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传统村落保护模式的优化
——以神北村为例

2019-06-21 01:12石玉琼李纯子
农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保护模式保护区村落

石玉琼,李纯子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太谷030801)

0 引言

传统村落是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的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城市文明的扩张,传统乡村文化被忽视、被破坏、被取代的情况严重,传统形态、社会关系日趋淡薄,乡村风貌日趋荒芜。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1]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会议的召开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国内对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90年代以后才真正重视起来。80年代初,单德启[3]以安徽西递、宏村、碧山等古村落为例提出安徽民居的历史价值;同时,阮仪三[4]开展了对江南水乡古镇的调查研究,并编写了保护规划,至此,历史文化村镇开始真正进入保护研究阶段。1993年,中国加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标志着中国进入国际文化遗产的保护运动[5]。2003年国内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公布,标志着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制度进入了崭新的时期[6]。2005年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山西碛口镇举行,会议起草了《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宣言》(简称《碛口宣言》)[7]。2006年,冯骥才倡议并举办了中国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高峰论坛,并确立《西塘宣言》[8]。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颁布进一步规范了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9]。2011年发布《许村宣言》,倡议保护山西的古村落[8]。2014—2017年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论坛为推进国内传统村落的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保护方法方面,许冰镔[10]概括为博物馆式的保护、旅游利用式的保护、街区及院落的保护、集散为整的保护4种方式。冯骥才[11]认为有古村落保护区、露天博物馆2种新方法。伽红凯[12]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分为10种,分别是罚款与补贴模式、名录保护模式、文保模式、农民退出模式、农民自主开发模式、社区主导开发模式、公司主导开发模式、综合开发模式、博物馆模式、保护区模式。康健[13]提出新天地模式、丽江模式和平遥模式3种。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关系到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的乡村发展战略,使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任务更加紧迫[14]。山西省现有中国传统村落279处,数量居全国第四位。但受经济条件、气候状况以及人为因素等影响,呈现出保护发展模式单一、因无序建设和旅游开发导致自然风貌和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15]。笔者在对现有山西传统村落保护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新的优化方式,并以山西省壶关县神北村为例,适应性地利用优化后的保护模式。

1 山西省传统村落现状

山西省境内的古村落多达3500余个,其中保存完整的有500个左右,500多个正濒临消失,其余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16]。截至2017年底,已有279个古村落入选国家住建部公示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08个村落被列为保护项目进行开发利用,49处中国传统村落已经开展了保护项目工程,将要启动59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的实施。

1.1 传统村落类型

村落的空间格局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较大,总体可分为聚居型村落和散居型村落2类。聚居型村落以宗族观念为依托,而散居型村落多源于战争和自然灾害。晋北、晋东南和晋西部山地、黄土丘陵地带,多以小规模散居型村落为主,而晋中、晋南和晋东南的河谷盆以大规模聚居型村落较多。综上,山西传统村落根据空间格局形式可分为散点型、条带型、团堡型和层叠型4种[17]。按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可分为城镇周边、乡镇周边和自然环境周边传统村落3种类型[8]。依经济水平分为经济不发达地区传统村落和经济较发达地区传统村落,而后者又细分为农业为支柱产业的传统村落和以工业为支柱产业的传统村落2个部分[18]。

1.2 现存保护模式

目前对山西省传统村落的保护主要有静态的保护和活态的保护2种模式,静态保护是博物馆式的保护,以保护村内的物质文化遗产为主,根据保护内容和目的又可分为整体保护、主要界面的保护和原生态式保护。据调查,以静态保护为主的保护模式约占89.6%,其中采用整体保护模式6.6%、主要界面保护44.3%、原生态式保护占38.7%[19]。

活态保护是综合性的保护模式,它采取分区保护的方式,按保存现状或重要程度分门别类地采用各不相同的保护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既保护了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持整体风貌和谐,也不限制村落进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一种更加高效及人性化的保护方式。据统计,活态模式在山西省已经进行保护的传统村落中只占10.4%[20]。

2种保护模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村落类型详见表1。

2 保护模式的优化

山西传统村落的保护模式实践已有一定成就,但保护失效的情况仍不可避免。例如晋中市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虽然村内已经进行了规划保护,但是在周边依旧出现了与历史风貌及其不协调商业建筑、民居住宅区[8]。另外有些已经进行开发的传统村落没有顾及到村民的利益诉求,导致村民的保护积极性和参与度很低[19]。因此,在具体保护模式上还需进一步优化,提升其保护的可行性。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村落的利用2个方面着手,解决保护中的破坏、保护资金的不可持续、建设和开发破坏以及村落经济发展等问题,让传统村落真正的“活”起来,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1]。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原始空间格局不能变,经典民居和公共建筑不能变,地域个性的特征不能变,不能同质化。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冲击下,地域特色是立足的根本,失去个性,传统村落便不复存在[21]。这样的要求下,传统村落的保护需寻求新的优化模式。

