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长效机制探析

2019-06-20 08:25柯斯嘉洪苗
青年时代 2019年13期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柯斯嘉 洪苗

摘 要:新时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从传统的资助到资助育人的转变,要克服知情难、判断难、比较难、确认难和求证难等认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因此在新时期资助工作中,应该从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激发学生自助意识,实现资助工作爱心传递等方面入手,将“传统资助”工作向“精准资助——资助育人——爱心传递”的资助模式转变,尝试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长效机制,做到精准帮扶。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新时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由于面临着“知情难、判断难、比较难、确认难和求证难”等困难,将使新时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完成资助工作新机制的建立。新时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资助工作应全面正确的认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科学合理的建立长效机制,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做到资助育人,将“传统资助”工作向“精准资助——资助育人——爱心传递”的资助模式转变,尝试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相结合,建立资助工作长效机制,完成精准资助。

一、现阶段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不得采用演讲、公开个人信息等方法,在认定过程中主要方法就由观察法、谈话法及家庭经济情况证明组成。这类方法的特点是操作方便、实施简单,但同时这类方法也存在关键的缺点:主观性较强、班级间横向评判标准差异性大、缺乏民主监督、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指导性作用不强、宣传效果不明显等情况。这使得现阶段高校所施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机制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认定机制缺少客观评价,精准资助困难

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存在:知情难、判断难、比较难、确认难和求证难等各方面因素,导致部分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弄虚作假的手段获得了资助。而学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缺乏相关评价机制,仅采用最为常见的观察法、谈话法及家庭经济情况证明等方式进行认定,对学生本人学习成绩、社会实践、个人日常开销及家庭经济情况转变没有一个详细的综合评价机制,没有量化细分,导致无法做到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精准资助。

(二)获得资助“门槛”较低,育人作用缺失

由于现阶段国家、学校、社会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和规模相对较高,通过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等资助制度,基本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但由于助学金等无偿资助的制度占到了非常大的比例,导致无偿资助的评选“门槛”较低,对受资助学生缺少发展性教育,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参加认定并获得资助。这一情况的出现,不仅提升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难度,也滋养了一些社会不良风气,致使资助育人作用逐渐缺失,如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助学金”就是“助困金”,不需要付出劳动,对学习成绩、社会实践、没有太高要求,只要申请,有名额就可以获得,而要取消或降档则相对比较困难,只要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是可以享受,让学生产生了“等、要、靠”的依赖思想,在个人学习和行为上不思进取,在学生群体和社会上造成了及其不良的影响,导致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奖助学金的看法和认识存在了误区。这类现象并不属于个别现象,使得现阶段部分学生无论家庭贫困与否,只要有机会就会伪造相关材料提出申请,将奖助学金作为自己额外生活费。

(三)资助宣传形式化,爱心传递效果不理想

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中的资助宣传工作是精准资助的重要组成部分,资助宣传主要分为资助前宣传与资助后宣传。但现阶段,高校资助宣传主要集中在资助前的宣传,也就是对相关资助政策的宣传,宣传途径也仅限于班主任、辅导员或班长进行的文件通知为主,缺少对文件通知的详细解读及必要的解答,由于宣传方式单一、过于形式化,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给学生的疑难问题无法做到有效解答。同时,对于资助后宣传主要方式采用了新闻报道、大型讲座等形式,過于行政化,学生参与度不高,感恩意识淡薄,对受资助学生较难产生共鸣,回馈社会爱心传递效果不理想。

二、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长效机制建立策略

(一)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提高资助精准度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的完善,有助于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开展的基础。结合新时期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需要,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首先要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如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除要收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外,还应对学生的校园卡数据、参与勤工助学情况、日常消费习惯等情况有所了解;其次,学生个人情况要做到定期更新,针对以往一个家庭情况调查表用几年的情况,在精准资助的工作中要及时的更新学生经济情况,做到全过程了解,打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终身制。同时,在定期更新中有助于发现新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做到相应的增补;最后,认定结果数据化,做好横向纵向对比。以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都是班级内部比较,由于班级与班级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无法做到相对精准资助。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困难情况进行数据化分析,如:家庭困难情况可分为“特别困难、一般困难、困难、不困难”,个人消费情况可分为“经常在校内食堂消费且消费金额较低/较高、偶尔在校内食堂消费、不常在校内食堂消费”,勤工助学情况可分为“积极/偶尔参与校内勤工助学、有在校外勤工助学、无校内外勤工助学”等各类详细指标,并对相关指标分级赋分,以形成学生个人数据,作为资助的参考。

(二)“资助与育人”相融合,激发学生自助意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与育人工作相融合,实现资助育人,激发学生“自助”意思,将资助工作由“授人予鱼”到“授人予渔”进行转变。而在资助工作中要实现育人工作,首先,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数据化,可以将学生在校表现,如学习成绩、社会实践、参与个人/集体比赛活动情况、志愿者等级、寝室公寓情况纳入资助等级认定参考,引导学生从自身成长出发,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加大对学生精神层次的资助,通过学校政策层面引导,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受助思源、获奖思进”的自助理念,意识到“学习成绩无进步、随意缺旷课、在班级中无法起到良好带头作用、公寓寝室卫生不合格、有无违反校规校纪等”都将影响个人资助等级评定,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实现“资助与育人”相融合,激发学生自助意识。

(三)资助宣传形式多样,实现爱心传递

新时期的高校资助工作宣传因与时俱进,做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增加新媒体平台的利用,同时通过宣传让受助学生形成“爱心传递、回报社会”的感恩助人意识。在资助前的宣传中,除通过新老媒体方式推送资助相关内容外,还可以资助相关知识竞赛、资助漫画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方式,提高学生对资助政策的理解。还可设置咨询热线、QQ、微信,帮助家庭经济困难解读资助政策,同时对那些性格内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个非公开的咨询场所,既保护了他们的隐私由起到了宣传的目的。在资助后的宣传中,可以加强对感恩教育的宣传,通过创新各类资助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与参与率,扩大资助宣传效果,帮助受助学生形成“爱心传递、回报社会”的感恩助人意识。

随着学生资助工作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资助政策、力度、目标等都在发生变化,新时期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挑战。高校资助工作除了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更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实现由“资助——自助——助人”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俞来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难的原因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0-8;23-25.

[2]吴刚,孙纪伟,牛腾,史利洋,郭正.高校资助工作与感恩教育协调发展[J],教育广角,2017-10;627-628.

[3]韩月华,周棋赢.新常态下高校辅导员推进资助工作的建议[J].改革与开放,2018-01;76-77.

[4]周玉.综合评价法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的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4;165-168.

猜你喜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价值观特征与职业指导研究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