哭声和笑声。
这首诗表达了熊雄作为共产党人的那种以天下兴亡和百姓疾苦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必将实现和革命事业必将取得成功的坚定信念。1927年5月17日,熊雄被提审,他意识到自己难以活着回来再见狱友,便镇静自若地与难友们告别:“好!我走了。”“我们永别了!”就义时,熊雄年仅35岁。
熊雄从追随李烈钧到孙中山,从辛亥革命到“二次革命”,从儿时的培兰书室到黄埔军校,他的一生都在为民主、为人民、为正义而战斗。作为中国共产党内最早从事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杰出领导人,他几次临危受命、机智冷静地坚守工作,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临危不惧的态度;英勇就义前的坦然从容,表现出一名爱国主义者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狱中还不忘教育狱友、慰勉狱友,表现了一名革命者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
1959年,周恩来在参观中国革命史展览时高度肯定了熊雄在中国革命事业中的丰功伟绩——“宣传黄埔要宣传熊雄”。1984年,熊雄生前的战友兼同事聂荣臻元帅亲笔题词——“熊雄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世纪80年代,为更好地弘扬熊雄的革命精神,他的家乡江西省宜丰县专门组织熊雄烈士事迹的整理研究工作;2012年宜丰县成立了熊雄研究会;近几年,宜丰县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学习熊雄烈士革命精神活动。尤其是在当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缅怀、感受和学习熊雄的高尚品德和为国为民的革命情怀、诗人风采尤为重要,从中可以领悟到一个党员的初心,牢记时代新人的担当使命。
(责任编辑:胡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