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杰
(山西省运城市农业资源区划与名优产品发展中心办公室,山西运城044000)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一直是传统农业地区的主要工作路径。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农产品璨若星河。如何在同质化的产品中脱颖而出,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品牌化成为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地理标志农产品是国际公认的一个知识产权概念[1],蕴含着巨大开发潜力和经济价值,对提高区域内农产品知名度、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作为重要的区域公共品牌[3],传统农业地区在乡村振兴的大战略背景下,通过对地理标志农产品人文内涵、文化价值和品质特色的挖掘保护及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实现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和溢价效应,促进农民增收,还可以集聚产业发展要素,形成雁阵效应[4],以此带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的目标[5]。
运城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良好的自然环境、多样的地貌气候、独特的栽培方式和悠久的人文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味名产。这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蕴藏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6]。从2008年芮城花椒获得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到2017年运城苹果、夏县西瓜通过地标认证,运城市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已走过10个年头。经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一大批历史名特优农产品得以重新走进人们视野、走向市场、重放异彩。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有22个优质特色农产品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认证总数排名全省第二,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名列前茅。从全国2017年第三季度的认证情况(图1)来看,认证总数超过100个省份有:山东258个,四川159个,湖北123个,山西120个,黑龙江120个,山西省和黑龙江并列排名全国第4位,属于第一发展方队。从山西省截至2017年底的认证情况(图2)来看,认证总数超过20个地市有2个:临汾24个、运城22个;认证总数超过10个低于20个的地市有5个;10个以下的地市有4个,运城在全省属于第一发展方队。已认证的2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涵盖了瓜菜水果三大品类(图3)。其中,干鲜果类13个、瓜类2个、菜7个。认证面积243000 hm2,占到全市耕地总面积的44.3%,位列全省第一;总产量79.97亿kg,占到全市全年主要农作物产量60%以上,直接带动农户约63323户,年生产总值超过80亿元,约占到了全市一产增加值的7%,已成为带动运城市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支重要力量。
近年来,运城市不断加大以地标产品为龙头的区域公共品牌宣传力度,品牌影响力也逐年递增。2016年,万荣苹果、芮城屯屯枣和临晋江石榴被授予“2016年全国名优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万荣苹果被授予“2016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苹果区域公用品牌”,并以25.04亿元的品牌价值荣登“2016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位列山西苹果品牌价值第一名。2017年,在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临猗苹果”也称成功晋级,品牌价值为7.47亿元;“运城苹果”被授予山西省八大区域公用品牌之一,成为山西省唯一的苹果公共品牌。山西天之润枣业有限公司的“天芝润”枣汁精华饮品、山西红艳果蔬专业合作社的“晋魁”苹果和夏县咱老家土特产专业合作社的“咱老家”黑木耳3个地标产品也被授予全省首批功能农产品。芮城苹果、开张冬枣还入选了农业部《2017年全国名特优新产品目录》。2018年5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国家权威部门在上海联合发布了“2018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临猗苹果”在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中名列78名,是山西省唯一跻身农产品区域品牌百强榜的品牌。运城市名特优农产品在全国的席位数进一步增加,地标农产品已经成为运城市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农业功能、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依托这些优势农业资源,“地理标志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特色产业模式[7]加快形成,万荣汇源果汁、芮城天之润枣业、绛县维之王公司等一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逐步发展壮大。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果品为龙头、瓜菜为两翼、品牌为引领、产业为支撑”的名特优农产品发展格局。
