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琼,张晓波,2
成都市公共体育空间的建设问题及优化研究
梁 琼1,张晓波1,2
1.四川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四川 成都,610065;2.四川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610065。
为深入分析成都市公共体育空间的建设情况,使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公共体育场地的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成都市用于全民健身的公共体育场地数量虽有所增加,但仍存在区域数量差距大、布局规划不理想、功能设置单一、闲置场地利用不充分、与其他公共服务空间整合利用力度不够等问题。根据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积极进行区域场地协同建设;打开各部门行政壁垒,多部门协同解决问题;建立有效沟通桥梁,根据居民需求导向、场地建设问题导向进行优化建设。
公共体育空间;全民健身;规划布局;优化;成都市
公共体育设施优化建设是全民健身活动得以有效推进的基础,其建设情况直接影响着公民是否拥有功能多样、交通便捷的公共体育健身场地[1]。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地处西南,是西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城市建设规模较大的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成都市城镇化速度加快,使得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近年成都市政府着力将“运动成都”打造为体育运动品牌,塑造成都市体育文化形象,推动全民健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之《健康成都——成都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颁布与实施后,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基于此,研究成都市全民健身公共体育空间的建设状况,重点分析其建设问题,以期为公共体育场地的合理拓展与优化布局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1.1.1 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公共空间”“体育空间”“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全民健身”“成都市”等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搜集了近5年的相关研究,并对其进行综述。
1.1.2 实地调查法 选取成都市部分城区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实地交流,核实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及了解公共体育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策略。
1.1.3 数理统计法 对搜集的电子表格数据进行数理统计,通过分类法得到场地类型列表及各类场地的数量汇总表,以便于分析成都市公共体育空间的建设现状,进而分析建设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以成都市体育局官网中的“成都体育地图”及高德地图上“成都市地图”获取的成都市公共体育场地的数据,分为三大类别:市属公共体育设施、区属公共体育设施、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包括体育场馆、公园、广场、全民健身路径、全民健身中心。通过走访调查,核实数据的时效性与真实性,及时增添最新数据,在成都市体育局获取的市、区属公共健身场所数据更新至2018年。
图1 成都市公共体育设施柱状图
成都市市属公共体育设施15个,比10年前增长7个,区属公共体育设施34个,比10年前增长20个。通过数据分析(图1),成都市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场地总数共371个(数据来源于成都体育地图,由成都市体育局提供),场地数量还存在分配不均的现象,县级全民健身活动场所总数中,数量最多的是金牛区,总量达43个,数量最少的是崇州市,只有5个,与金牛区相比,相差38个,这说明成都市政府在各区的公共体育健身场所的建设上,还需要考虑政策的均衡性。成都市公共体育设施总量虽增长较快,但部分区县仍存在数量不足,且整体布局规划不理想、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管理制度不健全以及区县级单位之间设施数量存在巨大差距的问题。成都市政府在各区的公共体育健身场所的建设规划中,还需要考虑政策的均衡性;除数量不均衡外,更突出的问题是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区域居民找不到适合的健身场所,只能在街头巷尾、路边空地进行健身锻炼;另一方面,部分体育设施人满为患,而部分体育场馆却少人问津。大型体育设施用地被列入省市规划部门的规划范围中,大部分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在地价较低的城郊偏远地带,利用率低,闲置浪费情况比较严重。而社区范围内的体育设施用地,缺少详细规划和前瞻性预控,见缝插针的局面普遍存在[2]。
满足人们需要是城市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的最终目的,居民健身需求广泛,在城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中,缺乏空间行为的需求向导,直接导致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功能设置普遍存在盲目性,使得场地健身功能单一。全民健身路径对老年人健康虽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体育场地功能单一的缺陷显而易见。调查显示,在新增的社区公共体育健身场地中,类型主要以健身公园、全民健身路径为主,其服务对象以老年人为主,很难满足儿童、青少年、中年人的需求[3]。不仅是健身公园、全民健身路径,其他公共体育设施的功能设置以成年男性居民为核心,例如篮球场数量多余健身广场的数量,普遍缺乏对女性、青少年、儿童乃至幼儿的服务功能。调查显示,近半数锻炼者的体育活动内容与所期望的体育锻炼项目不一致,场地服务内容与居民需求不一致,导致供需矛盾加剧。多数家庭希望丰富公共体育场地的健身功能,特别是对适合于儿童、青少年锻炼的场地尤为需要,现在家庭多以小孩为核心,且二胎政策及老龄化的现状,使儿童、老年人的健身场地显得尤为重要。中年人在注重儿童及老年人身体锻炼的同时,也希望有相应的健身场地可以进行锻炼,居民期望在一个公共体育健身场地中可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参与锻炼。
