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未来课堂的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

2019-06-21 10:26马舒娴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

马舒娴

【摘 要】本文从专业人才职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分析用人单位对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的人才需求,提出基于未来课堂的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以未来课堂为支撑,基于物流职业素养架构,打破传统物流学科体系,以贯穿物流岗位序列之能力单元知识点和工作任务为学习内容,以物流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展现形式,以多元化评价体系为质量保证,专注于以企业实际工作情境设计为任务,使师生通过教学云平台交流讨论,集思广益,探讨情境任务解决策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从而适应物流行业对物流岗位的人才要求。

【关键词】未来课堂 物流管理专业 信息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B-0062-05

当前,我国物流经济迅速发展,物流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物流专业人才已成为影响物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被国家列入 12 类紧缺人才之一。现代物流是朝阳产业、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支柱产业,在每一个物流服务环节,都需要大量懂技术、能操作的人员。这就给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带来新机遇,提出新挑战。

在社会信息化时代,一种新型的面向培养创新人才和新课改的未来课堂应势而来,带来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让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学习者能尽情享受信息化教学模式带来的新成果、新体验,更好地适应物流行业对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的人才需求,成为能适应社会需要的现代物流业劳动者、应用型技能人才。

实践表明,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必须抓好能力培养,才能解决物流人才供需脱节的矛盾。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其教学模式密切相关。现有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与学生全面发展、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不相适应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必须研究改革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构建基于未来课堂的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使它具有自身的特点,有明确实施内容、实施策略,并落实保障机制。

一、未来课堂概述

未来课堂是智能学习空间,是在信息化推动下,满足未来创新人才培养需求,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型课堂。其核心是互动,通过互动构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主體和谐、自由发展的教学环境和活动。

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未来课堂。未来高度发达的网络将为未来课堂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日趋紧密的人网关系必将促进未来课堂与网络融为一体。在小范围内,未来课堂可借助以太网,ATM 网等局域网得以实现;在大范围,便可依托互联网。它能够很好地进行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比如,利用长风教学云平台构建未来课堂,进行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设计,开展教学实践,就避免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未来课堂必定是高效课堂,倡导双主教学结构理论,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认为“学生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主张“自主、合作、探究”。其主要组织形式是学生开放式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以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和各种信息之间的及时沟通交流。

未来课堂改变教师角色,教师不再是传统课堂的“圣人”,“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互动以及个性化接触的时间增多,所传授的“知识”不仅是教材上的静态知识,更多是顺应信息时代的动态“知识”。

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主体为普通中专、职业高中(中专)和技工教育的学生。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指标是能力培养,其权重不断提升。物流管理专业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物流行业需要的就业能力,包括对待物流工作的信念、态度,承担岗位责任,运用知识、技能完成物流一线应用型、技能型的职业活动所应具备的能力。

(一)物流行业岗位群分析。我国下足功夫发展现代物流业,把物流人才列归 12 类紧缺人才,千方百计促进物流教育和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物流行业一线岗位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无法招聘到急需、适用、满意的物流人才。为了满足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需要弄清物流行业岗位群情况,了解各类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如何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从岗位层次看,物流人才可以分为一般物流操作人员以及初级、中级、高级物流人才共 4 个层次。一般操作人员负责具体操作,偏重于体力劳动;初级人才通常是基层管理人员,要求他们熟练使用管理软件,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初级物流人才和一般操作人员属于执行层,两者约占 44% 的物流岗位,用人单位一般要求具有 0~3 年的工作经验。中级物流人才任职物流经理、营运主管等,主要负责具体物流业务的计划及指挥,约占 47% 的物流岗位,一般要求具有 5 年左右的工作经验。高级物流人才属于企业高层,主要负责企业物流方案的策划等运筹管理工作,是物流总指挥,起到主持大局的关键作用,约占招聘岗位的 9%,招聘单位对他们的要求严而高。

从工作内容看,物流行业对物流类人才的需求可归结为三类:一是企业物流人才,主要有技能操作、管理等物流人才,包括在物流各服务环节的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如配送人员、运输管理人员等。他们必须熟悉物流行业,掌握物流仓储、运输、包装、装卸等知识技能,实际操作熟练。二是物流企业人才,具备物流知识技能,成功地营销企业的物流服务,常见的是第三方物流营销人才。三是物流研究人才、物流规划咨询人才,他们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及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物流技术创新能力,是复合型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不会是单个职业层次,实际上是一个职业岗位群。通过对用人单位、毕业生进行调研,了解到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大多数从事采购、仓储、运输、配送、国际物流等业务工作,与这些工作相对应的岗位如表 1 所示。