图1 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情况
图2 截至2017年底山西省各地市地标认证情况
图3 运城市地理标志农产品分类占比图
运城市持标主体的主要类型包括合作社、协会和事业单位。从注册资金规模看,体量悬殊巨大,发展不均衡。全市地标持标(用标)主体的注册总资本约1.6亿元。10万元以下6家,占30%;10万元以上100万以下2家,占10%;100万以上1000万以下9家,占45%;1000万(含1000万)以上3家,占10%(图4)。其中,最高的是芮城的天之润枣业,注册资金1.1亿元,最低的是夏县夏乐精品瓜业协会和万荣的科普惠农协会,注册资金3万元。从经营者年龄结构看,队伍老化、活力不足。30~40岁年龄段的2人,占到10%;40~50岁年龄段的8人,占到38%;50岁以上11人,占到52%;年龄最小的36岁,最大的67岁(图5)。从文化程度看,高学历人才占比太小,急待加强。初中文化程度的1人,占到总人数的5%;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11人,占到52%;大专文化程度3人,占到15%;本科文化程度5人,占到23%;研究生(博士)学历1人,占到5%(图6)。
图4 地理标志农产品经营主体注册资金情况
从申报面积来看,全市地标产品在农业部申报登记的认证总面积为6405万hm2,扣除运城苹果与已获得地标认证的芮城苹果、临猗苹果、万荣苹果、平陆苹果4县重合申报面积87000 hm2,运城市实际申报的保护面积约为243000 hm2,占到了运城市全年作物种植面积的2.7%。按照地标产品平均增值20%的溢价来计算,每年可直接增收1.1亿元左右。从实际面积来看,全市地标产品实际种植面积约为10500 hm2,占到申报面积的43%。发展不足已经成为了地标产业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方向。从技术力量配备看,全市持标(用标)主体直接服务一线的技术人员有266人,不包括全市农委系统的技术服务人员,平均每个技术人员服务的面积约为395 hm2,服务农户238户。技术人员配备不足,服务生产力量薄弱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从地标的价值看,地标产品和非地标产品的平均价格差异在26%,这与全国水平基本持平。从质量控制方面看,22个地标产品全部制定有《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其中,芮城苹果、芮城屯屯枣、芮城花椒、临晋江石榴、万荣苹果、闻喜七里坡山楂、夏县西瓜、绛县大樱桃和平陆苹果9个地标产品建有质量追溯系统,占到地标总数的41%(图7)。从种植效益看(图8),22个地标产品中樱桃、木耳、西瓜收益最高。绛县大棚樱桃纯收入可达300000元/hm2,夏县泗交木耳和夏乐西瓜达到了150000元/hm2;闻喜七里坡山楂和万泉大葱收益最低,收益分别为37500元/hm2和51000元/hm2;地标产品的整体效益是运城市传统种植粮食作物(小麦、玉米两茬连作)的15~40倍。其中,2个瓜类的平均种植效益在90000~112500元/hm2左右,夏乐西瓜种植收益最高,平均纯收入达150000元/hm2;万荣三白瓜收益较低,销售鲜瓜平均纯收入在30000元/hm2左右,储藏包装后在春节前后销售平均收益可达75000元/hm2左右;7个菜类的平均效益为93510元/hm2,3个菜品的收益高于平均水平,4个菜品低于平均水平;其中,夏县泗交黑木耳种植效益最高,平均收益在150000元/hm2左右,万泉大葱平均效益最低,为51000元/hm2;13个果品平均效益在45000元/hm2左右,绛县大棚樱桃效益最高,纯收入可达300000元/hm2;永济、绛县两地大田樱桃平均收益也在150000元/hm2左右;临猗江石榴和北景柿子效益次之,平均效益在127500元/hm2左右;山楂效益最低,绛县山楂平均效益在48750元/hm2,闻喜七里坡山楂平均效益在37500元/hm2。从投入看,22个地标产品中樱桃、木耳、西瓜投入最高,泗交黑木耳的平均投入在210000元/hm2,绛县大棚樱桃的投入在202500元/hm2,夏县夏乐西瓜的投入在120000元/hm2;投入最低的是芮城花椒,投入仅为6000元/hm2左右,纯收入可达102000元/hm2左右。总体来看,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种植效益呈现出3个特点:(1)设施农业收入高于大田农业,投入与收入呈正比。(2)菜类收入普遍高于果品收入,特别是能够加工储运的小众干制菜类。如木耳、花椒、芦笋、百合平均纯收入都在 75000元/hm2以上。特别是木耳、花椒和百合在市场上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价格呈现出稳中走高的态势。(3)高端农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坚挺。以果品为例,优质果率高的果园平均收入可达150000元/hm2,但管理不好的只能勉强做到收支平衡。
图5 地理标志经营者年龄阶段分布情况
图6 地标经营者文化程度情况表
图7 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情况
图8 2017年地理标志农产品每公顷收益情况表
