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阿楠 马玲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网络的普及应用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虚拟社交的出现也导致不必依托于与他人交往,个体越来越崇尚自由,追求个体独立自主,不受干扰和约束,人们的社会关系越发淡薄。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的进程十分迅速,加上独特的户籍制度导致家庭“两栖”现象很普遍,由此“无缘”群体逐渐增多,“无缘社会”悄然来临。“无缘社会”不仅意味着个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弱化和断裂,也会加剧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良性运行。本文旨在从社会工作角度出发,探索应对“无缘社会”的挑战,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联,解决社会问题,应将着眼点放在现实人际关系的恢复上,从而维护社会的良性运行。
关键词:社会工作;无缘社会;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方法
一、”无缘社会“的概念
“无缘社会”是指随着社会发展,人际关系出现严重疏离的现象,它主要表现在血缘、地缘、职缘、社缘等各种“缘”也就是社会关系 的弱化和解体。 “无缘社会”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所谓“无缘社会”即“无血缘”——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失去双亲或血缘亲属,亦或者在法律上断绝关系,而是指和家庭失去联系,与亲人关系疏离;“无地缘”——远离家乡,与家乡失去联系,由于工作、求学等原因,加上现在生活压力普遍很大,互相无法敞开心门互相理解,即使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也互不干涉,离开生源地之后更显陌生;“无社缘”——包括与同辈群体、工作伙伴关系淡漠,下班之后没有交往互动,没有朋友,没有职场关系,与社会失去联系。“无缘社会”是社会失灵的情况之一。一方面,它代表着冷漠的社会 氛围、淡薄的人际关系以及因关系纽带断裂所导致的孤独、无助、贫穷、 死亡等。但另一方面,“无缘”也是人们主动选择的结果,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身,更加强调自我认同,迫切需要拥有独立的自我空间,选择通过社会流动来获取物质满足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以此作为进入上层社会的阶梯。
二、“无缘化”现象特点与表现
关于“无缘社会”的影响,目前有“解放说”和“剥夺说”两种。前者认为,”缘“的弱化将人们从传统封闭的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摆脱束缚,从而使人们的个性得以释放,有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后者认为,”缘“的弱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减弱,使人们陷入孤立的困境中。
(一)血缘关系的弱化
我国自古是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生产生活的,但本文此处谈及的血缘关系,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家庭关系。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家庭关系应当是最为亲密、长久的。在家庭中,个人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安全感。中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是以家为本位,家庭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每个成员都应对家庭负责。反过来家庭作为成员最基本的支持网络,为成员提供发展所需的资源,家庭成员共同承担社会风险。但是,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正在弱化,而这种弱化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核心化和单身化。具体表现为:许多适婚年龄的单身男女拒绝婚恋,并且对婚恋有自己的想法,不惜与家庭成员(如父母)意见不合,观念的分歧,互不妥协。
(二)地缘关系的弱化
在我国,地缘关系淡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口流动频繁。在我国农村一直是以家庭为单位,人们之间有高度的互动性和密切的关联。但是在如今的农村社区中,由于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不再依赖于土地,使得大量人口流出,只留下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不仅家庭内部的关系被改变,地缘关系也被削弱。许多进城务工人员适应了城市的生活,加入城市化进程中的他们,不愿意再回到农村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也想让孩子在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思想观念愈加开化。不同于农村社区,城市社区规模较大,人口众多且流动性大,组织也更多样化,这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尽管有高频率的互动,但这种互动范围广而程度浅,是陌生人之间的互动,功能性的互动。 随着自身工作,求学的需要,不断更换常住地,导致与人交往都有所保留。没有现实中的共同生活经历,就无法形成长久稳定的人际交往关系,例如现在很多邻居之间互不熟識。
