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MAT 学习模式与数学问题设计

2019-06-21 10:26毋翠玲和小军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二分法阶段情境

毋翠玲 和小军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 4 MAT 学习模式,阐明数学学习与 4 MAT 学习模式的关系,以普通高中课标教材必修一“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问题设计为例,论述“四何”(为何—是何—如何—若何)数学问题的设计法及其应用,并对基于 4 MAT 学习模式的数学教学提出四条建议。

【关键词】数学教学 4MAT 学习模式 数学问题设计 “四何”问题设计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B-0027-03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对于问题设计,有学者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模式。譬如基于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视角设计问题,综合教学资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构建问题设计模型(杨雪,孙杰等,2011 年),该模式重视问题的情境性、可挑战性和开放性。另外,有学者基于学生学习视角分析 3 C 3 R(content,context,connection,researching,reasoning,reflecting)问题设计的构成要素、基本观点及应用价值,指出问题设计的六个要素,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设计问题(冯锐,缪茜惠,2010 年),该模式重视问题的全面性。有学者基于信息技术视角构建面向理科、文科的问题设计框架(胡小勇,2006 年),该模式有框架清晰、易于操作的特点。以上模式分别基于问题解决、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视角设计问题,存在问题情景设置困难、考虑要素过多、问题设计框架过于理想化等缺点。4 MAT(natural learning mode)学习模式根据人的学习风格不同将问题分成四类,以循环的方式进行编列,旨在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笔者基于 4 MAT 学习模式,指出 4 MAT 学习模式的系统学习循环圈与数学学习的内在关联,然后提出“四何”数学问题设计法,结合高中数学具体案例设计问题,并对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提出建议。

一、4 MAT 学习模式简介

1979 年麦克锡(Bernice McCarthy)创立 4 MAT 学习模式,这种模式经过不断完善发展,已成为一种颇有影响的教学模式。图 1 展示了 4 MAT 学习模式的核心理念:任何学习都是由“为何—是何—如何—若何”组成的循环圈,依次对应“把握学习价值—透彻理解概念—積极操练技能—灵活应用”四个阶段的学习。其间学习者左右脑交替轮换历经八个学习阶段:连接与关注—— 想象与讲解—— 练习与扩展—— 提炼与表现。

二、数学学习与 4 MAT 学习模式的关系

有学者对 4 MAT 学习模式进行数学教学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学生数学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的成绩(Enver Tatar and Ramazan Dikici,2008 年)。学生在课程成绩、学习态度上都好于传统教学(Sevinc,Mert Uyangor,2012)。传统教学中,教师也重视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学习方法,但未必知道让学生使用某种学法的原因,也未必了解左右脑与学生学法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数学学习对左右脑的协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通常数学成绩突出的学生左右脑的协作能力较强。4 MAT 系统学习循环圈具有左右脑交替轮回的特色,可以促进左右脑协调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由此可以看出,4 MAT 学习模式与数学学习一般模式存在一定的关系。如下表 1 展示两者间关系。

(一)输入阶段的学习过程。4 MAT 学习模式经历连接、关注两阶段学习。在连接阶段,学生运用右脑学习,自然地将内容与生活相连接,而非简单的告知;在关注阶段运用左脑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学生的想法、反思学习体验并形成自己的疑惑,从而感知数学学习内容。

(二)相互作用阶段的学习过程。4 MAT 学习模式经历想象、讲解两阶段学习。在想象阶段,学生运用右脑学习,在头脑里勾勒出原有的数学知识图像,采用能反映核心概念的右脑分析方式活动;在讲解阶段运用左脑学习,分析、形成核心知识、新的数学认知结构雏形。

(三)操作阶段的学习过程。4 MAT 学习模式经历练习、扩展两阶段学习。在练习阶段,学生运用左脑学习,不断练习所学知识,旨在达到熟练的程度;在扩展阶段,运用右脑学习,协调知识、技能、学习材料和思想方法,初步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四)输出阶段。4 MAT 学习模式经历提炼、表现两阶段学习。在提炼阶段,学生运用左脑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在表现阶段,学生运用右脑学习,充分表现自己,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4 MAT 学习模式与数学学习一般模式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4 MAT 学习模式有八个阶段,数学学习一般模式有四个阶段,数学学习一般模式的每一阶段对应 4 MAT 学习模式的两个阶段。倘若将 4 MAT 学习模式的八个阶段融入数学学习的四个阶段,那么 4 MAT 学习模式的系统学习循环圈将引发数学的系统循环学习,而且可以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基于 4 MAT 学习模式的“四何”数学问题设计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如果能够依据 4 MAT 学习模式的系统学习循环圈设置问题串,那么就可带领学生完成数学的系统循环学习。下面具体阐述基于 4 MAT 学习模式的“四何”数学问题设计法。