从品牌意识看,整体认识到位。调研的21家持标(用标)主体共拥有注册商标18个,占到86%(图9)。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个,山西省著名商标7个,占到39%。有意申报中国驰名商标的有3家。从包装意识看,重视程度较高。21家主体18家拥有自己的专用包装,占到了经营者总数的86%。从包装销售的占比看,还差强人意。全市地标产品的包装销售平均占比在35%左右。芮城芦笋、芮城屯屯枣、王过酥梨和平陆杜马百合占比较高,分别达到了90%、90%、85%和80%。其中,占比最高的90%,最低的仅有5%;50%以上的有8家,50%以下的有9家;4家没有包装,全部以初级农产品进行销售。从产业前景看,发展深加工,规避市场风险,提高附加值成为共识(图10)。8家有发展产品深加工的打算和设想。其中,芮城芦笋、绛县山楂、芮城屯屯枣、芮城芦笋、万荣苹果、万荣三白瓜已经拥有深加工能力和企业。山楂果铺、熏枣、芦笋罐头、汇源果汁、休闲食品苹果脆、三白瓜汁等一批深加工产品已经走向市场。另外,芮城花椒酱、七里坡山楂酒、山楂饮料已拥有包装设计、产品配方和深加工样品。永济大樱桃、临晋江石榴都有发展深加工的计划。从电子商务发展来看(图11),发展相对滞后。21家地标主体有14家在网上和手机客户端开展了不同比例的电子商务。占比最高的占到了产品年销售总额的30%,占比最低仅有0.1%。还有7家尚未开展电子商务。从经营收入看,利润相对微薄。持标(用标)主体的总体净利润在5%左右。除了拥有深加工能力的企业外,主要收入来源代办费和自销产品利润。从已知的几家企业收入情况看,年毛收入在30万~70万之间。80%的调查对象表示经营状况属于微利经营。从销售区域看,市场上主导地位还不牢固。果品的高端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澳洲、加拿大等地,中低端产品主要销往俄罗斯和东南亚各国;国内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北上广、香港、深圳等一线城市。菜类的市场主要集中在省内和周边省市以及西北、西南、东北个别城市。瓜类的销售区域主要在省内。其中,夏乐西瓜销售范围较大,武汉、重庆、郑州、北京、呼和浩特、贵阳等市都有市场。但由于高端产品的美誉度和号召力尚未形成,市场经常波动和变换,虽每年开疆拓土、打开新的市场,但时常发生立足未稳、丢城失地的问题。
图9 地标经营主体品牌建设情况
图10 地理标志农产品经营主体发展深加工情况
图11 地标经营主体发展电子商务情况
运城市地标产品发展潜力巨大,从面积上看,还有近一半已经申报的保护区域未能发展。从品类上看,中药材、畜产品和渔业产品还有三大类尚是空白,垣曲娃娃鱼、黄河大鲤鱼、万荣西滩大闸蟹、万荣大黄牛、闻喜三白驴等一大批畜牧水产亟待开发。经初步调查,运城13个县(市、区)还有28个待开发的名特优农产品。具体有:盐湖张良红薯、开张冬枣、永济香椿、永济甜柿子、芮城柿子、芮城香椿、芮城桃、临晋酱玉瓜、临猗庙上冬枣、万荣油桃、万荣柴胡、万荣黄芪、万荣大黄牛、万泉杏、闻喜山药、闻喜小麦、夏县水头黄萝卜、夏县吴村杏、夏县中留村红小梨、夏县裴介鲁因挂面、夏县祁家河柿饼、夏县泗交板栗、绛县黄芩、绛县黄花菜、垣曲历山小米、平陆马泉沟水化柿、垣曲猴头、新绛阳王远志。这些产品群众认可度高、社会知名度高、市场反响好,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快开发保护力度,进行发掘整理和开发认证。
市级已于2012年在原区划委的基础上成立运城市农业资源区划与名优产品发展中心,负责全市名特优农产品的开发和农业种植业资源监测工作。但还有一半以上的县级农委没有成立对应的工作机构。而且经过十年的发展,还有垣曲、新绛、稷山3个县(市、区)在地标认证方面还是空白。这几个县都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名优农产品,充分反映出重视不够和体制机制不到位的弊端。
农业是弱质产业,生产周期长、环境影响大、回报见效慢,同时面临自然和市场两种风险。目前运城市市级专门用于地标建设的专项资金仅有20万元,每年用于展会的资金也只有80万左右。长远来看,对地标主体的专门扶持力度还需要加大力度[8]。在对21家的调查问卷中(图12),“资金扶持”作为第一选项的有10家,“政策支持”作为第一选项的有3家,“宣传支持”作为第一家选项的有8家。在资金扶持上,主体大都希望能够按照地标发展的水平择优给予资金奖补。在政策支持上,企业希望能够在用电上执行农业用电收费标准,在深加工项目上给予贷款贴息和补助。在宣传支持上,希望能够在组织企业参展上给予展位费补贴,减轻企业负担。在运城市主要交通枢纽,树立运城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户外广告。同时,在展会上运用多种手段统一进行宣传造势。
图12 地理标志经营主体政策扶持意向调查情况
运城市是山西第一农业大市,农业体量较大,不论是传统粮食作物还是地标产品,其产量都是一个天文数字,仅仅面向运城市和省内市场完成销售是不现实的,这就决定运城市农产品营销必然是外销型、开放型的。而外销型的依托主要有4条渠道:一是自建销售窗口。二是开展电子商务。三是发展经纪人队伍建设。四是依托全国大中小型客商。从调研结果来看,自建窗口费用太高,持标(用标)主体经济能力有限,资金力量和人员队伍都不能满足,还是以田头市场为依托进行初级流转,层层外销。而电子商务销量太小、人工成本太高,对小宗产品和耐储运的产品比较适合。经纪人队伍方面,由于缺乏监督和管理,大部分都是农民自发成立的代办处,人员素质层次不齐。一些不讲诚信、唯利是图的事情经常发生。营商环境方面,一些基层职能部门,服务意识错位,对客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能进行及时化解和排除,甚至存在选择性执法的问题,严重损害了运城市形象,影响了客商上门采办的积极性。
调研中,经营主体反映,如果单打独斗比品质,运城农产品是一流的。拿样品找客商都签合同、订货都不成问题,但要组织起大订单就头疼,原因是国内国际的中低端商品的市场在逐年萎缩,而运城市大部分农民思想还停留在“质量不如产量,价高不如量大”的阶段,不是舍不得投入就是舍不得分级选择,造成产品的标准化和商品化水平太低。具体销售中存在“有样品无产品”的突出问题。以销量最大的水果为例,高档果率仅有5%~10%左右,中档果占到75%~80%,低档果占到15%。还有,一些持地理标志持有人不能严格遵照技术规范操作,管理不规范、不严格,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9],严重影响了地标产品的品质和口碑。
