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敏,李 丽,毛万成,田晓静,杨 韬
(思南县人民医院,贵州思南 565100)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月来自铜仁地区(思南、德江、印江、石阡、沿河、江口、松桃、万山、铜仁等县市)在思南县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400例疑似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362例,年龄范围为8月~40岁。入选标准:通过血细胞检测,平均红细胞容积(MCV)<80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27 pg为疑似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2-3]。
1.2 仪器与试剂
1.2.1 试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检测试剂盒(PCR+导流杂交法)购置潮州凯普生物化学有限公司。
1.2.2 仪器:Bioer Life Express PCR扩增仪TC-96/G/H(b)(杭州博日科技有限公司),医用核酸分子杂交仪HB-2012A(潮州凯普生物化学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样本采集和处理: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全血,DNA提取及样本保存严格按试剂说明书要求执行。
1.3.2 检测内容:检测人抗凝静脉血样本中3种缺失类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东南亚型基因缺失(--SEA),3.7基因缺失(-α3.7),4.2基因缺失(-α4.2);3种突变类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CS突变(αCS),QS突变(αQS),Ws突变(αWS)及19种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突变类型:41-42M,17M,654M,71-72M,-28M,EM,43M,14-15M,30M,-30M,-32M,-29M,CapM(A-C-AAAC),31M,IVSI-5M,IntM,IVSI-IM,(G-T,G-A),27-28M。
1.3.3 检测方法:α-和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检测采取PCR+导流杂交法,具体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冯先生以王阳明为《小史》作结。他的解释是,清代学问风尚转为汉学,汉学家鄙薄宋学,以为杂佛老而言儒家经学。清代人也有讲理学、心学的,但无有显著的新见,更无成体系的大家。所讨论的问题,不出宋明理学家;所根据的经典,也不出四书,故略去不讲。
1.3.4 结果判定:观察测试膜条上出现的蓝紫色斑点,与膜条阴阳性对照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结果判读详见试剂盒说明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总体情况 在400例疑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经基因检测共确诊188例,检出率为47%。其中,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84例,占21%,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100例,占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1,P=0179)。此外,α-和β-复合突变4例(α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占1%。
2.2 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类型与构成比 84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均以缺失型为主,并以--SEA/αα(54.7%,46/84)和-α3.7/αα(38.2%,32/84)居多,其次是αCSα/αα(4.7%,4/84)和--SEA/-α3.7(2.4%,2/84)。
2.3 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类型与构成比 见表1。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中,以基因型βCD17/βN(44%)和βCD41-42/βN(36%)为主。
表1 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类型与构成比(n=100)
2.4 不同民族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检出情况 见表2。不同民族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携带者中,汉族90例,占53.7%(90/168);土家族54例,占45.8%(54/118),苗族36例,占42.9%(36/84),其他民族8例,占26.7%(8/30)。经分析,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检出率在各民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P=0.37),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检出率在各民族间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P=0.036)。
表2 不同民族受检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检出率(%)
汉族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携带者中,以βCD17/βN基因型最多(54.9%);土家族与苗族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携带者中,均以βCD41-42/βN基因型最多(53.8%和33.3%),见表3。
表3 不同民族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型构成比(%)
3讨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临床上以a-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最常见,是全球分布最广、累积人群最多的单基因病[4]。本研究对400例疑似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样本进行分析,初步了解了贵州省铜仁地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分布情况。
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基因缺陷主要为α-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突变,目前全球已发现超过20种基因缺失和68种点突变类型。有资料显示,α-珠蛋白基因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基因突变谱,具有高度的异质性[5]。本研究涉及贵州铜仁地区84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携带者中,仅检出4种基因型,与以往研究结果相比,基因型别较少,可能与样本数量较少有关。其中,--SEA/αα基因型最多(54.7%),其次是-α3.7/αα(38.2%)。与朱晓西[6]报道的贵州地区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型在构成比上存在差异,可能是研究所涉及人群地域差异性所致,本文只针对贵州铜仁地区人群。
对于β-珠蛋白基因突变类型,至今发现了200多种,在我国报道的已超过48种[7]。本研究100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携带者中,检出6种基因型,以βCD17/βN基因型最多,占44%,与刘兴梅等[8]研究报道一致。β-珠蛋白基因突变谱也存在着地域差异性。有报道显示,广西[9]、广东[10]等地区以CD41-42为主,福建[11]以IVS-Ⅱ-654为主,云南[12]以CD26为主等。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遗传背景多样化,本研究中涉及到汉族、土家族、苗族及其他民族地区,对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在不同民族间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P=0.036)。其基因型在汉族人群以βCD17/βN为主(54.9%),土家族与苗族人群均以βCD41-42/βN为主(分别为53.8%和33.3%),这表明贵州省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人群中的基因型分布在当地不同民族中有一定的差异性。
总之,通过研究初步明确了铜仁地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类型及在不同民族间的分布特征,对婚前遗传咨询和出生缺陷干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