随着电子商务的盛行,网上购物成为一种时尚,大量网购导致实体购物需求下降,直接导致许多实体经营店关闭,包括大型商场、购物超市、中小型店铺等,造成较多的商场变为空地、地下储藏室等成为闲置空间,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改造及再利用,其使用价值会大大下降。对于此类型的空闲用地,政府可根据公共服务需要,增加用地的公共服务功能,其中,可以将一部分用地改造为健身区,同时也可以改造空置商场,增加空置商场的功能,打造成为白领健身区,将场地改造为写字楼及健身房,白天供白领上班使用,晚上供上班族及附近人员健身使用[4]。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空间中,整合其他一切可以利用的城市空间资源,成为公共体育健身场地供全民健身所用,显得尤为重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鼓励公共体育设施与文化、绿化等其他类型城市空间用地实现共建共赢,但政府在贯彻执行上,力度明显不够,综合利用率相当低。经调查发现,公共空间之间的共建共赢效果不佳,究其原因,部门间行政壁垒还未真正被打破[5]。体育部门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基本无话语权,加之文化和绿化等部门自身规划与建设压力较大,在很多情形下根本无法顾及与公共体育空间的共建工作。通过“Public service”、“sports space”、“public sports venues”等关键词进行外文文献的检索,不难发现在欧美这类体育发达国家,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是我国的10倍及以上,并非发达国家真正利用了10倍以上的土地用于体育场地建设,而是他们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在其中增设体育服务功能,增设了游泳池、网球场、羽毛球场、小型足球场等。我国在城市其他空间的体育功能开发利用上仍有较大的潜力,在公园绿地体系中,建立公共体育场地服务体系,是增加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较为有效的途径[6]。
增加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数量的主要途径有2种。一种是获得公共体育服务的规划建设权,新建专门性公共体育设施,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适合在新建城区中采用。新建公共体育设施时,应考虑设施数量合理性与功能多样性相结合,且应适合各个年龄阶段人群锻炼[7]。另一种是增加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的服务功能,使其满足各个年龄阶段人群的健身需求,这适合在老旧城区使用。从提高现有的成都市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的角度去考虑,增强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的可变性,在不同时段可以改变它的功能,对于不易改变的公共体育设施,可以通过适当的扩建,在现有基础上拓展公共体育设施的新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公共体育空间不足的问题,起到提高使用率、使用量的优化效果。
(1)首先,根据城市居住空间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布局,根据区域人口密度确定配置公共体育场地与公共体育设施的数量;(2)还需要将居民使用公共体育设施的便捷程度考虑进去,这也是公共设施建设使用过程中应考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在居住区附近,或交通极为便捷的位置,以此来增加公共设施的可达性,如果有居住区用地较为紧张的情况特殊、十分必要时可通过在公共体育场地附近设置停车场,增加适停性,来提高场地设施的可达性,从而提高公共设施的便捷性及利用率;(3)使公共体育设施与其他公共服务的设施形成聚集效应。与城市的商业、文化、娱乐、医疗等公共服务空间的综合利用相结合,形成公共活动中心或公共活动圈,使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多种多样,才会聚集更多的人气,达到各类公共服务间相互促进、互惠共赢的目的与效果。在与绿化、公园等公共服务空间相结合的时候,尽量与山水等自然环境相融合,让居民在亲近自然的环境下健身,能够达到身心共赢的效果。
各区县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功能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首先,定期对居民的需求进行调查,对阶段调查的内容进行汇总并分析,以此作为场地功能改建或增建的导向,且把居民需求作为设置服务内容的依据[8];(2)增加设施的功能可变性,使得同一个设施在不同时间段有着不同的功能作用,以此更好的利用体育公共空间,节省场地空间需求,提高体育公共设施使用效率;(3)在提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应为每位市民提供均等化的体育锻炼机会,满足不同对象的锻炼需要,这就需要在土地利用日趋紧张的城市中,增强设施功能的多样化,增加对居民意愿的了解与调查,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建设功能多样、可以满足各个年龄阶段居民的公共体育设施[9]。
区域设施建设差距过大,区县之间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县)里,数量相对较为均衡(除天府新区外),大型公共体育设施数量较为均衡,经济发展较好的区类城市数量较多,对于市类或县类城市,经济发展远远不及区类城市,其公共体育服务场地在整体的数量上明显低于区类城市。所以政府在均衡的政策发展上,对县类或市类城市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需要有所倾向,同时,也可以重点对已有的县类或市类城市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改造或增设其功能,使之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在城市之间实现均衡化发展[10]。