经过十年岁月洗礼,最早的一批持标主体所有人因年龄偏大、思维固化、身体不好等问题,特别是面临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变化,具体发展中“有想法、没办法,有思路、无出路”的占居多数。特别是50岁以上的经营者大多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调研的21家中有4家子承父业,但开拓型少、守成者多。再者,就是以农委为申报主体的,由于地标产品是区域公共品牌,所以管理者角色意识严重,地标管理实际处于托管状态,在如何发展方面投入精力太少。产业兴旺时一哄而上,遍地开花。产业低迷时任其发展,管它花落谁家。还有极个别的主体当初申报时只是一时兴起,后因经营困难转战其他行业由它自生自灭。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的工作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并加以解决。
近年来,运城市委书记刘志宏提出了坚持用特色文化塑造城市品牌,深入挖掘运城独特的人类远古文化、农耕源头文化、黄河根祖文化、宗教信仰文化、河东民俗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持续扩大运城文化的穿透力和影响力的发展思路[10]。要求打好“自然禀赋牌、历史文化牌、现代农业牌、产业特色牌、人口大市牌、教育强市牌、特色医疗牌”七张牌,把运城农业打造成为最靓丽的一张地方名片。地理标志农产品属性特殊,自身融合了农耕文化挖掘、人文历史开发、现代农业管理和特色产业发展等要素,有着化区位特色为产业特色,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11],促进地理标志资源禀赋型产业集群形成的战略功能。所以,立足运城特色农业资源,以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这一区域公共品牌,就是打好“自然禀赋牌、历史文化牌、现代农业牌、产业特色牌”的最佳工作路径,对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快传统农业地区转型发展[12],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率先实现乡村振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要以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这个区域公共品牌为依托,着力打造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品质优良的运城农产品品牌形象。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悠久农耕文化和独特地域特色的集中体现,既是优质精品农产品的代表,又是历史地理名片,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13]。运城市是山西传统农业大市,自然禀赋优越,农耕文明源远流长[14]。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指出:“山西是黄河流域的农业摇篮,传统农业历史悠久。相传,黄帝之妃嫘祖教民养蚕于夏县、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古有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之说,它们均在山西省西南部。唐代诗人卢纶曾在其《送绛州郭参军》诗中咏及汾水下游丰收在望的麦景:炎天故绛路,千里麦花香。董泽雷声发,汾桥水气凉[15]。”习总书记提到的夏县、稷山、蒲坂、安邑、绛州都是运城市的辖区县。运城现有的2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都是运城农业的国家级的名片,可以为运城农业产业振兴提供充足动能。像“西湖龙井”、“阳澄湖大闸蟹”、“信阳毛尖”、“章丘大葱”、“金华火腿”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每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背后,都有着几万、几十万的从业者和以亿计算的产业规模。但决不能“守着金饭碗要饭”,要进一步加大加快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宣传开发力度[16],让其成为运城农业对外发展的“金字招牌”。具体来讲,在顶层设计上,要在严格登记和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挖掘地标产品蕴含的历史人文因素[17],突出地域特色,讲好产品的品牌故事[18],打造经得起市场和时间考验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特别是要聘请专业团队对外打造统一的运城农产品形象,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大力宣传运城特色农产品的悠久历史、独特风味,讲好运城故事,推广运城味道。在宣传层面,要对内要做好主场宣传,市县乡三级主要交通要道、旅游景点、生产基地树立区域主要农产品的品牌广告。按照运城市每年接待5000万人次游客数量计算,相当于几次全国展会的宣传效果。对外做到软硬结合。“软”就是软广告,要发掘整理运城名特优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利用传统和现代媒介做好软文宣传,不断提升运城农产品品牌的历史文化底蕴。“硬”就是硬投入,包括全国主要农产品交易会的赞助广告和在全国举办的品牌推介会费用。政策层面要做到经费投入到位。要按照每个品牌每年20万元宣传投入计算,设立500万元的市级农产品品牌发展基金,一部分用于发展主体的申报奖励,一部分直接用于品牌宣传,并将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进行保障[19],持续投入,久久为功。