(一)“四何”数学问题设计法。4 MAT 学习模式由“为何”“是何”“如何”“若何”四部分构成,由这“四何”出发设计问题的方法,简称“四何”数学问题设计法。

“为何”即 Why 类问题。此类问题的设计应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认知内驱力为目标,教师以回顾复习旧知为先导,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譬如,游戏情境、实践情境、现实情境、过程式情境、悬念情境、竞赛情境、类比和猜想情境、争论性情境。以“动”“活”“挑战”“冲突”等学习动力源为依据,创设构造情境、动态情境以进行问题设计。

“是何”即 What 类问题。此类问题的设计应以唤起学生的自我监控为目标,可采用元认知提示语的方法,使学生可以调用自己的思维策略,主动探究问题。学生能够实施自我监控是设计问题的依据。

“如何”即 How 类问题。此类问题的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为目标,可采用理解性提示语的方法。问题设计应以调用学生已具备的原理、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的能力为依据进行设计。

“若何”即 What…if not 类问题。此类问题的设计应以激发学生多方向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深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结合波利亚“怎样解题表”的第四个步骤“回顾与反思”设计问题。以解题后的“再认识”和“元认知成分”为依据进行设计。

通过“四何”问题的驱动,学生完成 4 MAT 学习模式四个象限八个阶段的系统学习循环圈。其中,“为何”“是何”层次较低,“如何”“若何”层次较高。这样循环上升的问题设计,不仅使问题具有梯度,而且交替轮回使用左右脑,满足了用心反思、直观感知、付诸行动等不同学习风格的需求。

(二)“四何”数学问题设计法的应用与举例。“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作为普通高中课标教材的新增内容,融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两大数学思想方法于一体,是函数部分的升华,广泛受到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下面以“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问题设计为例,介绍“四何”数学问题设计法的应用。

1.设置“为何”问题,明确“为什么学”。播放幸运 52 猜价格的游戏节目及一段视频: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工人师傅维修电话线路故障的画面,通过设计游戏或实践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达到“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时,顺势针对情境直接设计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譬如,设计如下问题:①大家通过幸运 52 猜游戏的节目,思考如何能更快地猜出价格?(激发认知内驱力)②通过观看《工人师傅维修》的视频,思考如何能更快找到故障所在?(激发认知内驱力)③通过这两个例子的解答对三次方程 2x3+3x-3=0 根的求解有什么启发?(产生困惑,明确学习“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意义)

2.设置“是何”问题,明确“学什么”。采用元认知提示语“你知道什么?”“你有什么体会?”设计问题,针对教学核心知识“二分法”与幸运 52 猜游戏之间的关系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譬如,設计如下问题:①你对“工人师傅”和“猜价格”两例子的处理办法有什么体会?(体会监控)②你知道哪些函数的零点?此三次方程的解应该是哪个函数的零点、有没有零点呢?(思维监控,自主探究)③你觉得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关键步骤是什么?(自我反省)

3.设置“如何”问题,明确“学以致用”。采用理解性提示语“利用二分法……”设计问题,以使学生灵活应用。当学生明确“二分法”的操作步骤后,可直接设计利用“二分法”求解的题目。譬如,设计如下问题:①用“二分法”求三次方程  2x3+3x-3=0  的解(精确到小数点后 3 位)?(直接操练)②用“二分法”求如下问题:有 27 个形状、大小相同的小球,其中有一个球比其他小球略重,你用天平称几次可以找出这个球?要求次数越少越好。(复杂的操练)③用“二分法”求这样的问题:“上海某公司需要扩大规模,提高生产产值。已知该企业 2010 年的生产总值为 30 万元,要使该企业从 2010 到 2013 年这 4 年的生产总值的总和达到 210 万元,则该企业生产产值的平均年增长率应为多少(精确度为 0.01)?”(灵活应用)

4.设置“若何”问题,明确“还能学什么”。重点设计“还有哪些方法?”等开放性问题,促进思维的发散性。当学生学完“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后,为促进知识的系统性,可设计变式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譬如,设计如下问题:①请同学们编制一个问题,同桌交换解答。(多角度思维)②反思这节课所学内容,具体说说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思想方法?(深层次思考)