(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定位。在上述物流行业岗位四个层次中,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刚开始工作时,往往是在第一层次当一般操作人员,从事派件、搬运、装卸等体力劳动。这些体力活只需要经过简单的岗前培训,能吃苦耐劳就行。显然,物流管理专业不能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这个层次,而第三、四层次要求过高,中职毕业生的基础与素质难以达到要求。最合适是定位在第二层次基层管理人员,经过第一层次的工作锻炼,在基层管理人员岗位上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服务企业,胜任岗位工作。

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以培养具有现代物流各服务环节的专业知识、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综合素质较高、具有从事物流各服务环节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毕业生主要服务于交通运输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等,其就业岗位主要有两类:物流操作类和物流管理类岗位。毕业生进入物流行业后主要从事物流操作类工作,一般需要 5~7 年的基层岗位工作积累后才能胜任物流管理类岗位,这类岗位一般是物流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如运输主管、仓储主管等业务主管。他们通过努力,还有可能争取进入更高岗位层次。

(三)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立足行业岗位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再确定,使毕业生与就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目前,一些毕业生到企业后眼高手低、过于浮躁,难以沟通,缺乏适应性,企业不得不花费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对其进行职业培训。而掌握一些职业技能后,这些毕业生又会改换工作岗位,给企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也造成自身心理上的伤害,致使一些物流企业宁愿多花薪水招聘有经验的员工也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针对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适时修正完善,加强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升职业能力,以达到顺利就业、稳定就业的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是为物流行业培养、输送合格的初、中级一线劳动者和应用型技能人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进入工作岗位;另一部分学生则通过对口招生等渠道进入高职等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因此,本文确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满足物流行业需求,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懂得行业规范,掌握必需的知识技能,了解物流营运流程,胜任运输业务、仓储与配送、物流营销、信息处理等物流岗位工作,具有物流从业资格,具备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初、中级物流专业应用型技能人才。

三、构建基于未来课堂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要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根据物流行业和职业岗位群的人才需求,加强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构建基于未来课堂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培养面向物流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主动顺应物流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新形势,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加快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急需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这种人才必须具备物流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使用人单位的需求得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获得支持,实现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因此,构建基于未来课堂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必须根据工作岗位对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整合教学要素,理清教学诸要素和职业能力的关系,给它们有效衔接创设适宜的环境条件。

基于未来课堂的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未来课堂为支撑,基于物流职业素养架构,打破传统物流学科体系,以贯穿物流岗位序列之能力单元知识点和工作任务為学习内容,以物流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展现形式,以多元化评价体系为质量保证,专注于以企业实际工作情境设计为任务,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沉浸在情境案例中,师生通过教学云平台交流讨论,集思广益,探讨情境任务解决策略,知识更容易理解,技能更牢固的掌握,学生更能适应物流行业对于物流岗位的人才需求。

(一)体现未来课堂的特点。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加速了物流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信息化进程。未来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给构建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提供了保障。这种教学模式体现未来课堂的五大特点:

1.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未来课堂上,多媒体视听设备、平板电脑等现代化的各种终端教学设备、配套的实训设备,涵盖智能教学环境、一体化实训环境等两部分。智能教学环境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包含教师及学生智能终端、交互智能平板、视频展台等,软件配套移动授课系统、多媒体交互白板软件、个性化课堂互动系统、教学管理云平台和相关数字化教学资源等。一体化实训环境支撑实际操作训练,包括物流仓储、包装、运输、国际货代等各种实训环境。未来课堂为师生提供以互动为核心的教学活动环境,充分发挥师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师生自由、和谐发展。

在未来课堂,教师可以在交互式智能平板指示学生进行各知识点的学习。学生使用平板电脑按教师指令进行学习,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实训内容可以按教师教学安排及时进行,保证学生更熟练地掌握操作过程,提高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差异化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

2.完备的数字化资源库。未来课堂的支持系统包括物流教学云平台、物流资源云平台。未来课堂的数字化资源库是依据物流职业岗位需求开展调研,组织职业研究专家反复研讨、大量论证而设计研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通过信息化教学,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活泼,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学生学习兴趣浓,教学效率高。物流数字化资源系统有三大功能数据库:学习知识点库、案例库和任务库。