(2)要以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这个区域公共品牌为依托,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环境优好、支撑有力的产业发展格局。农产品地理标志既是农产品产地标识,也是重要的农产品质量标志[20]。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作为推动特色农业和区域优势经济发展的载体,已成为保护产地环境、传承农耕文化、彰显区位优势、营销特色产品、壮大产业集群、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1]。比如,运城市的运城苹果、夏县西瓜、绛县大樱桃等2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都已成为县域农业产业发展重要支撑和主要力量。具体建议上,一要将能够进行深加工的地标产品纳入县市两级的项目库,给与立项扶持[22]。虽然有些项目启动资金仅需几十万元,但由于县一级重视程度不够,仅靠地标主体自身的力量难以起步,所以要进行专题调研,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尽快将一些当下经济效益少、长远社会效益高的列入项目库和招商引资计划[23]。二要出台申报地标、发展地标的奖补政策,每申报成功一个给予10万元的奖励。每对外销售一定数量地标产品,带动产业面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的给予10万元的奖励,上不封顶。三要合力营造爱商、重商的营商环境,加大对生产过程和地标标志使用的的监管力度。农业、工商、质检要成立联合机构或联席部门,由分管农业副市长担任组长,统筹协调有关农产品销售质量安全、客商在运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多部门要形成合力联合起来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对不诚信经营、违反标准化生产规范的取消用标授权,严肃惩处。对侵犯客商利益,破坏营商环境、损害运城形象,或者在工作中不作为、乱作为的要严肃处理。
(3)要以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这个区域公共品牌为依托,着力形成驱动农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力量。地理标志使用的地域外排他性与地域内共有性,为相关产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供了竞争和协作的“高位平台”[24]。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现实市场,积极引导产品在原产地区域的产业化发展[25]。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用技术及产品质量、特性等方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将有效促进相关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26]。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公共属性决定,相关产业往往成为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具有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优势[27]。农产品地理标志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有利于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延长产业链条[28]。这种产业集聚必然会放大区域经济规模,成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据跟踪评估,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后平均产值或价格普遍有20%~30%的提高,品牌溢价效益十分明显[29]。这对于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0]。一是借鉴先进省市的经验,加大扶持引导服务力度。比如陕西省韩城市为了发展花椒这一主导产业就成立花椒管理局,从产前、产中、产后进行统一管理和服务,收到了很好成效[31]。二是以名特优产品为中心,设立产业扶持资金,着手培育孵化小微企业[3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河南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扶持以小食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蔚然成势[33]。目前全国3/5的汤圆,7/10的水饺、一半以上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都是河南生产的。双汇、思念、白象等一大批知名龙头企业的规模体量之大,不可想象。有的企业一家的生产销售规模都相当于一个市甚至一个省的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三是从种植入手,加大农业标椎化建设的力度[34]。要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市场[35],集全市农业之力,打一场运城名特优农产品质量的攻坚战[36]、持久战、翻身仗,特别是要以提升高端农产品供给比例为目标[37],推进精品化[38]、等级化[39],严把产品市场出口质量[40],进一步擦亮运城农业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