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琛
摘 要:近几年,微课的研究如火如荼,微课被广泛应用到各教育领域中。本文重点探讨如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结合课程目标和职校学生特点有效应用微课的对策。
关键词:微课 计算机应用基础 职業教育
《2018中国职业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报告》指出:“在中国职业教育技术重要发展上,‘微课和‘立体教材、翻转课堂、在线学习均被认为在未来一年之内会取得重要进展。 ”微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理念,具有时间短、主题突出、资源小巧、易于传播、创作门槛低等特点。在2016年视频元年和2017年知识付费元年的风口带动下,微课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截至2019年2月,CNKI期刊数据库中以“微课”为关键词的文献已有24881篇,其中,以主题=微课、中职,或者题名=微课、中职为关键字搜索的文献总共有2643篇,而中国微课网上“2018年第四届中小学微课征集活动”作品提交已超过2万件。
一、对于微课的理解
2010年,我国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2011年—2013年国内微课实践不断丰富且研究逐步深化,其概念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众多教育技术界专家学者、教育行业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官方文件中对微课给出了十多种定义。本文采用张一春教授在2016年更新的微课概念界定,即“微课(Micro-lesson)是指以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达到最佳效果为目标,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视频、动画等形式记录或展示教师围绕某个(某些)知识点(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可见,微课体现了教师能充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进行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针对特定教学任务,制作学习资源的能力。
微课的研究如火如荼,专家们一致认同微课设计时首先要将其定位于“学习型资源”,应从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的角度考虑;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资源和主体内容,微视频质量决定微课的应用效益;微课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定位
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信息素养在当今时代已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针对信息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应然之举。目前,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为主要特征,是国家规定的众多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
课程重在教会学生计算机基础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日常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职校学生十分重要。具体教学中是否选择微课应进行辨证思考。
1.选择微课的理由
一是微课的首要特点是通过流媒体形式将所要讲解的知识呈现出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学生更好掌握课堂教学脉络;二是微课的使用非常便利,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学习,没有地点要求,利于随时辅导;三是职业学校住校生比例大,可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的微课为住宿生提供课外的有效学习资源。
2.不选择微课的理由
一是计算机操作需动手实践,纸上谈兵难以获得实效;二是计算机显示屏幕远大于学生常用于观看微课的手机屏幕,一些微课视频在手机上观看效果不佳;三是职教学生的差异限制。以南京职教就读学生为例,学生只需达到中考总分60%的录取线便可进入学校。而班级中学生分数差异有可能达到100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差别大,学习心理状态复杂,学习兴趣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适合他们的学习策略与学习内容差别也就很大。
因此,在长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中,计算机教师更倾向于使用教学网络进行现场教学指导,以获得实时反馈并直接指导学生掌握操作要领。
三、微课有效应用环节的探索
为了扬长避短,发挥微课的资源优势,经过几个学期的尝试,笔者认为,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里最为有效的两个环节应是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知识预备以及课后的个性辅导。
首先,微课在课前知识准备环节可以大展拳脚。以计算机发展历史为例,课前可以通过微课让学生了解自二战以来计算机诞生的历程,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硬件构成,教师不必再占用大量课堂时间讲授传统教材内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主要用于开展高认知性、高主动性的项目式学习。再如WORD的表格教学,课前通过前测可以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对表格的掌握情况,通过微课,让学生掌握表格中的概念如单元格。单元格名称,掌握选项卡中各命令的使用,这样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投入更多时间与每位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改变教学和协作方式。
同时,课后的个性化辅导环节也是微课学习大放异彩的领域,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用于解决重点、难点的微课视频,自主管理其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协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为学生提供重复学习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个人的学习质量。
以EXCEL的函数使用为例,由于学生基础差距极大,对函数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不同,因此学生课后通过EXCEL函数微课反复观看函数概念及使用方法,巩固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再如进行项目练习时,步骤繁多,学生常会顾此失彼,而课后通过教师提供的项目微课视频可以随时复盘教师的标准范式,如同享受24小时的一对一教学。
下面,试以2013级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为例说明微课的有效应用策略。
学习目标:在高职四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级)的课程目标是参加国家ATA高级证书考试,考核内容覆盖WORD、EXCEL、POWERPOINT。
学生学情:此课程开设在高职第四年下学期,而该班入校第一学期,已开设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并通过人社部门的ATA考试。目前,大量专业课已经学习完成,同时,暑假后的第五年学生即将离校开始顶岗实习,因此学生本学期心态浮躁,一方面对此时开设高级ATA课程不易理解,另一方面大量精力被实习就业牵扯,难以集中精力学习。同时,该班共40名学生,男生占比85%以上,思想活跃,在课堂上行为较为散漫,自我约束力低。
微课应用策略:基于以上情况,首先建立班级学习QQ群,在课堂外提供答疑解惑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其次,针对课程中的教学操作难点录制微课,主要以录屏的形式进行微课制作。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所见即所得,屏幕操作即实际操作过程,不需学生再进行转化;二是制作的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较低,教师可以独立完成适用于体系化的微课制作。第三,每单元课后在群中共享微课辅助学生复习,有疑难问题学生私信询问或在群中共同探讨。
学习效果反馈:通过采用这样的微课教学策略,学生课堂上渐渐回归正轨,在国家级高级证书考核中,全班学生100%通过考核,75%学生成绩为优秀。
四、微课有效应用的思考
1.制作的低成本原则
教学管理是讲究成本的,包括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微课设计与制作当然也不能例外,应遵循低成本原则,不能花费太多的时间和资金,否则教师承担不起,学校承担不起。一节微课拍摄动辄投入成千上万的资金,必然会因难以为继而夭折。
2.内容的精选性原则
微课为教学服务,因此微课在建设上应重设计轻制作,重内容轻形式,教师在微课设计与制作上发挥主体作用,不仅仅是为赛制课,而是真正根据职教教学规律,根据课程教学特点选择微课制作点,使微课与教学应用紧密结合,成为院校教师想爱能爱的好帮手。
3.资源的共享性原则
目前,国家推动了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库的建设,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智慧职教(www.icve.com.cn),是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成果面向全社会共享的平台,提供了优质数字资源和在线应用服务。而各院校的微课制作则多用于各级各类比赛,比赛成绩作为学校建设成果的重要内容,使赛事成为微课制作的第一推动力,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虽形成一些精品微课,但也应注意提高资源的共享效益,而不是比赛结束便束之高阁。
4.使用的恰当性原则
微課的引入是为了解决现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每名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目的。因此,一定要避免为微课而微课,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教育技术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供服务,一定不能模糊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理性判断,要合理配置微课资源,适度运用微课,在恰当的环节运用微课。
参考文献:
[1]高媛,陈潇.2018中国职业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报告解读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8(4).
[2]张一春.精彩教学,从微课开始[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02)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远程教育[J].2013(04)
(作者单位: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