(三)业缘关系的弱化
业缘关系是人们由职业或行业的活动需要而结成的人际关系。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和职业提升,面对工作调动、出差等情况,行业的竞争关系,无法与同事做朋友,各自为营的情况愈加普遍,并被大多数人接受和采纳。
(四)社缘关系的弱化
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的特点是讲究人情,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具有感情倾向。 但是目前,随着规章制度的完善与实施,许多托人办事的情况不再符合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的当今社会,“有情”变”无情“也是大家更遵守纪律及道德的具体表现。
三、社会工作使“无缘”变“有缘”
(一)宏观层面——政策倡导
政策支持是应对“无缘社会”的根本保障。当前针对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福利政策依然存在不足,政策在各地区实施效果也不尽相同。尤其是针对留守儿童和独居老人的政策有待完善,这些特殊群体更应该结合实际案例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认真履行其倡导者的角色,发现政策缺失,促进政策完善。社会工作者应在理解现有政策条例,领会政策精神的基础上,开展社会工作实务,切实的帮助服务对象利用相关政策法规,改变其生活困境状态,解决问题。更多的是,在实务中有政策无法对应的情况,应及时作为沟通的桥梁与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联系,发现政策的缺失,或者不符合实际的情况,提出意见建议。
(二)中观层面——社区支持网络建设
其一,深度挖掘社区中可用的支持网络,并使隐藏的网络明晰。首先是推动社区内原有的支持网络,如党支部、业委会、居委会、社会组织等,发挥它们的作用及职责。其次是建立新的支持网络,充分连接各种公益组织、志愿者、专业群体等, 鼓励它们加入网络,发挥作用,承担社会责任。
其二,通过调查统计手段,明确社区内“无缘”群体的基本情况,尤其是有特殊需求的群体,如残疾人、贫困者、高龄独居老人等,建立详细的人口信息档案,实时掌握其生活动态,链接资源帮助他们,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为“无缘”群体给予更多关心、关爱。或者转介至专业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例如:残疾人进入康复中心,老年人进入敬老院,或者是购买专业服务,帮助成立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等。最后链接政府相关部门或社会组织资源,加入社区支持网络建设,借助媒体和新媒体作为宣传平台,号召更多有资源的企业和志愿者群体共同合作加入支持网络,倡导良性发展。
其三,完善社区内自助互助服务体系。首先, 在个体层面,主要针对社区内有困难的个体,如残疾人、独居老人、生活绝对贫困者、失业人员等,在提供相应社会保障之外,寻找共同点的人群成立互助小组,在精神上互相理解支持, 利用彼此之间的同感建立联系,互相扶助,开展小组活动,为其增能,利用心理学正向强化。其次,在家庭层面,针对现代人家庭规模缩小、家庭观念淡化等问题,利用社工组织各种家庭及团体活 动,邀请家庭成员参与活动,增加各成员对家庭其他成员的理解,及认同感和归属感。帮助存在问题的家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实 现成员的成长。在社区层面完善社区基本建设,积极运用各种资源,发挥倡导功能,多组织社区公益活动,形成良好社区氛围。
(三)微观層面——个别化服务
在“无缘社会”这一问题中,首当其冲的是缺乏社会支持网络的弱势 群体,包括儿童、妇女、老人、残疾人等。这些特殊群体中有些人缺乏资源,有些人社会关系断裂或者疏远,所面临的问题与日俱增,所需要的服务也越来越趋向多样化,这要求社会工作者在开展个案、小组甚至社区活动时应该提供“因人而异”的服务。维护和保障每个人的权益。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能力的要求也应随之提高。 社会工作者应该在保持价值中立,做好社会工作伦理工作的同时,及时联系督导、所在机构以及其他行业专业人士,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转介。
四、结语
“无缘社会”的到来将会加剧社会中目前的各类人群的问题,例如老年问题、儿童问题、妇女问题和青年问题等,使其复杂化,增加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难度,也对社会工作形成了新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生活有了全新的认知,很多人更想要选择去追寻一种舒适、自由、不被牵绊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要处于一种长期孤立隔绝的状态。过着自由且有尊严的生活是所有人的追求,但前提是我们的生存和生活有稳固的保障。而“无缘 社会”所反映的问题恰恰是社会关联的消失将危及人们的生存。
社会工作通过重建人与人之间的连带感和社会支持系统,作为解决“无缘社会”问题的基本出路,保持人们的纽带与关联,真正提升人们的幸福感。社会工作使用其专业的助人方法, 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满足需求。应对“无缘社会”不仅仅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也需要每个人的意识觉醒,共同的努力使“无缘社会”再度充满缘分。
参考文献:
[1]李君甫、戚伊琳.《“无缘社会”》的来临及其应对,信访与社会矛盾研究,2018.
[2]刘 辉,周韬.日本社会“无 缘 化 ” 现状解 析,中 外 企 业 家 ,第 28 期, 2015.
[3]娄雨婷.试析日本“无缘社会”的文化根源.日本研究,第 2 期,2013.
[4]陆贝旎.日本“无缘社会”的成因及对策.绍兴文理学院学 报,2012年第 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