成都市公共体育场地建设在不断加强,为了让居民选取方便的公共体育场地进行锻炼,成都市体育局建设了成都体育地图,通过地图可以查询公共体育场地的准确地址、开放时间、提供公共服务的项目、场地联系人及联系方式,这大大提高了公共体育场地的使用便捷性,信息公开也使得场地的利用率提高。但通过数据分析及调查研究也可以总结出以下不足之处:公共体育场地建设数量不足、布局规划不理想、功能设置单一、闲置场地利用不充分、与其他公共服务空间整合利用力度不够等问题。根据现有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公共体育空间的规划建设属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其问题需要多部门协同解决,单靠体育部门的力量是大大不够的,各部门需要打开壁垒,建设有效沟通桥梁,根据居民需求导向、场地问题导向、“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建设公共体育空间。
[1] 蔡玉军,邵 斌,魏 磊,等. 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结构现状模式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J]. 体育科学,2012,32(7):9~17.
[2] 蔡玉军,邵 斌. 问题与策略:我国城市公共体育空间集约化发展模式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30(06):467~473.
[3] 张 欣.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服务辐射能力分析[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02):35~38.
[4] 张峰筠,肖 毅,吴 殷. 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场地的空间布局——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01):80~83.
[5] 袁继芳,陈建国. 从广场舞扰民看城市体育休闲公共空间的缺失[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09):34~38.
[6] 杨 剑,郭正茂,季 浏. 中国城市体育空间研究述评与展望[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31(06):461-467.
[7] 陈 旸. 基于GIS的社区体育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J]. 经济地理,2010,30(08):1254~1258.
[8] 倪京帅,张业安. 近代上海体育文化空间的生成、建构及特征[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44(03):53~57.
[9] 李艳霞,郝军龙,傅学庆. 石家庄市全民健身设施点位空间特征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2006(02):16~19,22.
[10] 毕红星. “点—轴系统”理论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布局[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06):29~32,38.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Public Sports Space in Chengdu
LIANG Qiong1, ZHANG Xiaobo1,2
1.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 610065, China;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 610065, China.
In order to deeply analyze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ports space in Chengdu,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ports venues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lthough the number of public sports venues used for national fitness in Chengdu has increased, there are still large regional disparities, unsatisfactory layout planning, single function setting and idle venues. The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utilization,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and utilization with other public service spaces, etc.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actively carry out regional site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open administrative barriers of various departments to solve problems in collaboration with multi-departments; establish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bridges, optimize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residents'needs and site problem orientation.
Public sports space; National fitness; Planning layout; Optimization; Chengdu
2019-01-08
2019-02-22
G811.4
A
1007―6891(2019)03―0114―04
10.13932/j.cnki.sctykx.2019.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