表1 山西省现存保护模式评价表

活态保护是目前社会各界较为推崇的方法,但在实际的保护规划中,单一的使用某种方法仍不能保留和传承传统村落的风貌和文化[19],应因地制宜地将2种方法灵活组合使用,以村落分区保护与建筑分级保护为主,根据不同保护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村落进行整体或者主要界面的保护,降低各自缺点发生的可能性,使各自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

2.1 整体分区保护模式

对于保存程度较好的传统村落要结合整体保护的方法,把村落整体作为保护的对象,根据其中建筑、构筑物以及历史街巷的重要性进行分区,将传统村落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等部分,分别制定各部分的保护内容和整治措施[22]。

核心保护区内包含文保单位及文保点等历史意义和价值高的建筑、构筑物以及历史街巷,区内结合古建筑和古遗址的保护方法,以保护修缮为主,根据建筑质量、历史价值划分重点保护院落,对于其中建筑物构筑物的利用,以设立博物馆为主。建设控制区包含历史意义和价值较高的建筑、构筑物以及历史街巷,区内则是保护和建设并重,旧建筑要保护外观,内部可适当改造,适应村民的使用和居住,本区域内的建筑可进行商业性活动。环境协调区主要包括村落新建区和村落周围的环境,新建区域要延续历史风貌,村落周边的环境符合村落特色。

2.2 主要界面保护模式

对于村落不完整或部分保存的村落可采用分区分级保护加主要界面保护的方法,同样将传统村落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等部分[21],但区域的划分标准和保护整治的要求不同。在这种方法中,核心保护区是主要界面的保护区域中的文保单位和文保点,不必形成片区,单独的点也可独立作为保护区,区域内的保护要求与整体分区保护一样,这里不再赘述。具体的保护模式的优化适用村落见表2。

3 神北村保护模式利用

3.1 神北村概况

神北村,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树掌镇西南部(图1)。全村人口980人,耕地63.33 hm2。辖区内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9℃,年平均降水量574.5 mm,全年无霜期120天。村内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真泽二仙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河掌坡道路碑、禁赌碑、碾坊和黄柏沟道路碑。2017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表2 优化后保护模式适用村落类型表

3.2 保护模式构建

3.2.1 现状保护特点 神北村位于晋东南河谷盆地,据实地调查和分析,该村属层叠型、位于城市周边、经济不发达的农业型传统村落,目前采用的是原生态式保护。村内新建建筑大多围绕在旧村周围,村内有重点文保单位和文保点(表3)且分布较集中,真正具有历史意义和保护价值的是村落中的5处文保单位以及它们构成的一条空间街巷,并不适于全村整体性的保护。据此,将神北村的保护模式转变为主要界面分区保护,利用分区保护的特点,划分3级保护区,并对建筑实行分级保护,减少保护资金的投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3.2.2 分区保护模式 在分析和研究神北村价值特色的基础上,根据现存文保的分布情况、完整程度,采用“分级保护+主要界面保护”的原则进行保护。本规划中保护范围的划定原则是最大限度地保护村落的整体传统风貌、格局和环境,规划将村落保护范围化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3个等级。

图1 神北村所在位置

表3 神北村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1)核心保护区。神北村的各文物古迹呈散点状分布,所以核心保护区以文物的布局为主要呈现方式。核心保护区为WB-1、WB-2、WB-3、WB-4、WB-5文保单位各向外推送5 m。

保护重点是历史遗存的完整街道格局、民居风貌及院落形态,要求拆除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疏散人口与建筑密度。整治居民院落及环境。不随意改变和破坏原有建筑的布局、结构和装修,不任意改建、扩建除经常性保养维修和抢险加固的工程。保护建筑的重点修缮,局部复原,建造保护性建筑物、构筑物等工程,均必须经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神北村以WB-1等5个文保单位为核心,在主要界面分区保护模式下,进行不同程度的整治和保护。笔者以WB-1、WB-2、WB-3、WB-4为例,展示优化模式效果,详见图2~4。

