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数字化转型,一份来自《纽约时报》的“田野调查”

2019-06-21 12:23文_杨
传媒评论 2019年11期
关键词:纽约时报阿瑟

文_杨 吉

“欢迎来到《纽约时报》,接下来将为你展示它的新闻编辑室是如何运作的。”尼基·阿瑟就像一个向导,带领着那些渴望了解数字时代传统报业如何转型的人们,走进这家大报采编办公室。在观察对象的选择上,《纽约时报》无可争议,与它一个梯队的,还有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英国的《卫报》《泰晤士报》等。在这之前,关于“报纸必死”“新闻将亡”的讨论早已展开,媒介研究领域的不同观念阵营,从他们各自信奉的价值出发,探讨传媒业的变革之路,虽然在方法、策略上各有差异,但他们均默认了以下的事实:传统媒体正以超出想象的速度走向衰落,寒冬时刻抑或创新契机有时候既是一体两面,又是一纸之隔。

和早期新闻学者的“田野调查”属一脉相承,尼基·阿瑟也采用了“新闻室民族志”(New sroom Ethnography)的研究路径。这是一种将人类社会学调研方法置于媒介观察上的方法论的借鉴,其出现的时间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它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通过参与、沉浸、体验式观察,获得局内人的视角。同时,结合深入感性的、细致的访谈,纠偏以往一些完全基于文本分析的关于新闻生产动机的不当推断。在这方面,爱德华·爱泼斯坦、赫伯特·甘斯、盖伊·塔奇曼等前人做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并出版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如《什么在决定新闻:对CBS晚间新闻、NBC夜间新闻、<新闻周刊>及<时代>周刊的研究》《做新闻》等。如今,阿瑟沿着他们的路线,重点关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业者(从编辑到记者到特约撰稿人)的工作现况与生存现状。用她的话来说,“我的研究便是建立在这些学者提出的有关新闻的约束、压力和挑战的发展演变之上的,我分析了全新的网络新闻是如何影响记者的日常工作流程的”。2010年1月至6月,她进入《纽约时报》编辑部,将这一期间的观察记录成册,于是便有了现在的《<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

有关《纽约时报》的作品已有不少,像盖伊·特立斯的《王国与权力》、戴维·福尔肯弗里克的《头版:<纽约时报>内部解密与新闻业的未来》、霍华德·弗里尔与理查德·福尔克合著的《一纸瞒天:<纽约时报>如何谬报美国的对外政策》等。而尼基·阿瑟的工作为外界审视《纽约时报》提供了一个更为局部、更为聚焦、更为细节的角度。在她那里,没有那些报纸愿景、使命、宗旨的宏大话语叙事,也不涉及媒体公司经营方针、品牌策略等一些商业性话术,她只是关心网络传播的一些基本价值观——即时、互动和参与——如何影响了新闻工作者,他们是如何积极行动,在改变一些传统的观念、做法时,又是如何努力跟上数字媒体潮流的。整本书的框架以阿瑟提出的即时、互动、参与三组关键词来建构,它们与传统报刊杂志所倡导、奉行的价值大为不同,阿瑟认为像即时等是新媒体传播的特征,也是区别于传统媒体并在技术维度上胜出一筹的所在。

有意识地将新闻惯例与网络价值拎出来进行对比,尼基·阿瑟不是第一人。互联网、新媒体的迭代、涌现,很大程度上重塑了媒体生产与报道的方式,为此,也需要重新定义媒体人原本恪守的观念、规则。例如,新闻的时效性、新鲜度,这是新闻业一个最典型、入门级的命题。读者/受众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当下正在进行或刚刚发生不久的消息,他们对此有着巨大的需求;而各路媒体则在确保信息准确性的基础上,在及时性、独家、首发的赛道上激烈竞争。过去,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传统纸媒的“黄金年代”里,媒体可以通过遍布各处的记者网络、印刷地点、发行渠道以及追踪已久的新闻线索,通过一篇重磅头版或率先报道,抢占公众注意力经济的制高点。现在,这样的做法依然有效,可是它“竞赛”的计时单位从以往的一周、一天、一期,变成了时下的几小时、几分钟乃至十几秒。响应速度、更新频次依旧是这个行业高低评判的一项指标,但到了21世纪,它的权重比越来越大,甚至会成为取舍一家媒体是否值得“订阅”“关注”的衡量标准。

阅读此书,尼基·阿瑟花了较重的篇幅(用了三个章节)来记录《纽约时报》的几位记者如何适应这种“快节奏”的要求,以及一味追求即时性可能带来的损害。阿瑟把记者一天实时的工作状态,要面临的各种纷扰、任务、棘手难题的现场感刻画得入木三分,最大程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编辑室内情和新闻作业前线。在她的笔触下,记者们为了追赶时效会自然表现出焦虑、不安、急促的情绪,它会引发人们思考,这种疲于奔命真的是对的,真的是好的吗?自在线门户网站大规模启用,到现在基于各种移动端的新闻APP,记者们更像是一群“转轮的仓鼠”,东奔西跑、马不停蹄,为的就是赶在截稿时间前发出新闻,或完成一天数次更新的发布指令。阿瑟指出了数字时代新闻业的某种需要警惕的迹象:速度远比确认事实重要得多,数量也比质量重要得多。与此同时,作为一家享誉世界的报纸,《纽约时报》还能以持续产出极具分量的深度报道、调查报道著称,因此,“即时”对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媒体而言,还意味着将引发一场更大范围的讨论:是抢先/抢鲜报道重要,还是新闻记者的权威性或新闻质量、长期持续报道重要。

尼基·阿瑟是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媒介与公共政策系副教授,在创作这本书之外,还有《互动新闻学:黑客、数据与代码》(Interactive Journalism:Hackers,Data and Code),两部作品均回应了数字环境变迁对传统新闻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的论题。鉴于《<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出版时间在2014年,具体写作期还得往前推数年,因此本书自然无法涵盖《纽约时报》在数字化革新上步履不停、孜孜以求的新动作。就在这部书问世的当年,该报发表了一份长达96页的《创新报告》(Innovation Report),此举预示着,这家拥有160多年光辉历史的“灰妇人”(Grey Lady,《纽约时报》的昵称)已决绝地作别陈腐,转而拥抱未来。它在数字化战略的迈进中不遗余力,同时借用阿瑟在文末期许的话来说,“独创性、人才、质量、运气将是未来报业生存的必要条件”。

猜你喜欢
纽约时报阿瑟
大侦探福尔摩斯
大侦探福尔摩斯
大侦探福尔摩斯
大侦探福尔摩斯4
没有秘密的树洞
美国死刑犯:七次躲过行刑,续命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