4 MAT 学习模式在第四象限的任务是将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整合归纳,并为下一循环的学习作准备。通过整合并创新知识,达到学习循环圈的终点,这个终点将是下一个学习新的起点。在“四何”问题的带领下,使学生完成数学系统学习循环圈的学习。

四、基于 4 MAT 学习模式的数学教学建议

“四何”数学问题的编排具有层次性和循环性,问题的数量少而精,问题设计紧扣核心知识,“为何”“是何”“如何”“若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四何”问题,协调四个象限的活动,引导学习者完成 4 MAT 学习模式的系统学习循环圈。就学生而言,因学习风格不同,在某一阶段的学习会出现不顺利的情况,比如,倾向于用心反思的学习者习惯于观察、倾听、反省来过滤知识,但却忽略对知识的直接体验。事实上,通过直接体验后再对知识进行过滤才是教学的本质要求。相反,对于倾向于直接体验的学习者来说,其反思、观察相对较弱,事实上在教学中引导这部分学生进行反思是有困难的。高中数学要强调学生多种学习方式的锻炼,掌握查阅资料、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元认知学习等学习方式。实际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带领学生实现 4 MAT 学习循环圈呢?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分享体会。4 MAT 学习模式第一象限,通过创设情景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动机。在学生亲身体验学习情境后,设置“为何”问题串,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交流、倾听与反思。整个课堂充满民主开放的气氛,利于学生获取体验并分享体会。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获取和反省核心知识。4 MAT 学习模式第二象限,要弄清楚核心概念,抓住核心概念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形式化的背后透视数学知识的本质。设置“是何”问题串,在讲授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思考和反思,引导学生将核心知识和自身融为一体。整个课堂充满教师讲授和学生反省的气氛,帮助学生实现客观和主观的平衡。

(三)教师要善于评价并引导学生自评。4 MAT 学习模式第三象限,要组织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练习。设置“如何”问题串,在学生操练后,对数学问题解决的每一步都要作出评价,譬如,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解题速度是否快捷,哪种方法更好,到哪一步作不下去了?有针对性的评价实际上就是学生反思成长,熟练掌握技能的过程。整个课堂充满操练和评价的气氛,再次实现从客观知识到主观体验的平衡。

(四)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反思和创新能力。4 MAT 学习模式第四象限,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设置“若何”问题串,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体会。引导学生反思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所经历的过程与方法,所体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知识的整合和创新能力。这个阶段充满学生反省和系统化知识的气氛,实现从实践操作到主观体验的平衡。至此,一个完整的循环圈已在教师的组织下完成,这将是新的学习循环圈的起点。

麦克锡(Bernice McCarthy)的 4 MAT 学习模式,以循环连续体贯穿始终。运用全脑学习理论,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顾及个体差异。以“为何”“是何”“如何”“若何”问题串引领学生思维。教师利用 4 MAT 学习模式实施教学,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在核心概念的带动下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得以展现。

【参考文献】

[1]杨 雪,孙 杰,吴春雨,等.基于 PBL 教学模式的问题设计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6)

[2]冯 锐,缪茜惠.面向问题导向学习的 3C3R 问题设计模式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0(1)

[3]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美)伯尼斯·麦卡锡,丹尼斯·麦卡锡著;陈彩红,庄承婷译.当代前沿教学设计译丛自然学习设计面向不同学习风格者差异施教[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5]Enver Tatar,Ramazan Dikici.The effect of the 4MAT method (learning styles and brain hemispheres) of instruction on achievement in mathematic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ducation in Science & Technology,2009,40(8)

[6]Uyang·r,Sevin·Mert.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4MAT teaching model upon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 leve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Studies in Education,2012(2)

[7]孔凡哲,曾 峥.数学学习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祝玉兰,曾小平.中小學数学创设情境与提出问题的策略[J].数学教育学报,2004(4)

[9]宋晓平.数学课堂学习动力与“教学用问题”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6(3)

[10]涂荣豹.数学解题学习中的元认知[J].数学教育学报,2002(4)

[11]王光生.问题设计与数学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6(2)

[12]徐彦辉.数学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与数学问题的提出—— 探索一种通过“回顾与反思”来提出数学问题的模式与方法[J].数学教育学报,2015(1)

[13]严士健,王尚志,张饴慈,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毋翠玲(1977— ),女,汉族,河南焦作人,硕士,中学一级,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从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二分法阶段情境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用“二分法”看七年级学生数学应用题的审题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
“二分法”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用二分法的原理巧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