(2)建设控制区。建设控制区是自核心保护区外围起,向四周延伸至整个村落建设用地区的空间区域。

在这个区域,规划、控制、引导村落发展建设与村镇原始结构形态的有机性与整体性,以团簇状、紧凑发展的空间模式控制、引导村落整体的空间结构特征。居住空间形式以传统的合院式形成平面上的体量单元。居住建筑随宅院形态进行布局,形成建筑跟随院落单元而定的分散型、小体量的建筑群落。居住建筑高度控制在2层。居住建筑形式严格按照传统的形式进行控制,内部空间按需求调整。院落及建筑色彩必须与村落整体色彩相协调,院墙及建筑物外墙以上青色或灰色调为主,明度中(低)、色彩度低。

图2 神北村核心保护区真泽二仙宫(WB-1)保护范围及内容

(3)环境协调区。此区域是建设控制区边界向四周空间延伸至村域边界的范围。环境协调区严格保护山体、水体和农田,确保周边自然环境经过长期的发展、演替后与人类聚居活动关系紧密,且生态系统结构稳定、物质比例适宜、景观富有特色的结构形态与格局(具体为山、农田的基质,道路、河流为廊道,园、林、村为斑块的生态格局),这一格局特征是传统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基础。

图4 神北村核心保护区河神北碾坊(WB-4)保护范围及内容

3.2.3 建筑分级保护 根据神北村建筑的保存状况、建筑质量、建筑特点和建筑风貌等,村内建筑分为重建、修缮、拆除、保留、改造5种整治模式。

(1)保留。对于建筑质量较好,不需要进行修缮的历史建筑(含文保单位)和现代协调建筑予以保留。

(2)重建。已经是危房的历史建筑,以及历史上曾经存在现已消失的具有重要历史人文意义的建筑进行重建。重建须严格按照传统建筑工艺、使用传统材料建造。

(3)修缮。已经成为文保单位和文保点的传统建筑,其中产生破败或者局部有损坏的要进行修缮,具体的修缮具体办法参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办法;在非文保单位的传统建筑中,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或者对村落格局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但破损严重,也需要根据其历史格局进行合理修缮。

(4)改造。对建筑质量较好或者一般的现代不协调建筑予以改造,以使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主要针对传统风貌的建筑,保持和修复外部风貌,特别是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部构件或装饰物[22]。

(5)拆除。针对与村落整体历史风貌不和谐的建筑和障碍建筑、违规搭建或自行加建的,破坏原始布局和历史地段空间形态的建筑[23],或建筑质量差、历史意义不重大且拆除对村落格局没有影响的非文保建筑,采用“拆除”方式[24],拆除后的用地可用于绿化或建设活动场地等。

4 结论

山西传统村落的保护模式主要有静态保护和活态保护模式2种。经过优化后的模式以村落分区保护与建筑分级保护为主,前者主要包括整体分区模式和主要界面分区模式,后者可分为建筑立面的重建、修缮、拆除、保留和改造。

依据神北村的村域特征和发展现状,保护规划主要围绕5个主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开展,其保护模式采用主要界面分区模式,并根据建筑立面的利用现状采用5级保护。

5 讨论

传统村落保护问题主要有3个,包括自然衰败和损毁现象严重、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贫困仍然是主要问题[25]。在此,笔者以神北村为例探讨优化的保护模式,重点针对自然衰败和损毁现象进行更科学合理的保护,但建设性破坏和贫困问题尚未提及,也是以后思考的方向。

另外,保护区的划分和建筑修复的分级只是在形式上对保护级别划分等级,同时还应最大限度发挥历史建筑使用价值。支持和鼓励历史建筑的合理利用。要采取区别于文物建筑的保护方式,在保持历史建筑的外观、风貌等特征基础上,合理利用,丰富业态,活化功能,实现保护与利用的统一,充分发挥历史建筑的文化展示和文化传承价值。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鼓励各地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同时探索建立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的规划标准规范和管理体制机制[26]。

没有文化支撑的村落发展只能使“物质财富犹如沙上之塔”,难以健康、持续。传统村落发展的文化支撑没有必要向外寻求,更应该做的是唤醒、保护、强化、发挥其自身固有的丰富而优秀的文化灵魂和内容,将保留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精髓精心萃取出来,在新的层次上还原于日常生活中,既达到传统文化保护的目标,又为村落的发展提供新的途径。传统村落的衰败和荒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原住民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的淡化,而今后的保护模式还将进一步寻求既符合固有文化灵魂又满足当代人生活方式的外化形式。

猜你喜欢
保护模式保护区村落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猫科动物的保护色
猫科动物的保护色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域外信用的立法模式对我国信用权保护的启示
民族文化传承视域下楚雄彝族民间艺术档案保护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