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思考

2019-06-20 08:25王莉
青年时代 2019年14期
关键词:医学类专业课程理论课

王莉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在“三全育人”模式下,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协同处理好与其他各类课程共同育人的关系。作为医学院校而言,特别要处理好医学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关系、医学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作育人的关系,最终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

关健词: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思考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同时,也要求“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他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文件,要求构建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由此可见,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医学类高校开设的课程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人文素养公共课程、医学课程三个板块,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共同担负着对大学生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课程,其他各门课程也承担着“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使命。充分发挥医学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是高校做好“三全育人”工作的客观需要。因此,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类课程同向同行,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

“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效果目标。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具体来说,就是将高校所有课程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形势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隐性课程包含人文素养公共课程、医学课程。前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浸润作用,注重在培育人的综合素养过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后者发挥深化和拓展作用,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通过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育人与其他所有课程隐性育人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2]

一、坚持医学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育人目标同向问题

所谓同向同行,“同向是指朝着相同的方向,同行是指一起行动,同向同行就是朝着相同的方向一起行动”。[3]医学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就是要朝着相同的方向共同发挥育人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实现同向同行,首先必须解决一个前提性问题,即各类课程须明确自身具有的育人作用,树立课程育人意识,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同向同行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同时,也要求“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責任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这些论述都是各类课程发挥育人作用、树立课程育人意识要求的充分体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医学类高校,一方面,医学专业课程要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角戏”的偏见,树立课程育人的理念,充分挖掘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同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任务。另一方面,医学专业课程要突破只“教书”、“授业”,忽略“育人”、“解惑”职责的观念,把教育与育人、授业与解惑结合起来。

医学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首先是“同向”,这里的“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正确的政治方向,即马克思主义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和强调学校教育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5]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6]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7]从根本上讲,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因此,医学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二是明确的办学方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医学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坚持的办学方向是什么,即必须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给予了科学回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人民、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9]这是医学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教学中应该明确和坚持的办学方向。

二、坚持医学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育人目标同行问题

医学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这里的“行”是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好主渠道作用;二是医学类课程也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担负起“育人”、“解惑”的使命。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好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距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已有十余年,十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了很大的改进,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增强,但要更好地发挥主渠道作用,仍然“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适应事、时、势的不断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在改进中加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做学生的知心人、贴心人,提升教学亲和力;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增强学生学习获得感,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各类课程才能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中明确前进的方向和具体要求。

2.医学类课程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担负起“育人”、“解惑”使命

医学类课程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特别是医学人文类课程,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这不仅强调了各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而且也明确提出在各类课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为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作用指明了方向。一方面,医学类课程要充分挖掘自身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和资源。既要挖掘课程本身或教学内容蕴含的一定的思想道德精神和价值追求,要将其与思想理论教育、价值观教育等联系起来,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也要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人文情怀、传统文化等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使其成为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结合自身课程特色和优势,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途径。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多局限在“灌输”层面,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人留下“呆板”、“生硬”的印象。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优势,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方式,既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的需要,也是各类课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各类课程可以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学术研究、文艺演出、体育竞赛、志愿服务等方式,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反对医学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两种错误倾向

需要指出的是,强调医学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必须避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把同向同行割裂开来,片面强调同向而不同行,或同行而不同向。此种片面的做法不仅无法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合力,相反还会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原有的效力。二是把同向同行泛化,即过分强调和要求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而忽略了各类课程“教书”、“授业”的本职工作。强调医学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并不等于把医学类课程变成思想政治理论课。

三、坚持医学专业课程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育人问题

医学专业课程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协调合作,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10]因此,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也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现实中,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师对于这一点却认识不够甚至存在认识偏差,或事不关己,认为自身职责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技能,学生思想认识、价值观的问题则与己无关;或存在偏见,认为专业课程远比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得多,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有可无,质疑甚至忽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嗤之以鼻”,拒绝与其协调合作;更有甚者,有些缺乏信仰信念、思想政治素质不过关的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學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唱反调”,向学生传递消极甚至错误的思想理论。如此种种,都迫切地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协调合作,形成育人合力[11]。

首先,不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其他课程教师,都要树立协同育人的意识,这是两者能够协同的前提条件。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认识和明确自身教书育人的职责,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医学专业课程教师互进课堂。要鼓励专家教授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邀请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师对有关医学前沿动态进行讲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医学专业课教师的协同教学;同样,也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入专业课课堂。在有些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社会实践等育人环节,可以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指导。

参考文献:

[1][4][7][8][9][10]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教育,2017(1).

[3]石书臣.同向同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课程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4.

[11]刘建文。“三全育人”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协同处理的三个关系. 青年时代, 2018(7).

猜你喜欢
医学类专业课程理论课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医学类新闻的撰写原则与技巧
医学类论文中数字的用法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开设高等数学必要性的认识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医学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