3.新颖的互动环节。未来课堂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能交互授课、移动授课,具有即时测评、师生实时互动等功能,利于实施互动式教学、个性化教学、一体化教学及体验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即时指导教学活动,更好地发挥教学的引领作用,激趣、导学,及时答疑解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跟老师、同单元同学交流,并利用一些碎片化时间学习;现代化通信的便利性,支持学生与物流管理专业导师团队进行在线交流,得到即时学习指导。设计新颖的、高效的互动环节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自如,教学手段更为丰富,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

4.丰富的实训内容。实训是理论联系实际、巩固专业知识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通过实训,学生增强了对物流设施设备、活动的流程和行业发展现状的感性认识,能自觉、主动意识到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找差距,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实训内容中安排的团队合作项目,有助于增强学生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现场测评系统与实训室对接,提供了理实一体化实训环境,包含物流仓储、包装、运输、货代、国际物流以及供应链等多个物流环节业务,实现功能型的物流实训,让学生深入理解物流服务的综合性。

5.全面的考核评估体系。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采用学习结果评价和学习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把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主体,积极参与其中。

采取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后台这种强大的分析功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做学习考核记录,包括学习内容访问记录、考核记录、实训记录、互动记录等;通过对学习考核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多元化评价学生,并及时互动反馈。学生可以即时提交课堂小练习、课堂课后考核、测评或任务完成报告等。

通过多元化评价,实现学习情境、学习任务的真实性和情景性,实现量化与质性评定的整合,实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实现学生主体学习过程的多元化体验。多元化评价体系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充分发展。

教学实践证明,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融合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高效、愉悦地学习,符合物流行业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结构。基于未来课堂的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的结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媒介和认知。其中,学生和教师位于教学结构的核心,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围绕人与认知的互动、人与教学媒介的互动展开。它的核心教学理念是“学”为中心,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现代物理空间、智能教学空间,各结构要素之间多种层级的互动而形成新型教学活动。一是各结构要素间具有多维性(具体见图 1);二是各结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耦合,具有一定的层级关系(具体见图 2)。

图 1 太极图形标明了学生、教师的双主体地位,以“人”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结构包含学生和教师、教学媒介、认知三个维度。

教学媒介是教学活动顺利推进的基础条件与保障,包括显性教学媒介、隐性教学媒介。其中,显性教学媒介是教学的物化技术,包括信息化教学技术装备资源,比如多屏显示终端/交互式白板、平板电脑、即时反馈系统、智能课堂实录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教学资源等。隐性教学媒介是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学习策略等。信息化教学的物理构造实现显性、隐性教学媒介的重新整合。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设计布局具备适应性、扩展性、灵活多变性以及促进教学活动有效性等特点,使得教学活动可观察和监控,方便诊断,更适应不同类型、用途的教学(活动桌椅、多屏显示、师生的位置可以灵活多变)。如图 3 所示。

(三)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物流行业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物流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等的掌握。从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聘用反馈信息当中反映出中职毕业生操作技能水平较低,不符合物流企业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需求。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承担着为物流产业提供基础性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任。然而,现有的物流专业教学模式致使物流人才培养之“供给”与物流人才的社会“需求”间存在较大矛盾,物流企业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物流专业毕业生存在“难就业”的困惑。

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要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主动联系物流企业,加强校企合作,邀请物流企业参与专业课程设置、开发,使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更加职业化。同时,针对生源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开展分层次分模块教学活动。构建由公共课、专业课、技能实训课、选修课等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依据生源基础和个性特点,组合各模块课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人人成才。

在物流技能训练上,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充分发挥教学诸要素的整体作用,加强物流职业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规范的训练、培养。

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训方式等内涵建设上更具职业指向性,使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物流行业的需求。这样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心存问题、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动脑、动口、动手实践,将主要精力用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上,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领会和应用知识,掌握操作技能。首先,以教学和学生为主体设计课堂教学环节、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等。同时,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他们的参与意识,把启发式教学、交互式讲学、任务导向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有效、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利用网络技术、通信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增大物流知识信息量,加快传播速度,使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突破传统,形成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个更有效、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比如,运用任务教学法以任务为核心组织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前设定任务,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将学习内容制作成为 7~12 分钟的视频,把学习任务和学习资源放到“云空间”,供学生下载、观看教师的内容讲解,学生将觀看后的感想和问题发布至“云教育”平台,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课堂上以团队合作方式解决具体问题,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应用性和实践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职业能力,还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创造力,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加快掌握技能。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育创新模式的探讨
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采购与库存管理课程预测实验教学研究
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实现高职学生自主学习
初探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中的应用
浅谈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高职公共英语评价体系的构建
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教学实践研究①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方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